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③|助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5

5月19日,上海市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伍江教授领衔的“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区有机更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具有理论开创性和多方面的技术先进性,实现了城市更新规划建设与工程实践重要技术突破,为新时代的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城市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业内专家表示。

过去30多年,城市持续扩张、大拆大建,这种“增量式”发展不仅日益蚕食紧张的土地资源,还破坏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伍江说,何谓有机更新?就是要转变这种城市发展模式,盘活存量土地,在用地“天花板”下城上建城,实现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提升,激发城市活力。“城上建城,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而是有很多强约束条件,比如各种空间类型和地理信息复杂多变、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敏感脆弱,还有更新过程中原有功能不能停业停运等等。这些约束,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区尤为突出。”
伍江介绍,城市有机更新,面临三大难点:“规划层面,如何解决历史文脉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冲突,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规划体系;信息获取层面,如何获取复杂多源分散的既有环境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又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实施层面,面对时间、空间、环境等多维强约束条件,缺乏精细化的改造更新技术。”
针对这三大瓶颈,伍江团队历时十余年,依托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通过高强度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体系,并构建了与之相关的数字城区信息支撑体系,共同构成了关于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区有机更新的一整套关键技术。
1022D
数字城区信息决策智能支撑系统
项目建立了一套数字城区信息支撑体系,结束了以前规划与施工、管理各自为政的割裂局面,打通了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督二脉。这套系统开发了从地上、地面到地下的城市全空间地理信息智能采集-融合、建模和监测技术,构建了数字城区的技术体系以及规划设计、工程建造、智能辅助和公众参与四大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设计方案与环境实时交互、参数化自动生成与智能布局、施工现场远程监管和公众参与。
公众也可以参与吗?项目组成员孙澄宇副教授介绍,目前技术上已经满足了向公众开放的条件,将来,老百姓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跟自己有关的城区改造提需求和建议,与政府、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互动,最大程度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未来,这个平台可以接入社会性信息。比如选择一个街区,可以查询到该区域既有建筑的基本空间参数;地下管网使用了多少年,还有多久需要维护;结合当前的房价和容积率,可以知道该地块的经济效益如何,是高效地块还是低效地块……”团队描述的未来应用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城市有机更新,注重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提升,同时也关注历史传承和历史保护。从规划方法到工程实践,伍江团队的创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规划层面,团队全国首创了城市点、线、面空间全覆盖,开发建设各类要素和保护更新各类要素密切耦合,从决策管理到社会治理、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从建设过程到维护运营各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紧密协同的全新规划体系。
AB59C
全覆盖、全要素、多主体协同耦合规划体系
在实施层面,团队运用一系列新技术成功实现了多维强约束条件下的精细化更新改造施工:面对空间条件强约束,解决了超低低净空成桩、紧邻低扰动、狭隘空间施工和建筑原位保护的技术难题;面对时间强约束要求,创造了不停业、不停运条件下安全连续施工的各种技术;面对环境强约束要求,开发了环境高度敏感脆弱地区的保护技术和修复技术。
18D60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更新规划
十多年来,伍江带领团队深耕城市有机更新关键技术创新,共发表专著6本、论文76篇,编制该领域首部国家规范和其他2部地方规范。项目共获批17项专利(其中10项发明专利)和7项软件著作权。据悉,成果已应用于110多项涵盖了城市、街区和单体建筑各层面的重要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程项目,包括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更新规划、上海老城厢规划设计和数字城区建设、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近三年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3亿元,获全国各类重要设计和工程奖项17项。项目也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获得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奖项,伍江因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卓著贡献获得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法国文化骑士等荣誉称号。(魏丹)



相关话题/城市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