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副教授
博士/硕士导师:硕士生导师
办公室电话:021-65983319
电子邮箱:qhhuang@tongji.edu.cn
所在系所(部门):环境科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水域环境科学
主讲课程:海岸河口生态环境导论、水域污染生态学
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EnironmentalChemistry、Hydrobiologia、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湖泊科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院长助理
教育经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2005),环境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2),自然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士(1999),化学
工作经历
2008年7月—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5年7月—2008年6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09年3月—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2010年9月—2011年8月,美国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访问学者
学会会员
2008-2012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GU)
2012-美国湖沼与海洋学会(ASLO)
2012-国际化学品污染委员会(IPCP)
研究兴趣
现从事水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重点关注湖泊、河口及近海等天然水域中:
- 溶解有机质的行为和效应
- 新兴污染物的命运与归宿
- 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分析及其生物有效性
教学情况
承担《海岸河口生态环境导论》、《水域污染生态学》等本科生课程教学,并参与《环境科学研究前沿》、《环境仪器分析》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承担本科生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及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以导师或副导师身份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2位获博士学位,7位获硕士学位。现指导杨青青、董倩倩、马琼琳、向元婧等在读硕士生,协助教授指导李朋辉、蒋愉林等在读博士生。欢迎有志于天然水域环境科学研究的同学报考!
科研项目与调查航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富营养化驱动下河流羽状流区溶解有机质的行为及效应(2011-2013),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淡水微型颗粒物表面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的FCM研究(2008-2010),合作方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河口边滩咸水湖中陆源溶解有机质的行为及效应(2007-2009),负责人国家水专项子专题任务:生物有效磷被动采样技术与设备(2009-2011),负责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富营养化过程中溶解有机质的行为与效应(2009-2011),负责人近年来,组织或参与的主要调查航次活动如下: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夏季):2012年7月长江口NSFC共享航次计划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春季):2012年3月长江口NSFC共享航次计划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2011年10月东海(含长江口)NSFC共享航次计划东海-舟山海域(夏季):2007年7月自主联合调查航次计划长江口战略水源地(春季):2006年4月自主调查航次计划代表学术论文(*为通讯作者)
蔡明红,肖宜华,王峰,陆志波,黄清辉*.北极孔斯峡湾表层沉积物中溶解有机质的来源与转化历史.海洋学报,2012,34(6):102-113.[PDF]
Huang,Q.H.(黄清辉),Kaiser,K.,Benner,R.Asimple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methodforthemeasurementofnucleobasesandtheRNAandDNAcontentofcellularmaterial.Limnol.Oceanogr.:Methods,2012,10:608-616.[PDF]
黄清辉,吴加学,蒋愉林,李建华.舟山海域陆源溶解有机质变化及其对近岸羽状流的响应.海洋学报,2011,33(1):66-73.[PDF]
Xiao,Y.H.,Huang,Q.H.(黄清辉)*,Chen,L.,Li,P.H..GrowthandphotosynthesisresponsesofPhaeodactylumtricornutumtodissolvedorganicmatterfromsaltmarshplantandsediment.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10,22(8):1239-1245[PDF]
Huang,Q.H.(黄清辉),Wang,Z.J.,Wang,D.H..Assessmentofavailablephosphorusinthelakesedimentsusinganinnovativecompositemembrane.AIPConferenceProceedings,2010,1251(1):332-335.[PDF]
.陈锡超,纪颖琳,胡青,黄清辉*.引江济太水系有色溶解有机质的特征与来源.湖泊科学,2010,22(1):63-69.[PDF]
黄清辉,马志玮,李建华,董丽娴,陈玲.2006年春季长江口砷形态分析及其生物有效性.环境科学,2008,29(8):2131-2136.[PDF]
Huang,Q.H.(黄清辉);Shen,H.T.;Wang,Z.J;Liu,X.C.;Fu,R.B..InfluencesofnaturalandanthropogenicprocessesonthenitrogenandphosphorusfluxesoftheYangtzeEstuary,China.RegionalEnvironmentalChange,2006,6,(3),125-131.[PDF]
黄清辉,王子健,王东红,马梅,王春霞.夏季梅梁湾水体中生物有效磷的分布及来源.中国科学:D辑,2005,35(ZII):131-137.[PDF]
Huang,Q.H.(黄清辉),Z.J.Wang,C.X.Wang,S.R.Wang,andX.C.Jin.PhosphorusreleaseinresponsetopHvariationinthelakesedimentswithdifferentratiosofiron-boundPtocalcium-boundP.ChemicalSpeciationandBioavailability,2005,17:55-61.[PDF]
获奖及专利
1.2009年获得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2.2008年入选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科研骨干系列)
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410000627.3;ZL200410030764.1;ZL200710037126.6
联系电话:021-65983319
电子信箱:qhhuang@tongji.edu.cn
办公地址:明净楼411室(Office)、生态楼317室(Lab)
通讯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