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这些根本性瓶颈问题,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丘学鹏研究员团队创新地提出在兼具强磁性和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的L10相FePt单层膜中探索自旋力矩,示意图如图1(a)。团队首先制备了外延的L10相FePt单层纳米膜,再利用霍尔电测量和磁光测量技术探索自旋力矩效应。实验结果表明:L10相FePt单层中存在自旋力矩效应,可利用自旋力矩操控磁化状态(图2),并且该自旋力矩表现出体效应特性,即随着薄膜厚度增加自旋力矩增强(图3)。这一结果是国际上首次在具有垂直磁各向异性的单层膜中实现自旋力矩操控磁化状态,为解决前述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开发出具有简单结构、高密度、低能耗的自旋器件。此项研究成果一方面拓展了自旋力矩研究的版图,另一方面将对开发具有简单结构、高密度、低能耗的自旋电子器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C/38/18/E8D34F0B3BEC6C07AC3CAF5FE83_A6BCC4C9_18D40.png)
图1L10相FePt单层膜中自旋力矩示意图(a),晶体结构的XRD表征(b)和TEM表征(c),磁性表征(d)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4/6D/1E/ACE87D9F6DEF06D8C37E86C1C39_B2D70F2A_AEA9.png)
图2自旋力矩驱动磁化状态翻转的测量示意图(a), 8 nmL10相FePt的电测量结果(b)和磁光测量结果(c)
围绕L10相FePt单层膜中自旋力矩的起源,文章先后排除了反向晶界、温度梯度、磁化强度面内分量、表面Pt分离等引起对称性破缺的因素,最终归结为L10相FePt单层膜内在的结构梯度,其表现为沿着薄膜生长方向存在成分梯度。团队特别设计并成功制备出具有相反结构梯度的L10相FePt单层膜,并在该样品中观测到相反的自旋力矩效应,证实了结构梯度在L10相FePt单层膜自旋力矩的产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基于实验结果,团队进一步从理论上建立具有结构梯度的单层铁磁薄膜模型,采用量子输运方法计算体系的自旋力矩。计算结果表明,当单层膜不存在结构梯度时,体系的自旋力矩为零,随着结构梯度增大,自旋力矩逐渐增大(图4),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梯度产生自旋力矩这一机制的合理性。
该成果以“Bulk Spin Torque-Driven Perpendicular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in L10 FePt Single Layer”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唐猛为论文第一作者,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丘学鹏研究员、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和艾克斯-马赛大学Aurelien Manch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