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丁文其

同济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1-26

丁文其个人简历

丁文其,男,1969年11月19日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分管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生教学工作)。
1987.9-1992.7,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土建结构专业,五年制本科;1992.7-1995.4,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硕士研究生;1995.4-1997.1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博士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2001.5-2001.10,2002.12-2003.5,比利时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合作科研;2002.1-2002.4,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附属研究员;2004.7-2006.12,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6.7-至今,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教学工作。
现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副主任委员、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工程专门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民防协会会员兼联络员。
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建筑结构与工程非线性力学性态、施工扰动机理、施工动态数值模拟分析与反馈控制理论研究。至今已开发软件1套(第二),获得或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负责或参加完成六十多项国家863计划、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并有在研项目多项,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多个项目经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技进步奖与荣誉三十余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地用于云南元磨、云南思小、江西景婺黄、浙江诸永、芜湖龙山、广州龙头山等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超大直径深竖井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和龙滩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地下厂房,上海长江隧道、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输水隧道、上海、广州、无锡、日本大阪地铁盾构隧道,世博电力隧道工程、上海合流污水顶管工程,以及深圳福田站、润扬大桥超深超大基坑工程、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反演理论,设计优化、施工过程模拟分析、反馈和安全性预报等分析论证研究工作,在解决重大的岩土及地下工程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有关成果分别获1999、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第二、第七)、1999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四)、2000年度上海市市政工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2001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三)、2001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三)、200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200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八),2003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2003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4年外观设计专利一项(第二),申请专利九项(发明专利第一2项,第三4项,实用新型专利第一、第三、第六各1项)、2005年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优秀工程师、2006年第一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第二)、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六)、2006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金奖、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200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九)、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五)、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8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2008年岩土锚固技术创新与应用突出贡献奖、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2009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六)、2009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五)、20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三)、2012年中国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一、学历及工作经历

1981.9-1984.7苏州浒关二中初中
1984.9-1987.7江苏吴县中学高中
1987.9-1992.7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土建结构专业五年制本科
1992.9-1995.3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免试)
1995.4-1997.1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免试)
1997.12-1998.8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留校任教
1998.5.5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工学博士学位
1998.8.1-2002.6.30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讲师
2001.5-2001.10比利时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合作科研
2002.1-2002.4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附属研究员
2002.12-2003.5比利时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合作科研
2002.6.30-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7-2006.12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6.7-至今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7.6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2007.1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2010.7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系主任


二、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奖

1.199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基坑支护位移和安全性监测动态预报研究”,第二。
2.1999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蓄电站二期工程高压钢支管长度、堵头型式及隧洞按透水设计的研究",第四。
3.2001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人防工程施工深基坑支护位移和安全性监测的动态预报与应急处理措施,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4.2001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深基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的研制”,第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5.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动引导三维曲线顶管施工技术与应用”,第七,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6.2002年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奖。
7.2002年度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软件”,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朱合华、丁文其、李晓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2003年6月30日。
8.2003年7月,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9.2003年度韩国龙土木建筑奖励金二等奖。
10.2003.7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土体各向异性耦合模型及其在盾构隧道施工模拟中的应用,导师:杨林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
11.2003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2.2004.5,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
13.2004.8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分类及应用研究,第八。
14.2005年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优秀工程师。
15.2006.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网络教学系统,第一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朱合华、丁文其、黄茂松等。2006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朱合华、丁文其、黄茂松等。
16.2006.3.1,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元磨高速公路隧道动态反馈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研究,第六。
17.2006年7月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奖。
18.2006年9月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金奖。
19.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李志厚、朱合华、丁文其等。
20.2008-12-3,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第七。
21.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龙山浅埋大跨连拱隧道动态反馈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第四,2006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B06-2-021-009,2006.12,第九。
22.2006.11.24,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城市三维地层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第七。
23.2007.2.1,韩国龙土木建筑奖励金一等奖。
24.2007.5.30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先进个人。
25.2008.9.23,同济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夏才初、胡向东、丁文其、王寿春,地下结构工程测试与监测实验课。
26.2008-11-20,软土地层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二等奖,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第六。
27.2008-12,岩土锚固技术创新与应用突出贡献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岩土锚固工程专业委员会。
28.2008-12-1,地铁盾构管片标准化设计及防火、预应力管片新技术-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五。
29.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软土地下穿越工程施工扰动机理与理论研究”2009.1~2011.12,丁文其。
30.2008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第一。
31.2009,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朱合华、丁文其、黄茂松等。
32.2009.5.8景婺黄高速公路隧道群施工如干关键技术研究,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丁文其(5)。
33.2009-9-10,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何敏娟、顾祥林、熊海贝、赵宪忠、林峰、丁文其、吴迅,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4.2010-1-25,城市越江隧道结构性能与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永盛(1),袁勇(3),张子新(4),李晓军(5),谢雄耀(6),柳献(7),张冬梅(8),丁文其(9)。
35.2010.6土木工程学院“荫泽土木难忘师情”——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同学最喜欢的十位教师之一,丁文其
36.2010.12,地下建筑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朱合华、张子新、丁文其。
37.2011.2,超大直径深竖井关键施工技术及装备,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五。
38.2011年度江西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201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五,隧道塌方预警预测体系及治理措施研究。
39.2011年度中国民航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丁文其(3)、夏才初(5)、廖少明(6)。
40.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穿越重要建筑物施工扰动机理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丁文其、张子新等。

