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学院丁晓红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工程师。为此,她用自己的循循善诱赢得学生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她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未来的工程师们找准研究方向,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帮助学生们把好科研工作的“生命线”。
“有一次丁老师在三教给本科生上材料力学课,中午12:20刚下课,一位学生便上前拦住了丁老师。”机械学院魏啸同学回忆道,“这位同学认为自己的作业做得不错,不应该得A-,而应该是A。他情绪有些激动,反复向丁老师强调自己作业中的亮点,却没有意识到作业中的字迹潦草和条理混乱”。但让魏啸同学深感意外而又记忆深刻的是,丁老师作为学院唯一的女博导,机械设计系主任,在同学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学术威望,面对这位同学的犟脾气,非但没有任何的不耐烦,反而和那位同学语重心长地谈了起来,直到下午1点左右那位同学终于心悦诚服地与丁老师道别。
回想起这件事情,丁老师笑着说:“现在还有不少学生仍然把自己当‘考生’看待,这其实是典型的高中生心理。他们习惯于听老师的话,对知识点的理解通常停留在按部就班地死记硬背,过分看重成绩而不是触类旁通的活学活用。学生只有实现从‘考生’到‘学生’的角色转变,才能善于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当然,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上的转变,我们老师也要积极回应,跟学生交朋友,善于组织他们说,善于听他们说,当他们善于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工程师思维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偶然的机会,记者参加了一场丁老师的讨论会,亲身感受了一场思想火花碰撞的“盛宴”,其中最麻辣的佐料当属丁老师“连珠炮”般的追问,最醇香的美酒则是丁老师“信手拈来”的发散性指导。丁老师反复和同学们强调,“做优化、设计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问题考虑地再周密,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应用上面来,如果科学研究仅仅停留在软件分析层面,那就不是工程师思维。”
谈到组织讨论会,丁老师感触颇深。在她看来,讨论会不仅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地方,还可以动态修正每个学生的科研方向。“做科研必须找准方向、坚持方向,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唱歌不能走调。”丁老师说,“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生一旦一头钻进一项研究当中,很容易偏离方向而陷入‘死胡同’。研讨会就是通过自己讲、听别人讲,以人为鉴,相互启发,从而帮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做好研究。”
机械学院余慧杰老师2008年入校执教以来,就在丁老师的科研团队,他告诉记者,丁老师的严谨是出了名的。就在2015年春节前,丁老师的团队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余老师负责做PPT,在汇报前一晚交给了丁老师。“没想到丁老师一页一页、逐字逐句地修改了报告。”对此,余老师深受触动,“尽管在汇报中出现一两个错字不影响申报项目,但是评审专家肯定会对我们产生做科研不扎实、不仔细的感觉。丁老师让我明白,做科研不能今天细心、明天粗心,也不能对A认真、对B随意。做科研一定要事事严谨、时时严谨,才有可能不断取得收获。”
大四学生季懿栋目前已顺利保研,尚未毕业的他已经参与了丁老师的2个课题。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撰写报告时的情形,“从报告的整体框架到逻辑条理,再到段落词句的语法,甚至是标点符号,丁老师虽然让我来回返工修改很多次,但这对我掌握如何撰写科研报告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做科研,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丁晓红教授在指导学生
(左四为丁教授)
【个人简介】
文稿:王丹、董颖
图片: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