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室是我国海水鱼类繁育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重要发源地。主要研究方向有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殖调控与繁育技术、海水鱼类种质创制与改良、鱼类和海参疾病临床控制与健康养殖管理、鱼类生态与增养殖技术、设施养殖与生态渔业工程化技术、渔业产业规划等领域。2008年被批准为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先后承担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100多项科研项目,建立了大菱鲆、半滑舌鳎、漠斑牙鲆、圆斑星鲽等30多种鱼类的繁育和养成技术。配套开发了深水网箱、疾病专用防治药品等技术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10余项奖励,获得专利30余项。在构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引领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研究室在职科研人员共有24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1人,助理研究员4人,另有科学顾问2人。已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重点任务:继续深入开展海水名贵鱼类繁育技术研究,为今后我国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养殖品种,进一步推动渔业资源增殖事业的发展;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海水鱼类种质创制与改良技术研究,特别要改良已初步达到产业规模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支撑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改良或创新海水养殖产业疾病防控的理论技术基础,加强研制抗生素、农药等海水养殖高危投入品的替代产品,开发中草药制剂、疫苗等通用性较强的疾病防治新技术产品并建立其使用工艺,进行技术集成,构建适合国情的无抗化海水养殖技术体系。
在池塘养殖设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离岸网箱养殖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突破关键关键性技术瓶颈,体现集成示范效应,形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队伍和技术专家,为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奠定基础,使养殖设施模式符合“健康养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产”的要求,通过技术推广,促进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节能技术研究方面,实现形成主要作业渔船的船型优化与标准化技术以及渔船玻璃钢化技术,体现降低燃油消耗的集成示范效应,突破大型捕捞装备液压控制关键技术,形成专业完备的渔船装备研究队伍,积累基础成果,使先进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促进捕捞产业节能水平的提高。在水产品加工技术方面,围绕大宗养殖产品的综合加工,突破淡水鱼加工、海珍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成套加工装备系统,形成专业团队,使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水产品加工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提升产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