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性是海洋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基本过程,正确认知连通性对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为重要的陆架海洋生态系统,黄海目前面临过度开发、污染以及生态灾害频发等严峻现实。洋流是海洋生态系统连通性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学界关于冬季西南黄海沿岸流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冬季苏北水域存在顺风南向的沿岸流,且该观点一直被广泛引用。然而,近期物理海洋观测的研究结果显示,冬季西南黄海近岸的苏北沿岸流方向为逆风北向,进一步数值模拟显示苏北近岸水域的北向沿岸流发端于长江口,且向北延伸至废黄河口南侧水域。
由于适宜生境的不连续性,江苏沿岸大范围的泥滩成为岩石相潮间带生物迁移的地理障碍。然而,在沿岸流的传输作用下,岩相潮间带生物浮游幼体近期在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形成新种群,生物体在不同生境之间的迁移是生态连通性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探究这些新形成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群的来源可为正确认识西南黄海的沿岸流提供遗传学证据。

图1 短滨螺线粒体单倍型网络图
刘进贤课题组通过分子生态学方法解析了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冬季繁殖的岩相潮间带生物短滨螺种群来源。研究发现,长江口南北的自然种群间存在清晰的谱系及遗传分化,为精确解析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新种群的来源提供了契机(图1),北纬33.5度以南苏北浅滩沿岸人工建筑上的新种群来源于长江口以南的自然种群,北纬33.5度以北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的新种群来源于北方自然种群(图2)。研究结果支持近期冬季苏北沿岸流为逆风北向流的物理海洋观测结论,并与数值模拟关于该北向苏北沿岸流影响范围的估算基本吻合,从分子生态学角度提示长江口是冬季苏北沿岸水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对探究苏北浅滩海域生态灾害背后的驱动因子提供新的思路。

图2 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短滨螺新形成种群的来源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研究生李玉强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梦雨、邢腾飞为合作作者,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ece3.809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