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科学”号7月25日电 (记者张旭东)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25日从南海一冷泉区带回大量生物样品,包括100多只潜铠虾、贻贝和阿尔文虾等生物样品,并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资料。
“发现”号于24日19时左右被布放到水中,25日7时左右被回收到甲板上,水下工作时间约12小时,水深超过1000米。在生物采样桶内,记者看到有白色的潜铠虾、棕色的贻贝和少量的阿尔文虾,其中不少潜铠虾和阿尔文虾还在水中活动。

“发现”号采集到的大量生物样品
“科学”号正在南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松说:“这些冷泉生物从1000多米的海底到船上还活着,一方面是采集了原位海水,另一方面是‘发现’号慢慢将它们从海底带上来,这些动物有了一个适应压力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变化的过程。”

“发现”号采集到的潜铠虾

“发现”号采集到的阿尔文虾

“发现”号采集到的深海贻贝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维说,冷泉区生物和常见的近海生物有很大区别,它们生活在海底,没有光,所以眼睛都退化了。同时,它们身上或者体内都附着了很多微生物,它们就依靠食用这些微生物而生存,而这些微生物是依靠甲烷等化能而生存。
当日凌晨5时30分左右,科考队员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深海着陆器布放到这一冷泉区,用于长期观察冷泉区生物的习性和变化,这一着陆器将在海底持续工作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