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把中国科考的旗帜插在南北极_黄海水产研究所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8-05-02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南极的了解微乎其微。上世纪70年代末,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改革开放40年,从最初只有5名工作人员的南极办,到现在建起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从无船无航线无科考站,到现在的“一船五站一基地一飞机”;从没有表决权,到以东道主身份召开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我国极地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无到有的中国南极站

当地时间2018年2月7日下午,在南极恩克斯堡岛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选址奠基。

这里是南极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新站选址奠基,开启了我国南极事业的新征程,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南极全球治理的务实举措。今天的中国,正向着极地考察强国的目标昂首迈进。

历史翻回到1983年,因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中国代表在堪培拉南极第十二次协商国会议上,在会议表决时,被请出了会场。

建站才有话语权。1984年,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率领考察队员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建起了长城站。自此,极地人前仆后继,又在南极建起了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区建成的中山站,是我国深入南极高原腹地,实施更大规模全方位、系统性科考与研究的大本营,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重心从西南极向东南极转移,吹响了向南极内陆进军的号角。

建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极地考察由边缘到内陆的跨越。处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范围,也让南极内陆科考队员有了“中转站”。

南极考察成果丰硕

2017年5月23日,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南极条约》44个缔约国和10个国际组织约400人参会。这是中国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首次担任东道国。

会议的前一天晚上,中国政府向国内外公开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属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涵盖了南极考察保障体系建设及南极科研成果。

报告称,在南极冰川学观测与研究领域,我国完成了中山站至昆仑站断面综合观测研究;在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内陆冰穹A区域建立深冰芯钻探系统,钻取深度已达800米,可为反演10万年乃至百万年时间尺度气候变化提供信息。在固体地球科学观测与研究领域,建立了菲尔德斯半岛区域地层序列,测定火山地层年代,突破传统南极大陆形成模式;开展格罗夫山区域的地质调查与研究,详细描述了上新世早期以来东南极冰盖进退演化历史进程,丰富了科学界对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的认识。

极地考察是人类解密地球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30多年来,中国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奔赴南极,采集到大量样本与数据,在大气科学、空间科学、地质科学、生物科学、极地冰川与海冰、海洋科学、测绘学、卫星遥感及新技术成果应用等领域,开展了持续而深入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地质研究方面,经多年努力,我国考察队采集了1万多块南极陨石标本,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南极地壳演化的认识。

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先后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实现了我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突破。

后来居上的北极考察

与南极考察相比,我国北极考察起步较晚,但起点具有国际水平。自1999年开始,中国先后开展了8次北极考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深入开展对北冰洋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综合调查,获取大量宝贵数据和样品,为今后研究北冰洋海洋环境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和气候效应问题,进而研究北极气候变异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机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黄河站的建立,完成了我国南北两极考察站的初步布局,极地考察大国的态势日益显现。

在北极国际事务中,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第16个成员国;2005年,被接纳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第8个正式成员;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开展国际合作,重在互利共赢。中国与北极国家开展的北极领域合作,为推动北极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实现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中国与北欧国家在北极领域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将进一步拓展。

新时代增添新“利器”

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我国开展极地考察以来,先后赴南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分别是“向阳红10”船、“J121”号船、“海洋四号”船、“极地”号船和“雪龙”船。

其中,前3艘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1986年购进,经过一定改造后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环行南极大陆、穿越北极三大航道,成功救援俄罗斯被困客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船已先后20次赴南极、8次赴北极执行补给运输与科学考察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纪录,为推动我国极地事业进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018年3月28日,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船厂入坞,进行船体组装。相比“雪龙”船,新建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将显著增强,特别是将极大提升在水体和海底的探测能力,成为我国认识极地、利用极地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

从极地大国到极地强国,航空力量堪称科考的翅膀,“雪鹰601”弥补了这一缺憾。

2017年1月8日,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从南纬69°的南极中山站起飞,历经4小时15分钟,飞越1316公里的茫茫冰雪高原,成功抵达纬度达80°的南极冰盖之巅。