三、专利情况

1.2003.6.30“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软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朱合华、丁文其、李晓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2.2004.7.14光盘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号:第381546号,设计人:朱合华、丁文其、李晓军。
3.2009.8.26“浅埋洞室的开挖方法—多连拱小隧道棚大洞室开挖法”发明专利证书,发明人:丁文其、朱合华、陶履彬、杨林德、夏才初、李晓军、俞登华、王晓形。
4.2006.7.24“可模拟地层抗力的弹性加载装置”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发明人:闫治国、朱合华、丁文其等。
5.2007.8.22“管片接头张角及构件曲率变化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No.ZL200620044195.0,发明人:朱合华、闫治国、丁文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6.2006.8.25“环形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系统”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发明人:闫治国、朱合华、丁文其、曾令军、强健、姚坚。
7.2007.9.26“抗爆裂复合盾构隧道管片”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朱合华、闫治国、丁文其、强健、姚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8.2007.7.14“一种管棚与箱涵间空隙填充垫”发明专利申请号:丁文其、徐海宁、朱合华、蔡永昌。
9.2008.12.19,长江隧道通用管片排版和动态选型软件V1.0,朱合华、丁文其、李晓军、刘凤华、彭益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10.2012-2-29,可三向加载的多功能衬砌管片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系统,闫治国、丁文其、朱合华等,发明专利。
11.2011-12-29,一种利用水压密封的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弹性密封垫,丁文其、彭益成等,发明专利。
12.2012-7-18一种三向加载的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试验系统,丁文其、彭益成、赵伟,发明专利。


四、已完成科研成果70余项,主要有:

