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余继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12-05

基本情况

姓名:
余继峰




性别:


职务:


职称:
教授

所在系别:
矿产地质系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工学博士

电话:
**

Email:
Yujifeng05@163.com




详细情况

所在学科专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所研究方向:
盆地沉积学、旋回地层学、测井地质学

教育经历:
1982-1986,中国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92-1995,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1-2003,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3-2004,英国伯明翰大学地学院油气地质访问****
2005-2008,胜利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工作经历:
1986-1992,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煤矿地质,助教
1995-2006,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讲师、副教授
2006-2008,山东科技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教授、地质系副主任
2008-2011,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矿产地质系主任
2012-2020,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地科学院副院长

科研项目:
(1)2019.1-2019.12 中原油田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委托项目“东濮凹陷上古生界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研究经费57万,负责人)
(2)2016.8-2018.12 中原油田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委托项目“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有效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研究经费81万,负责人)
(3)2015.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旺盆地山旺组轨道调谐时间标尺及气候变化解读”(研究经费108万,负责人)
(4)2012.1-2012.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项目管理部委托项“中卫银川地区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评价”子课题(研究经费40万,负责人)
(5)2011.1-201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济阳坳陷米氏旋回层识别及其比较研究”(研究经费52万,负责人)
(6)2006.8-2008.8 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综合测井数据挖掘的沉积单元多尺度划分及煤成气储、盖层识别”(经费3万元,负责人)
(7)2007.7-2008.7 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小波变换在测井层序地层分析中应用基础研究”(第41批)(经费3万元,负责人)

学术论文:
科研论文:
(1)Jifeng Yu, Xinlong Pang, Wenzhao Fu, Jason Hilton, Mingmei Liang, Zongkai Jiang, Xiuli Zhao, Wenyan Qiao, Suo Shi, Diandong Zhang, Huitao Cao, Haibo Jia, Yadong Wang, Xiaoke Hu, Rui Zhang, High-resolution timescale for the Miocene Shanwang diatomaceous shale lagerst?tte (China): development of Wavelet Scale Series Analysis for cyclostratigraphy, J. Geosciences Journal., 6 (2020), SCI.
(2)Haibo Jia, Hancheng Ji, Jifeng Yu, Xiangchao Meng, Sediment supply control on the delivery of sediments to deep‐lacustrine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from Luanping Basin, northern China, J. Geological Journal., 55(5)( 2020), 3679-3693, SCI.
(3)石锁, 余继峰, 曹慧涛, 张典栋, 胡晓珂, 王亚东, 基于高斯核SVM的储层岩性识别——以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碎屑岩为例, J. 中国科技论文., 15(1) (2020),112-118.
(4)余继峰, 乔文彦, 赵秀丽, 蒋宗凯, 张典栋, 曹慧涛, 赵刚, 山旺盆地:记录“深时”气候的时间胶囊, 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5) (2019), 1-8.
(5)Haibo Jia, Hancheng Ji, Jifeng Yu, Xiangchao Me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oastline morphology along Ganjiang-Poyang Lake: sediment supply as a cause of variability, 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8(23)(2019), 652-660,SCI.
(6)Jifeng Yu, Xiangguang Zhao, Xinlong Pang, Hilton JASON, Wenzhao Fu, Xiuli Zhao, Zhaojun Song, Jialiang Hu, Lei Lu, Hongjun Zhang, Ziqun Yang, Wenyan Qiao, Suo Shi, Redefining the Age of the Cenozoic Shanwang Formation in Shanwang Basin, J. Acta Geologica Sinica - English Edition., 4 (2017), 1491-1492, SCI.
(7)付文钊, 余继峰, 李卿, 王东东, 袁学旭, 王崇敬, 不同沉积岩的自然伽玛能谱与磁化率响应特征, J. 地质论评., 63(6) (2017), 1451-1464.
(8)Zengxue Li, Xiaojing Li, Ying Li, Jifeng Yu, Dongdong Wang, Dawei Lv, Pingli Wang, Ying Liu, Haiyan Liu and Xiaoyan Wu, Mechanisms of accumul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coal and oil shale in typical basins, J. Energy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 34(3) (2016), 360-377, SCI.
(9)胡嘉良, 高玉超, 余继峰, 卢磊, 张鸿君, 杨子群,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非常规储层岩性识别研究, 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5) (2016), 9-16.
(10)Z J Song, L M Gong, L Gao, Z K Gu, J F Yu, W J Tang, Study on Paleochannel Distribution i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during Early Wurm Glaciation Based on ArcG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7(4) (2014), 1506-1510, EI.
(11)Xuexu Yuan, Yinghai Guo, Jifeng Yu, Yulin Shen, Yubao Shao, Correlation and analysis of well-log sequence with Milankovitch cycles as rulers - A case study of coal-bearing strata of late Permian in western Guizhou,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1) (2013), 563-568, EI.
(12)付文钊, 余继峰, 杨锋杰, 李卿, 刘华, 测井记录中米氏旋回信息提取及其沉积学意义——以济阳坳陷区为例,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42(6) (2013), 1026-1032, EI.
(13)付文钊, 余继峰, 杨锋杰, 刘华, 王玉林, 小波变换与Hilbert-Huang变换应用于层序划分的比较, J. 煤炭学报., 38(2) (2013),435-441, EI.
(14)郎旭娟, 余继峰,付文钊,李卿,陈鹏,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沙河街组旋回地层学研究, J. 煤炭学报, 37(11) (2012), 1901-1908, EI.
(15)余继峰,于泳,付文钊,郎旭娟,宋召军.测井数据Matlab插值与地质旋回性分析应用, J. 煤炭学报, 36(10) (2011), 1680-1682, EI.
(16)余继峰,付文钊,袁学旭,于泳.测井沉积学研究进展, 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6) (2010), 1-8.
(17)Jifeng Yu, Kai Guo, Xuexu Yuan, Wenzhao Fu, Zhifeng Xun, Wavelet Denoising of Well Logs and its Geological Performance, J.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8(2) (2010), 87-95, SCI.
(18)Jifeng Yu, Fenggui Sui, Zengxue Li, Hua Liu, Yulin Wang, Recognition of Milankovitch cycles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application of the CWT and the FFT to well-log dat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2008), 594-598, EI.
教研论文:
(1)余继峰, 魏久传, 韩作振, 常象春, 宋召军, 地质类专业“时、空、质、能、探”主干课程群精品化建设, J. 中国地质教育., 3 (2016), 12-16.
(2)余继峰, 魏久传, 宋召军, 王虹, 地质类专业本科生考研率与教学质量评价, J.中国地质教育., 12(2014), 27-29.
(3)余继峰, 魏久传, 李增学, 尹会永, 郭建斌, 谢俊, 刘海燕, 校企联合培养煤矿地质卓越工程师, J. 中国地质教育., 6(2013), 61-63.
(4)余继峰, 房庆华, 倪金龙, 王泽利, 宋召军,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2009), 371-375.
(5)余继峰,姚春卉,黄涛.关于当代地学方法论的几点认识,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
(6)倪金龙, 唐小玲, 余继峰, 胡绍祥,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与改革, J.中国地质教育, 2(2007), 44-46.

