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国政府将“渔业碳汇”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渔业碳汇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_黄海水产研究所

黄海水产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7-12-05

日前,中国海洋报报道,我国政府今年初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发展蓝色碳汇所做的工作,并将蓝色碳汇调查评估技术体系、蓝色碳汇贮藏能力提升技术体系等内容列入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技术需求清单。

《报告》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在发展蓝色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开展了浅海贝藻养殖固碳技术、固碳潜力评估理论和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浅海贝类和藻类固碳潜力评估技术,进行了浅海贝藻养殖固碳技术集成与示范”。报告将渔业碳汇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国际社会提交,体现了渔业碳汇的重要性。

2004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在实施973计划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项目过程中发现贝藻养殖碳汇功能,率领团队开创了我国海水养殖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先后在国内《地球科学进展》和国际海洋生态学顶级刊物(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发表论文,证明浅海的贝类和藻类养殖活动间接或直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研究表明,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可移出的碳量为100~137万吨,平均120万吨,十年合计固碳1204万吨。2010年,唐启升院士在两个973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经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战略咨询项目研究,提出了碳汇渔业理念,认为碳汇渔业是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将更好地彰显渔业的食物供给和生态服务两大功能,产生一举多赢的效应。国际大海洋生态系咨询委员会和国合会等知名国际专家高度称赞和肯定这个新理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渔业碳汇概念、倡导大力发展碳汇渔业的国家。贝藻养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且可以移出大量的碳。发展碳汇渔业产业,可以降低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1年以来,为推进碳汇渔业的发展,黄海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渔业碳汇实验室,并建立了“獐子岛虾夷扇贝碳汇实验室”、“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和“莱州湾滩涂贝类碳汇实验室”三个二级实验室以及桑沟湾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随后申请获批建设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碳汇渔业重点实验室,建立起碳汇野外现场监测平台,在渔业碳汇的固碳机理、碳汇计量标准以及扩增技术等方面开展较为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所构建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经济、生态效益上取得了双赢,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我国向国际社会提交的气侯变化更新报告为渔业碳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碳汇渔业建设方面,亟待加强科研投入和团队建设,针对目前我国渔业碳汇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研究渔业生物的固碳过程和机制,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压力对渔业碳汇的影响机理与程度,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标准,评估我国渔业碳汇的潜力,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碳汇扩增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大气二氧化碳、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和环境友好型渔业做出新贡献。











相关话题/渔业 技术 养殖 海洋 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