1.孙钧、杨林德、朱合华、丁文其“拉西瓦电站试验洞的反分析研究”,1993年3月,水利部西北设计院组织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Internationalco-operationprojectwithGeo-researchInstituteofOsaka,Japan,“StudiesonConstructionSimulationofShieldTunnelling”,第二,1995.3-1995.6。
3.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第二,负责程序编制和数值分析,1995.4—1995.9。
4.韩国三星物产株式会社委托科研项目,“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动态施工监控与环境保护”,第三,1997.9.1-1998.7.10。2000年5月30日通过上海市科委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5.江苏省电力公司委托项目“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软弱岩层中大跨度高边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复合支护研究”,第三,负责程序编制和数值分析,1999.5—1999.8。
6.朱合华、丁文其、李晓军、杨林德等,“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软件”,1996.6-2002.6,2002.7.26通过上海市科委鉴定,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软件包括前后处理与计算分析模块,适用于动态施工受力过程的、一维和两维平面及轴对称问题的土木工程结构与岩土介质的静力计算,并具有施工阶段的反馈分析和预报功能。软件被国内外多家设计、施工、研究单位所采用,得到良好的评价,广泛应用于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地铁、顶管和公路隧道的施工模拟分析,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反馈和预报分析等岩土工程中。
7.江苏省电力公司委托项目“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收敛变形试验及反分析研究”,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为同济大学第二负责人,2000.4—2001.4。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深基坑稳定性的各向异性渗流耦合分析与动态监控”,59878038,负责人:杨林德,第四,1999.1—2001.12。
9.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及围岩稳定研究:子题2“围岩变形特征、主要洞室变形预测及变形监控标准建议值研究”,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子题负责人:杨林德,第四,2002.6-2002.12。
10.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吉姆布隆农业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利用不透水介质保护废弃物周围含水层的质量与持久性研究”,参与试验设备的改进和试验工作,1999.1—2003.6。
11.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项目,“云南元磨高速公路隧道现场施工监控量测”,第三,现场总负责,2001.2—2003.12。
12.李永盛、朱合华、丁文其、王璇、徐瑞华,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2003.12-2004.4。
13.新昌卧佛殿地下洞室结构设计及监控量测,2003.5-2005.1,总负责。2004.9.2“浅埋洞室的开挖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丁文其、朱合华、陶履彬、杨林德、夏才初、李晓军、俞登华、王晓形。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95,隧道围岩可视化数字地层信息系统与施工监控研究,第三,2002.1-2004.12。
15.地下结构及其与土层间界面的不连续性态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丁文其等,2004.11.20-2006.12.31。
16.海南省交通厅,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规划研究—隧道方案,第二负责,2005.10-2006.12。
17.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大断面管棚-箱涵超薄覆土斜穿越技术研究,丁文其、蔡永昌、朱合华等,2006.8-2007.12,2007-12-25河南省科技厅评审,国际先进水平,第五。
1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探索导向类课题:大深度大断面地下穿越工程与微扰动施工研究,现代交通技术领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专题-高难度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及建造技术方向,丁文其、朱合华等,2006.12-2008.12。
1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类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建设核心技术研究,隧道结构计算及技术经济优化子专题,2006.12-2008.12,专题负责人。
20.上海市科委项目No.04dz12047,虹桥机场飞行区盾构穿越施工与微扰动控制技术研究,2009.3-2009.12,丁文其、夏才初、廖少明,上海市科委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1.上海市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公司,电力隧道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朱合华、李晓军、丁文其、蔡永昌、刘学增、夏才初等,2008.5-2009.10。2009.10.20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2.上海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输水隧道衬砌结构接头试验研究,朱合华、丁文其、闫治国等,2008.5-2010.12,2010.12.13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3.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成果推广项目,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成果推广,李志厚、朱合华、丁文其等,2007-2010。
24.上海城建集团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复杂环境顶管微扰动成套施工技术研究,复杂环境顶管微扰动机理与控制理论研究,丁文其、蔡永昌、刘学增等,2008.5-2009.12,2010.7.15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5.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穿越重要建筑物施工扰动机理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丁文其、张子新等,2009.9~2011.8,纵向项目,2011-9-15鉴定,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26.铁道部科研重点项目,超大超深基坑支护体系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2007.7-2012.2,朱合华、丁文其、蔡永昌、刘学增、夏才初、李晓军等。
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考虑不连续接头性态的高水压跨海盾构隧道耦合分析理论研究,丁文其等,2009.1~2011.12。
28.2009.1.23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资助,“软土地下穿越工程施工扰动机理与理论研究”2009.1~2011.12。
29.铁道部科技项目,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高水压、大直径、长距离海底隧道关键技术专题研究,丁文其、张子新、胡向东、廖少明等,2010~2011。
30.无锡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项目,无锡轨道交通深基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丁文其、朱合华、蔡永昌、夏才初、高彦斌,2009.4~2012.12,国际先进水平。
31.南京纬三路长江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可靠性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研究,丁文其、闫治国、朱合华等,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2012.3,国际先进水平。
32.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标准规范项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编制,丁文其、杨林德,2010.2~2011.12。
3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规范,朱合华主编,丁文其参编,2011.7~2012.12。

