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丁祖泉老师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丁祖泉
 
·个人简介

男,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工程系,1967年在职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路桥工程系、结构理论研究所、工程力学与技术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3~84年国家教委公派赴日本访问进修“计测工学”;曾经任光测力学研究室副、正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建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并于1987年起兼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所长、所长,1996起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常务副院长等职;主要负责组织申报与建设如下学科点:生物力学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生物工程工程硕士点及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
在学术兼职方面,先后任中国力学会实验力学与生物力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工效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激光学会常务理事、激光全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力学学会理事、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正主任;上海传统医学工程协会理事、副理事长、生物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先后任“实验力学”(中国力学会)、“医用生物力学”(中国力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等核心刊物编委、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实验力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及其在工程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力学与人体组织与器官功能重建”。
负责或共同负责了5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其中作为主要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曾完成国家自然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完成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中的关键子项目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一项,另有市级鉴定成果五项;获实用新型专利二项;合编教材专著四部、合译专著二部,在核心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1989年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学作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培养本校“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20名,并与原上医大、二医大、二军大在矫形外科、运动医学、口腔医学学科专业合作培养医科研究生20多人,其中博士7人。

·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
“生物力学与人体组织与器官功能重建”

本方向以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为核心紧密结合计算机图形,图象等可视化技术,以人体功能的检测、分析、评价和重建为中心进行研究,以阐明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生理机能、创伤病理机制与治疗康复机理为重点,从而达到促进新颖诊断、治疗、康复、代偿的方法,器材、装置和仪器发展的目的。
本方向主要有如下五方面的内容和特色:
(1)研究人体功能信息检测与处理。以生物力学、实验力学、无损检测学及计算机数据和图象处理技术为基础,研究适合于人体特点的宏观与细微观实验生物力学测试原理、技术及其现代化系统,努力实现无损、实时、精密、全场、智能化的在体测量,为能从材料、结构、运动、功效、与系统等整体层次及组织、界面、细胞与信息等深层次上研究生命运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人体功能的分析与评价。依据上述测试实验结果,从力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器官和骨骼的负荷与内力、刚度与强度、损伤与破坏、生长与愈合、耐久性、稳定性、质量、能量的传递、运动以及功效等相关功能的建模方法及正常异常评价指标;(3)研究人体功能的恢复重建。主要为人工器官、人工植入物、代偿装置等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并进而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优化等方法,从材料、形状、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并结合医学图象处理、三维重建、配准等方法进行手术仿真设计,为进而实施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提供必要的数据文件;(4)功能性电刺激原理、方法、控制及其在康复医学工程中的应用;(5)开拓细胞力学、力学生物学及应力与生长关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向,促进“功能性组织工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努力在骨组织、肌腱与心瓣的组织工程方向有所突破。


·情况介绍
本学科梯队已完成和目前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有: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迄时间,本梯队成员承担完成任务
1.用光测力学研究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生物力学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87-1989,第二负责人;
2.光测图象微弱信号的实时采集与处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88-1990,第二负责人;
3.红外辐射应力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90-1992,主要研究人员;
4.骨愈合复合生物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应用,1992-1994,第二负责人;
5.人类髌股关节三维运动规律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92-1994,与上医大联合申请负责人之一;
6.口腔修复CAD实验系统与CAM研制的探索,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97-2001,负责人(高建新);
7.脑内电活动的三维动态成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0-2002,主要研究人员;
8.壁应力分布个体化预测腹主动脉瘤破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3-2005,主要研究人员(吴建国);
9.骨外科手术仿真设计的计算机图象关键技术,上海市科委,1998-2000,负责人;
10.脊柱脊髓损伤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生物力学部分),总后八五攻关项目,1991-1994,与二军大合作项目;
11.细观力学实验基础研究(重点),上海市科委,1996-1998,第三负责人;
12.人体脊柱稳定性的检测与生物力学评价方法,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项目,1995-1997,与二军大合作项目同济方负责人;
13.矫形手术对髋股关节三维运动规律的影响及其临床定义,卫生部基金,1996-1997,与上医大联合申请同济方负责人;
14.髌股关节软骨固液二相特性的生物力学研究,教育部基金,2000-2002,负责人(吴建国);
15.颅脑冲击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与损伤评析,上海市科委,2002-2004,与二军大联合申请(丁祖泉、吴建国);
16.生物记忆材料骨折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析与优化设计研究,总后,2000-2002,与二军大合作项目(丁祖泉,吴建国);
17.高速信息机械传动中的弹性接触问题研究,与日本信川大学合作,1999-2001,中方负责人(吴建国);
18. MR velocity analysis and virtual tagging,British Heart Foundation,2000-2003,中方负责人(高建新);
19. 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and quantification,Engineering and Physics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2000-2003,中方负责人(高建新);
20. Perfusion imaging with contrast enhanced echocardiography,Royal Society MIC Core Funding,2000-2003,中方负责人(高建新);
21.颅骨与颌面修复外科手术仿真设计中的CAD/CAM实用系统研究,与德国鲁尔大学合作研究,2002-2004,中方负责人;
22.细胞力学、力学生物学及其在功能性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合作,2001-2005,中方负责人;

 


鉴定及获奖成果:
成果(获奖项目、专著、论文)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
1.用光测力学法研究人体器官和骨骼的生物力学分析,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
2.Q角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在运动医学与矫形外科中的意义,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
3.人体脊柱脊髓损伤的生物力学与临床应用研究,其所属总项目获解放军总后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二军大合作),1994年;
4.人体脊柱稳定性的无损检测与生物力学评析方法及其在脊柱病基础与临床应用上的系列研究,该所属总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二军大合作),1997年;
5.红外辐射用力图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局级鉴定,1993年;
6.细观力学测量的数字散斑法研究,市科委鉴定,1994年(高建新);
7.细观实验力学基础研究,市科委鉴定,1997年;
8.髌骨软骨病与髌股排列系列研究,市卫生局鉴定(与上医大合作),1999年;
9.口腔修复CAD实验系统与CAM研制途径探讨,市教委鉴定,2002年;
10.“光测力学教程”,上海市优秀科技教材三等奖,1998年;

·联系方式 Tel:021-65981465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