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国彬

同济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1-26

刘国彬教授

基本情况
姓名:刘国彬
出生年月:1966.5.4
出生地:湖北省仙桃市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地址: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地下系
邮编:200092
联系电话:021-65985013
传真:021-65985013
E-mail:gobinlik@online.sh.cn



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

教育情况
1983.09~1987.07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本科
1987.09~1990.07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硕士
1990.09~1993.06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博士

工作经历
1993.06~1995.1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讲师
1996.01~2001.06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教授
2001.06~现在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学会与协会
1.上海时空软土工程研究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
2.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3.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理事
4.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会员
5.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6.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等。

荣誉和奖励
1.《基坑工程时空效应理论与实践》课题1999年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市政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建国五十周年市政系统十大科技成果奖等荣誉,第三完成人;
2.2000年4月,时空效应理论及复合式围护结构围护机理等系列新技术在地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浦东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
3.2001年5月,地铁车站施工环境保护系列新技术,上海市市政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12月,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课题完成人;
4.2001年5月,群桩沉降影响地铁隧道纵向变形的预测与治理,上海市市政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课题完成人;
5.2001年5月,地铁盾构穿越已建隧道的保护技术研究,上海市市政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12月,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课题完成人;
6.1999年9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7.2000年11月,李国豪奖;
8.1999年6月,上海市教育系统'98精神文明奖。

科研项目鉴定
1.《群桩沉降影响地铁隧道纵向变形的预测与治理》课题1999年12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第一完成人
2.《时空效应作用下软土有支撑挡墙土压力计算新方法》课题2000年2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第一完成人;
3.《地铁盾构穿越已建隧道的保护技术研究》课题2000年4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第二完成人;
4.《地铁车站施工环境保护系列新技术》课题2000年9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第二完成人;
5.《上海市多层住宅及小高层住宅补偿基础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课题2000年5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内先进水平,第二完成人;
6.《桩基工程和基坑工程对共同沟影响及其对策》1996年11月通过浦东新区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内领先水平,第二完成人;;
7.《基坑工程时空效应理论与实践》课题1998年3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第三完成人;
8.《基坑工程变形控制设计理论》课题1999年10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9.《世纪大道杨高路立交工程控制地铁二号线隧道变形的施工工艺及其理论研究》课题2000年8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10.《上海市地铁换乘枢纽站及站域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课题2000年4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11.《软土地层地下铁道车站纵向变形的预测与治理》课题2000年12月通过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12.《超深地铁车站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2001年12月2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际先进水平,第一完成人;
13.《软土基坑考虑时空效应三维动态设计与过程控制研究》,2000年10月24日,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国际先进水平,第四完成人,等等。

主持或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
1.沿海地区软土的卸荷变形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基金
2.时空效应作用下软土有支撑挡墙土压力计算新方法,市建委基金
3.上海市多层住宅及小高层住宅补偿基础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市建委基金
4.上海市多层住宅沉降控制研究,市建委基金
5.上海地下空间发展重点、建设时序及政策措施研究及地下车库建设模式的研究,市建委基金
6.超深地铁车站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
7.越江公路隧道的灾害致因分析及防御措施研究,上海市建设技术发展基金会
8.软土地区超深基坑的水土压力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土建类学生在课程教学、毕业设计中“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等等。
研究生指导
1.独立指导研究生18人;
2.侯学渊教授和刘建航院士等指导、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40余人。

国际学术交流
1.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路易斯安娜技术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1999年7月,访问日本,应邀在东京举办的国际软土工程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3.1999年11月,访问美国;
4.2001年4月,成功地负责在上海举办了国际软土工程学术会议,等等。

国家发明专利
1.一种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ZL97106285.4,已获批准;
2.跟踪补偿注浆控制地层位移的方法,ZL001351982,申请中;
3.土体被动区注浆控制基坑挡墙变形的方法,ZL011057904,申请中。

出版专著
1.基坑工程手册,参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
2.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参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7
3.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SoftGround,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3

部分学术期刊论文
发表期刊论文44篇





相关话题/建筑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