“雪鹰601”是南极科学考察队购置改装的第一架飞机,其功能主要是科学研究、后勤保障和紧急救援。飞机可以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极寒天气使用,并可运载人员和装载多套科研设备,是中国南极考察航空领域的有力保障。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南极拥有集快速运送、应急救援和航空科学调查于一体的多功能型固定翼飞机。“雪鹰601”的加入,使我国南极考察空中调查和保障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中国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伴随着南极内陆考察的持续开展,中国不仅有了自己的固定翼飞机,还迅速建立了强有力的南极内陆冰盖运输雪地车队。而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和“雪龙”船专用码头的建立,更是为今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后勤支撑保障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极地考察,中国是后来者,但绝不是落后者。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现如今的中国在极地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为极地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关话题/科学 南极 航空 科研 国际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第四届南海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_黄海水产研究所
    3月27日~28日,第四届南海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促进南海合作与发展”主题,从南海资源共同开发、环境污染与应对、生态保护、航行自由、“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南海合作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研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外交部边界与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南极考察队完成阿蒙森海调查踏上归途_黄海水产研究所
    北京时间3月23日11时,随着最后1台温盐深仪从4000米深海海底回收至“雪龙”船舯部甲板,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阿蒙森海调查圆满收官。“雪龙”船鸣响3声汽笛,驶离南极阿蒙森海域,踏上回国归途。此次调查正值阿蒙森海极夜临近,夜间作业、气温降低、海冰增多和气旋活动南移,给大洋调查带来了诸多困难。考察队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_黄海水产研究所
    近日,依托中国五矿下属单位长沙矿冶研究院的“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在我国海洋矿产开发领域是唯一的。据悉,该中心将以我国国际海底矿区勘探开发重大工程需求为依托,瞄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科学技术,开展海底矿产勘探与评价、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深海开采作业、海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我国完成在南极最长海洋断面观测_黄海水产研究所
    北京时间3月11日2时,一套多联网成功回收至“雪龙”船甲板,标志着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阿蒙森海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洋断面观测。断面总长1420公里,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观测的最长海洋断面。自3月3日起,考察队克服强风雪等恶劣天气影响,抓住有利气象窗口,完成了2个近岸陆架海域浮冰区的观测站位、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我国获得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珍贵数据_黄海水产研究所
    3月6日~7日,“雪龙”船沿西经126°,自南向北完成了南纬64°~60°之间5个海洋站位的观测,开展了海洋温度、盐度、海流观测和生物拖网采样。此次考察队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作业,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据科考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久新介绍,南极绕极流主要是由南半球西风驱动,是地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我国首次在南极阿蒙森海开展多学科海洋调查_黄海水产研究所
    当地时间3月2日19时(北京时间3月2日14时),“雪龙”船搭载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阿蒙森海域。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考察队在该海域开展我国首次多学科海洋调查,完成了首个站位作业。首个站位作业点位于西经130°、南纬72°5′,水深2800米。当晚,19米/秒的狂风夹裹挟着大雪及黑夜中海面的浮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冰结构探测机器人 成功用于南极科考_黄海水产研究所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探冰机器人,在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成功执行了“南极埃默里冰架地形勘测”项目地面勘察现场试验任务。这也是我国地面机器人首次投入极地考察中的冰盖探路应用。据执行此次任务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眭晋介绍,该机器人针对南极天气条件和环境特点专门设计,采用全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_黄海水产研究所
    科技日报北京2月27日电(记者刘垠)27日,科技部发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遴选、投票,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等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根据得票高低,“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国家海洋局规范访问中国南极考察站活动_黄海水产研究所
    2月26日,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印发《访问中国南极考察站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原则上应在中国法定节假日开展访问考察站活动,符合条件的访问人数每批次不超过100人,在站活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据悉,该规定旨在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规范访问中国南极考察站活动。规定适用于访问考察站开展旅游、探险、文化、科普、体育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工作会议召开_黄海水产研究所
    本报讯1月29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市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和部署要求,全面总结全院2017年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江文胜 ...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