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cb.sdca.edu.cn/__local/4/3B/50/7E8C6756EFA16A47CF969A82B23_4EBDEB44_3A0A5.jpg)
群舞《厚土》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8/F7/56/3272E3FBBF13639FD0C361244D1_09BAE87A_34901.jpg)
群舞《黄河岸边芦花开》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F/32/EA/B49D0B9796933F940B2DD8F16BA_1C49ADE7_3816A.jpg)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C/E9/02/FB47335B205D38BE0D2CAE6AF6B_D7CF6ED7_2CFB1.jpg)
《海洋秧歌男班教材》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C/C8/1E/7648DA11BC5EC1576150BDDB3CA_DA59064F_3281F.jpg)
群舞《阡陌上的歌谣》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5/1D/0C/101779B1FF469139AB4431EB507_3011F143_1E9FA.jpg)
群舞《稻·稷》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4/FA/B0/3345A5CF64B01E82A3DE137EE7E_946AB3CC_25B54.jpg)
群舞《红烛》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F/FD/5A/3F56645F4EDBC3FA257BA4009AE_9C9B8217_38149.jpg)
群舞《沂蒙母亲》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9/BE/A2/8DD5A5604B0A37AD52D5E5C3496_9A698C43_2331A.jpg)
群舞《沂蒙那座——桥》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D/99/18/327C156BD15D20F4B9006530815_C345F4AE_28C1C.jpg)
群舞《济南的冬天》
![](https://xcb.sdca.edu.cn/__local/7/3C/57/3AD2D7C125455BD5BF5C7AA3C6B_FB61C7DB_1F245.jpg)
群舞《移山》
山东民间舞集《根源·贰》由“千里黄河滩·美好黄河愿”“有形兼其神·舞从民间来”“播种着五谷·寄苍茫大地”“烈火中永生·党旗中谱写”“行文以咏言·起舞以尽意”5个篇章、10个原创舞蹈剧目组成。群舞《厚土》《黄河岸边芦花开》均取材于黄河滩区,前者塑造呈现了劳动人民“夯土筑基”的劳动场景,表达了人们质朴、坚韧、豁达的情怀;后者以写意的创作手法,赞颂了坚韧不拔的芦花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寄托着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期望。《海阳秧歌男班教材》展示了“货郎与翠花”“花鼓练习”等人物形象与海阳秧歌要素,既填补了海阳秧歌教材中男班教材的空白,也体现了舞蹈教育工作者对民族民间舞亘古不变的传承。群舞《阡陌上的歌谣》《稻·稷》以农耕文化为创作背景,表现了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守望麦田,期寄丰收,对土地、稻谷的深深情怀,凸显了人与自然相依相靠,和谐共生。师生倾情演绎,并以此致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群舞《红烛》《沂蒙母亲》《沂蒙那座——桥》赞颂了革命先烈、沂蒙儿女们艰苦卓绝,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群舞《济南的冬天》《移山》分别取材于老舍先生的散文和徐悲鸿的油画《愚公移山》,以舞蹈的艺术形式诗意描画出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勾勒呈现了淳厚朴拙的劳动人民移山开路的坚韧形象,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信心、恒心和毅力及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韧劲。整场演出师生以精湛的舞蹈技艺,形神兼备的完美演绎,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根源·贰》是继2017年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根·源》成功演出后,舞蹈学院师生深入生活,为人民创作,继续探寻民族民间舞之根,追溯其源的延续,是近年来舞蹈学院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新成果的集中展现。
演出在“艺术头条”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引发网友关注,累计观看近69000余人次。齐鲁晚报、中华网、凤凰网、一点资讯、山东教育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供稿:舞蹈学院 艺术实践与创作处 作者:赵敏 审核:李军 顾灵光摄影:王立燕 张璐 大学生记者团 编审:王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