著作教材:
(1)野外地质实践教程(第1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9.
(2)数学地质方法与应用(第1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9.
(3)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第5位),科学出版,2016.
(4)矿井地质手册·地质安全资源卷(第2位),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
(5)海侵事件与海侵成煤机制研究(第3位),地质出版社,2010.
(6)煤地质学(第3位),地质出版社,2009.
(7)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教程(第4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8)煤矿地质学(第5位),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9)地质学基础(第5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获奖情况:
科研:
(1)2015年,中国典型盆地聚煤理论体系、资源预测及其勘探实践与应用,国土资源科 学技术奖二等奖.(第5位)
(2)2012年,含煤盆地沉积充填机制与成煤作用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2位)
(3)2011年,大型聚煤盆地煤聚积规律、成藏与资源预测及其工程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4位)
(4)2011年,煤地质研究及在协同勘查工程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第6位)
(5)2010年,大型聚煤盆地层序地层模式与成煤作用理论,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第4位)
(6)2010年,大型盆地煤聚积规律与勘探工程应用,2010年度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技术进步奖.(第4位)
(7)2008年,山东省煤成气成藏地质条件及资源评价,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3位)
(8)2007年,山东煤田地质勘探理论与实践,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8位)
(9)2006年,煤地层高分辨层序划分、煤成气源岩分布及区划,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第2位)
(10)2003年,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第3位)
(11)2002年,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机制研究,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理论一等奖.(第2位)
(12)2001年,鲁西陆表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海侵过程成煤特点,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三等奖 .(第5位)
教学:
(1)2018年,新常态下地质类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位)
(2)2015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培养煤炭行业应用创新型地质人才”,中国煤炭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位)
(3)2014年,“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改革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4位)
(4)2014年,“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改革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4位)
(5)2014年,“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与动态优化”,山东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位)
(6)2013年,山东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校级二等奖.(第2位)
(7)2009年,工科地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第3位)
(8)2008年,工科地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3位)

社会兼职:
2018-2023年,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相关话题/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