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同济大学文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15年就有过法政科毕业生。而“五四”时期同济人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探讨就已颇具影响,如“五四”前诞生的“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中,魏时珍、宗白华等同济学生曾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多年来,同济学生的文学、诗歌创作一直相当有影响。

1945年正式设立法学院。1946年,从四川返沪后即准备创建文学院,先扩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增设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至此,同济大学确立了自己以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而著名的较完整的综合性大学框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教授。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法律系主任吴歧,以及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经在同济任教。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就被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经中央批准,同济大学实施恢复对德交往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曾考虑重建哲学、医学系,因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而未果,但重建同济的人文社会科学与重建医学院一样成为海内外同济人的夙愿。1986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

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复文法学院建制,下辖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外语、德语等系和德国问题、高等教育等2个研究所。此后,随着文科系所的逐渐增多,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相继独立,1998年夏天,文法学院正式以院为实体办学后大大加快了发展速度。
2003年4月起,为加快学校文科发展,贯彻落实学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文法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为实现由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学院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转变的目标,对学院的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通过整合学校的德国哲学与文化研


究所、中国文学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撤消了曾经为重建同济大学文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社会科学系,组建为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系,加上原有的法律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化艺术)2个系,形成了以5个系为基础的基本框架。学院还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经学校批准新组建了国际政治和环境法(与环境学院合作)2个研究所,加上原有的社会与文化、国外法、海外华文、中国铁路发展等4个研究所,从而形成了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整体框架。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专任教师约180人),其中具有教授等正高职务者20余人,副教授与副高职务者近70人,学院有博士学位者60余人。
学院现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律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社会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和戏剧影视文学9个本科专业,学院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现有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高等教育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戏曲学等18个。
文法学院也是同济大学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 ( 亦即“两课” ) 及文化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基地,除承担着全校各类学生 ( 从本科到硕士、博土研究生 ) 的全部“两课”教学任务外,学院还承担着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和逾百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以及外国留学生汉语课的教学任务。

文法学院还建有文科图书分馆(含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以供师生阅览和查阅专业资料。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