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联合主办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用人工智能赋能建筑产业,推动建造范式的变革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5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12月17日在上海举办,大会以“数字孪生与智能建造”为主题。来自全国各高校、企业智能建造领域的****专家400余人与会,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应用,探索智能建造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王景全院士,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何积丰院士,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肖绪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岳清瑞院士,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张喜刚院士,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明安,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设计管理部副总经理宋中南等出席。
李明安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工程建造发展也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效率偏低等问题。将土木工程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智能建造学科,不仅将加速提升传统学科的高新化程度,而且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撑我国向工程建造强国迈进。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要瞄准土木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围绕智能建造的科学问题、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积极献言献策,推动我国智能建造行业快速发展进步。

顾祥林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新时代,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终对标全国土木工程的前沿,在智能建造、多重灾害与韧性城市、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深部地下空间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前沿方向布局,支撑学科新一轮跨越式发展。2018年,同济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办智能建造专业。两年多来,土木工程学院提出了智能建造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济方案。希望与会院士专家对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大会学术交流,共同促进我国智能建造行业跨越式发展。

肖绪文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传统粗放性建造方式和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动工程建造方式的转变和建造范式的变革。广大土木工程科技人员要瞄准智能建造科技前沿,坚持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与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相统一,坚持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与突破体制机制藩篱相统一,坚持实现智能建造的强国梦与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要相统一,更好地支撑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大会报告环节,5位院士作大会报告。吴志强院士以《智能建设、智能规划、智能城市》为题,通过分享智能建设、智能规划和智能城市的相关著作,展望了智能技术在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决策、城市智慧治理的未来应用场景。

岳清瑞院士以《工程诊治与智慧运维》为题,从对建筑与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理解说起,阐述了对建筑与基础设施实施工程诊治和智慧运维的重要性和相关举措。

肖绪文院士以《智能建造 务求实效》为题,对智能建造的基本概念和含义进行解读,分析了建筑行业目前存在的现状,同时提出智能建造为什么、怎么做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智能建造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何积丰院士以《可信人工智能与智能建造》为题,阐述了将可信人工智能应用于智能建造的必要性和应用领域,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信对策。

丁烈云院士以《智能建造技术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为题,阐述了智能建造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结合智能建造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智能建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问题。

当天下午,5个分会场报告同时开讲,来自高校和企业的35名专家****分别围绕“类脑计算与智能设计”“人机协同与智能装备”“多维BIM与智能施工”“物联感知与智能运维”“异构决策与智能防灾”5个议题作特邀报告,并与听众展开各分会场主题对话,解读智能建造、新基建与产业趋势,分享智能建造核心算法与技术创新,展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应用,探索智能建造未来发展趋势。
与会专家们表示,四十年来,尽管我国已建成举世瞩目的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深超长隧道,但建筑业仍未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窠臼。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有必要将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筑产业相融合,从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防灾与运维等多个维度,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的转变和建造范式的变革。此次学术大会进一步凝练智能建造的科学问题、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对于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大会对所有报告进行了网络直播,3万余人次在线上收看直播。

(文/新闻中心、土木工程学院 图/周游 视频/宋宇星)


相关话题/智能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