五、部分在研科研项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国家标准《隧道工程沉管法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2012.6~2013。
2.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专题研究,2011.5~2014.5。
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高原山区公路工程防灾减灾综合技术及智能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二:高原山区公路隧道灾害机理、安全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2012.1~2014.12。
4.上海市科委、上海城建集团科研项目“无工作井盾构法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委托,无工作井盾构管片受力分析与接缝防水试验研究,2012.3~2013.12。
5.上海市201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中心城区地下快速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超大直径盾构急曲线转弯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专题负责,丁文其、李晓军等,2012.10.1-2014.9.30。

六、发表的论文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主要有:
1.丁文其、杨林德,渗流耦合分析与高压钢支管合理长度的研究,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2.杨林德、丁文其,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的稳定性研究,岩土力学,第18卷增刊,1997年8月。
3.杨林德、丁文其等,渗水高压引水隧洞衬砌的设计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Vol.16,No.2,A类。
4.杨林德、丁文其、张新江,复合支护计算方法的研究,同济大学学报,1998.4,Vol.26,No.2,EI收录,A类。
5.丁文其、陈宝、杨林德,深基坑工程的变形预测与工程应用,基坑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建筑技术,1998年增刊,P120-123。
6.朱合华,丁文其,杨林德,盾构衬砌受力设计的现状与再认识,铁道工程学报增刊,1998.10,P355-360,西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7.杨林德,丁文其,新奥法施工与复合支护的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1,17(增),P840-845,EI收录,A类。
8.H.Zhu,W.Ding,T.Hashimoto,J.Nagaya&T.Tamura.Constructionsimulationfortheinteractionbetweenshieldsegmentsandground,ProceedsoftheInt.Sym.OnGeotech.AspetcsofUndergroundConst.InSoftGround-IS-Tokyo'99,AspectsofUndergroundConstructioninSoftGround,Rooterdam:A.A.Balkema,2000,Tokyo,Japan,P331-336,ISTP收录.
9.丁文其、杨林德、朱合华,盾构隧道施工中材料性态的模拟,同济大学学报,1999.8,V0l.27,No.4,P468-473,A类。
10.朱合华、丁文其,地下结构施工过程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8(5):P558-562,1999.10,EI收录,A类。
11.丁文其、杨林德、鲍德波,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P632-637。
12.丁文其、朱合华、叶冠林等,大口径急曲线钢筋混凝土顶管施工技术,建筑施工,2001.1,第1期,P47-49。
13.丁文其、朱合华、范明星、葛金科,管节‐接头的弹性地基梁法及顶管施工模拟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9(5),2001.5,P616-620,A类。
14.杨林德、丁文其,宜兴抽水蓄能电站试验洞的反分析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会议,2002.7,沈阳(特邀报告)。
15.W.Q.Ding,Z.Q.Yue,L.G.,Tham,H.H.Zhu,C.F.LeeandT.Hashimoto,AnalysisofShieldTunnel,InternationalJournalforNumerical&AnalyticalMethodsinGeomechanics,2004.1;28(1):57-91.SCI、EI收录,A类.
16.杨林德、朱合华、丁文其,地下工程复合支护的研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王思敬、杨志发、傅冰骏主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9,p710-724。
17.DingWenqi,YangLinde,ZhuHehua,WangXiaoxing,LiZhigangandYuDenghua,ThedesignandconstructionofXichangSleepingBuddhaCavern,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rotectionofLongyouGrottoesinChina,CultureRelicsPublishingHouse,LindeYang,ZhifaYang,MinLueditors,2006.3,323-333.
18.丁文其、杨林德、朱合华、王璇,信息管线集约化建设的问题与建议,地下空间,2004.12,24(5),668-672。
19.丁文其、李象范、陶履彬、俞登华,杭州运河广场超大深基坑围护设计,地下空间,2004.12,24(5),727-731。
20.李志刚、丁文其、李晓军、刘凤华,隧道工程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第一作者为本人研究生,地下空间,2004.12,24(5),755-758。
21.丁文其、王晓形、吴文荣、李志厚、李国锋、王珏,连拱隧道中墙形式比选,结构工程师,2005增,p521-526。
22.丁文其、王晓形、李志刚、王建秀、褚旭东,龙山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1,24(22):p4042-4047,EI收录,A类。
23.丁文其,王晓形,李志刚,吴文荣,连拱隧道动态有限元正反分析,2005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1,p26-31。
24.DINGWenqi,WANGXiaoxing,CHENGYi,ZHUHehua,XIEDongwu,Optimalanalysisofconstructionschemesfortwintunnelbasedonbackanalysis,ASCEGeotechnicalSpecialPublication(GSP),“Tunnelingandundergroundconstruction”GeoShanghai2006,June6-8,2006,ISTP收录.
