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甫至,万象更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代表海洋所党政领导班子,向全所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研究生们,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研究所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友人,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
2016年,海洋所牢记改革创新发展使命,坚持“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扎实推进“率先行动”计划,积极谋划“十三五”布局,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科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顺利推进,深远海调查与研究能力取得重要进展。深海探测与研究取得新突破,在深海地形地貌的精细扫描与极端环境理化参数的原位获取、印太潜标观测网建设和深海潜标的实时化通讯技术研发、黑潮变异对近海生态灾害的影响、海洋生态牧场建设和赤潮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深海生物新物种发现和环境适应性解析、海洋自主连续观测平台和深海长期监测系统的试验性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打造了一支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创新团队。 “科学”号全年在航301天,航程约36204海里,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调查”、“雅浦海山综合调查” 、“热液与冷泉综合调查”、“主流系与西太暖池变异机制综合调查”等重大航次任务 。“科学”号卓越的深远海探测研究能力与高强度连续作业为海洋先导专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来,海洋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创新成果突出。新增科研项目305项(包括子课题),获得省部级奖项10项,发表论文近600篇(SCI论文400余篇),授权专利91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我所最新研究成果“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牵头组织10家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启动了鳌山科技创新专项“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浒苔的发生、发展、生长、繁殖、分布和漂浮路径以及成灾过程进行全程研究,提出“提早打捞,防控靠前”的技术方案,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完成西太平洋的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和升级,获得该海域两年深海潜标观测数据,为科学解读气候变化及其与暖池和大洋环流的关系等提供最新、最直接的数据支撑;我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PIES观测阵”建设成功,对于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承担的“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腐蚀控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海洋所主持的“我国近海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现代海洋科学:从近海到深海》系列图书正式出版,全面、系统展示海洋所近年来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9月29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计划2018年正式建成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建成后,将通过科教融合新机制,依托中国科学院在海洋科学领域集群优势,建立现代海洋科学研究新理念、新方法、新平台,引领现代与未来海洋科学发展,为国家海洋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有序进行,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申报的2个青年****专家顺利通过基金委答辩,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6人获批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省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6年,全所深入贯彻学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的“一横一纵”组织模式取得实效并获得上级单位肯定。另外,研究所条件保障、文献信息、科学传播、安全保密、离退休等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回顾2016,我们扎实奋进,成果丰硕;展望2017,我们信心鼓舞,斗志昂扬。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全所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两步走”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三重大”产出目标,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和高水平智库建设,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创研究所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孙松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