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名师讲坛——环境领域的若干科学问题_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7-12-07

报告题目:环境领域的若干科学问题

  报告人:江桂斌院士、研究员

  刘景富 研究员

  景传勇 研究员

  闫兵 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下午13:30

  报告地点:行政楼211会议室

  报告摘要

  近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建设等原因,忽视了卫生、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工程和生态建设。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给生态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而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次报告将围绕环境领域的若干科学问题,从污染过程及影响、污染物分离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报告人简历

  江桂斌,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1991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1年和1994-1996年分别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作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系《环境化学》、《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和多本国际杂志副主编或编委。2005年受美国化学会委托领导成立了国际著名杂志ES&T的Asian Office并独立负责审理和录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形态、分析仪器、环境过程与毒理、纳米材料环境应用及效应等。提出并推进了我国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研究,为两期POPs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分别参加我国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在国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50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著名大学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350次。培养的研究生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先后6次获各种优秀研究生导师奖。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08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University Fellow, 2003年和2011年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得****成就奖。2013年获得安捷伦公司“思想领袖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4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刘景富,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6年于南昌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和2002年先后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和纳米材料等新型污染物的分离测定方法、环境行为与效应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和国家863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 Chem. Commun., Anal. Chem., Environ. Sci. Technol., Trends Anal. Chem.等IF>5.0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SCI他引3000次以上,单篇SCI他引100次以上的论文8篇(最高300余次)。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4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景传勇,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5月获美国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5月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近期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利用同步辐射等现代光谱技术,结合量子化学及宏观络合模型计算,从分子水平直接测定和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多介质界面上的微观吸附过程和机理;研究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阐释高砷地下水成因及演变的主控因子;研发高效稳定、可循环使用的新型纳米材料,实现砷的现场形态分析、吸附去除及纳米材料的再生回用。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863及重大仪器专项、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正面引用1000余次。任《环境化学》《科学通报》编委。

  闫兵,男,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从事纳米材料化学生物学和纳米毒理学的研究。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3年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系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和分子基因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至2004年期间先后就职于制药公司Novartis、DPI和Bristol-Myers Squibb。1999至2011年任美国化学会"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曾用名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编委和副主编,曾担任"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Current Pharmceutical Design","Molecula Diversity","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n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特邀专刊主编。早期研究人类视觉信号的分子机理,以光敏感微生物为模型发现了配体异构化以及引起蛋白构象变化对于视觉传导的必要性,发现了细胞受体传导视觉信号的活性构象,并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小分子配体缺少是造成幼鼠视觉敏感度下降的唯一原因。这些重要发现于1991年相继发表在Nature和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杂志上。随后在组合化学高通量固相合成、纯化和分析及用于早期药物开发的高通量筛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成果概括于他发表在Accounts in Chemical Research和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的两篇综述中。自2005年以来的研究中首创了纳米材料组合化学系统研究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纳米药物和纳米毒理的开拓性研究。前期结果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三篇J. Am. Chem. Soc.论文,三篇Nano Letters论文和三篇ACS Nano等论文中报道。撰写或编辑英文专著10部,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S.A., Chem. Rev.,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Curr. Opin. Chem. Biol., Acc. Chem. Re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13篇,发表论文被引用3000多次。
相关话题/环境 化学 论文 中国科学院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