25.丁文其、谢东武、严宗雪、曲海锋,动态监测及其在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3(1),2007.2,p118-123,A类。
26.丁文其、王晓形、朱合华、杨林德、李志厚,连拱隧道设计荷载的确定方法,中国公路学报,2007.9,20(5),p78-82,A类,EI。
27.丁文其、王晓形、杨林德,基于暗挖法的浅埋洞室支护新方式及其工程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10,26(10),p2049-2055,A类,EI。
28.袁森林、丁文其、杨宏伟、张贵婷,管棚-箱涵工法中管棚形式和设计方法研究,结构工程师,24(2),p11-15,2008.2,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
29.YanXU&Wen-qiDING,OptimizationDesignResearchoftheCrossSectionformandStructureforShanghaiYangtzeRiverTunnel,TheShanghaiYangtzeRiverTunnel-Theory,DesignandConstruction-Huang(ed),2008Taylor&FrancisGroup,London,P247-252,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
30.Wen-qiDING1&YanXU,Theresearchanditsapplicationofroadtunnelstructuraloptimization,TC28,2008。
31.丁文其、孙伟杰、崔振东,考虑脆性围岩张拉破坏的终南山超大直径深竖井稳定性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10.3,27(3),p103-107,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
32.DongwuXIE,WenqiDING,Stabilityofthefrontslopeofsmall-distancehighwaytunnelwithverylargesectionbasedon3Dmonitoring.ASCEGeotechnicalSpecialPublication(GSP)No.206,Deepandundergroundexcavations:232-242.GeoShanghai2010,2010-6-3~5.EI收录。
33.袁森林、丁文其,电力隧道超大直径顶管施工扰动特性研究,岩土力学,2010.9,31(9),p2901-2906,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
34.QianweiXu,HehuaZhu,WenqiDing,XiurunGe,LaboratorymodeltestsandfieldinvestigationsofEPBshieldmachinetunnelinginsoftgroundinShanghai,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Technology26(2011)1–14,SCI收录。
35.沈碧伟,丁文其,彭益成,闫治国.输水隧道管片环弯矩调整系数试验与分析.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1,39(7):994-999(EI),第一作者为本人硕士生。.
36.谢东武、丁文其、李斌,盾构穿越砌体建筑的模拟预测与监控量测,土木工程学报,2011.11,S2期,pp123-126,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EI收录。
37.Wen-qiDING,BinLI,Sen-linYuanandJin-keGe,TechnologiesofMicro-disturbanceConstructionofPipe-Jacking,GeotechnicalEngineeringJournaloftheSEAGS&AGSSEA42(3)2011.9,ISSN0046-5828.
38.Zhi-guoYan,He-huaZhu,J.WoodyJu,Wen-qiDing.Full-scalefiretestsofRCmetroshieldTBMtunnellinings.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012.06.006,SCI源刊。
39.丁文其,王春波,王军.无锡地区不同埋深粉质黏土加载流变试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46(10):1563~1569.
40.Wen-qiDing,Yi-chengPeng,Zhi-guoYan,Bi-weiShen,He-huaZhu,Xin-xinWei.Full-ScaleTestingandModelingoftheMechanicalBehaviorofShieldTBMTunnelJoints.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andMechanics,SCI源刊,已录用.
41.QingzhaoZhang,MingrongShen,WenqiDing*andCarlClark,Shearingcreeppropertiesofcementswithdifferentirregularitiesontwosurfaces,JOURNALOFGEOPHYSICSANDENGINEERING.9(2):210-217,APR2012,SCI源刊,丁文其为通讯作者。
42.QingzhaoZhang,MingrongShen,WenqiDing*andetc.Theshearcreepcharacteristicsofagreenschistweakstructuralmarblesurface,MechanicsofAdvancedMaterialsandStructures,SCI源刊,丁文其为通讯作者。
43.YukaiFU,MaikoIWATA,WenqiDING,FengZHANG,AtsushiYashima,Anelastoplasticmodelforsoftsedimentaryrockconsideringinherentanisotropyandconfining-stressdependency,SOILSANDFOUNDATIONS,42(4),第一作者为本人博士生,SCI收录。
44.W.Q.Ding,W.B.Ouyang,S.P.GeandD.W.Xie,CalculationMethodforGroundSettlementDuetoShieldTunnelUndercrossingExistingBuildingandItsApplication,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Methods(ICCM2012),GoldCoast,Australia,2012.11.25.
45.YichengPeng,WenqiDing,XiaoyingZhuang*,HehuaZhu,ZhiguoYan,Ashell-jointmodelforanalyzingliningstructureofshield-driventunnel,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Methods(ICCM2012),GoldCoast,Australia,2012.11.25.
46.Shi-pingGe,Dong-wuXie,Wen-qiDing*,Ya-feiQiao,Jin-chunChai,TunnelinginduceddeformationofhistoricbuildinginShanghai,GeotechnicalEngineeringJournaloftheSEAGS&AGSSEA,43(4),March2013Issue,丁文其为通讯作者。


七、著作

1.张庆贺、朱合华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隧道及地下工程分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1999.4(负责编写约1万字)。
2.《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负责编写约3万字)。
3.张庆贺、朱合华、庄荣编著,《地铁与轻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负责编写约3万字。
4.李国锋、丁文其、李志厚、苏生瑞等编著,特殊地质公路隧道动态设计施工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ISBN7-114-05445-9,共67.8万字,本人15万字。
5.高等基础工程学,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郑刚、廖红建、陈晓平、赵树德、丁文其、高广运、楼晓明、杨果林、王成华、雷华阳,2007.1,ISBN7-111-20085-3共69.6万字。
6.殷世华主编,朱合华、丁文其、杨志余、王剑平、黄左坚副主编,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勘测设计院、常州金土木工程仪器有限公司著,2008.3。
7.杨林德、朱合华、丁文其、黄宏伟、钟才根、陈宝、刘学增著,岩土工程问题安全性的预报与控制,科学出版社,北京,ISBN978-7-03-023692-0,2009.3。
8.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6,丁文其为编委。
9.2010.2,虹桥国际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技术,吴念祖、李德润、刘武君、王其龙、夏才初、贺胜中、丁文其、廖少明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11,公路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李志厚、朱合华、丁文其,人民交通出版社。杨林德主编,白效忍、张松寿、丁文其等副主编,隧道,公路施工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ISBN978-7-114-09210-7,2011.7。
11.丁文其、杨林德主编,隧道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4。

八、教学与学生培养

主讲过的课程:
本科生:弹性力学有限元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工程、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硕士生:地下结构计算理论、地下结构最优化方法
工程硕士生:土木工程新进展、典型工程项目案例分析
博士生:地下工程动态反馈与控制
实践教学:生产实习5-10人/年、毕业设计3-5人/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创新活动专家指导小组专家。

九、其他

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公路学报、上海交大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土木建筑与环境、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结构工程师评审专家。


相关话题/建筑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