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胡开奇《北京青年报》:中国当代戏剧大部分尚停留在娱乐阶段_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8-05-05

受访者:胡开奇提问者:刘雅麒时间:2016年7月1日
受访者简介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戏剧学博士,哥伦比亚戏剧学院访问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访问教授。主要著译作品包括:《戏剧集:一九八四/动物庄园》、《萨拉·凯恩戏剧集》、《迈克·弗雷恩戏剧集》、《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怀疑:普里策奖剧作集》等。主要上演译作包括《哥本哈根》、《求证》、《怀疑》等。
1你是如何与戏剧结缘的?我自小喜爱文学和戏剧,爱读易卜生和契诃夫剧作,喜欢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少年时代读《北京人》之后的悲凉情怀至今萦绕心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英语时,学生中有黄佐临外孙郑大胜、吴贻弓儿子吴天戈、沙叶新女儿沙智红和陈凯歌夫人陈红等等,当时校园里大戏小品常演不断,我还和表演系四川班金梦等同学一起排演了英文剧《埃及艳后》。这种戏剧舞台感的积累,对于戏剧译者剧作翻译中的舞台性而言,至关重要。
(问:第一次进剧场看戏是什么时候?)
在戏剧学院那几年看了不少戏,感受最深的一部是徐萍莉老师编剧的颇具写意戏剧美感的《芸香》,这部象征主义风格的话剧当时由表演系86级表演。九十年代初我赴美国纽约攻读。在百老汇和外百老汇也看了许多戏。最难忘的是弗雷恩编剧,布莱克莫导演的《哥本哈根》以其纯粹的戏剧本质令观众折服。一张圆台,三把椅子,扮演海森伯、波尔夫妇的三位演员,在不时传来的海浪和海鸥声中,观众享受了三个半小时的哲思愉悦。《哥本哈根》搬上中国舞台后,导演王晓鹰将篇幅删节至两个半小时,至今常演不衰,成为严肃戏剧在中国成功的典范。
2你是何时确立自己从事戏剧翻译的职业目标的?初一那年开始学英语,老师送我一本《天方夜谭》英文原版简易读物,我把其中《欧拉丁和神灯》及《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译成中文,还记得小伙伴们争着传阅,那是我翻译生涯的“开始”。后来九十年代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邀我在纽约翻译西方戏剧理论和剧作,随之《戏剧艺术》发表了我许多戏剧译作,后来又同三辉图书合作出版了一系列戏剧译作集,这大概是我的戏剧翻译的起端。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翻译戏剧也成为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时势使然。
3去年鼓楼西剧场周年演出季期间推出了你翻译的“直面戏剧三部曲”——《丽南山的美人》、《那年我学开车》、《山羊》。“直面戏剧”吸引你的魅力何在?
我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关注英国“直面戏剧”,萨拉·凯恩是我译介的第一位直面戏剧剧作家,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发表了我的文章《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以及她的代表作《4.48精神崩溃》。2006年上海话剧中心首演了该剧,由熊源伟导演,田水主演。2006年11月,《萨拉·凯恩戏剧集》一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此书收集了凯恩生前的五部剧作:《摧毁》、《菲德拉的爱情》、《清洗》、《渴求》和《4.48精神崩溃》。
“直面戏剧”浪潮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英国,其代表作家为萨拉·凯恩、马克·雷文希尔、安东尼·尼尔逊、马丁·麦克多纳等一批九十年代的英国新生代剧作家。鼓楼西剧场制作的麦克多纳的《枕头人》、《丽南山的美人》和尼尔逊的《审查者》属于英国当代“直面戏剧”作品,而美国剧作家沃格尔《那年我学开车》和阿尔比《山羊》作为美国当代严肃戏剧的经典作品,也颇具直面戏剧的人文气质和批判精神。
直面戏剧作品赤裸裸地表现现代社会的弱肉强食、血腥暴力、战争恐怖、种族屠杀和人们的精神崩溃、道德沦丧、贩毒吸毒、性虐待等,而凯恩、尼尔逊、雷文希尔、马勃、麦克多纳等直面戏剧作家试图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促使人们直面新的社会现实。
(问:当下中国有产生原创“直面戏剧”的文学土壤和观众群吗?)
中国也一直存在原创的直面戏剧,无论是剧作家过世行的《鸟人》、《厕所》还是新生代的《驴得水》、《蒋公的面子》等都直面社会现实,都为观众所喜爱。
当下,泛娱乐的白领戏剧和悬疑戏剧也许更有市场;但北京的戏剧现状已表明,随着现代精神的积淀和文化审美品格的提升,我们将会有更多直面人生的严肃戏剧和它的观众。
4
中国和西方当代戏剧最为重要的差异?
中国戏剧包括中国戏曲和话剧。中国戏剧戏曲源远流长,中国话剧则缘起于百年前对西方戏剧的改译和改编,是西方现代精神进入中国社会的表现之一。中国戏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进入由近代性审美向现代性审美发展的阶段,然而三十年过去,历经意识形态观念的起伏、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大众文化思潮的激荡后,中国戏剧在实现现代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上仍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文明。但随着现代社会精神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话剧也会迎来灿烂发展的时期。
不久前,上海戏剧学者提出传统戏剧进行“改本”而在戏剧文化上融入现代社会,而“改本”的双重含义就在于实现剧作的精神现代性和文本的形态现代性。在此意义上,这种以“改本”方式来实现中国古典戏剧和经典戏剧的现代性跨越的思考颇具现实意义和世界意识。目前就戏剧观众而言,中国当代戏剧大部分尚停留在娱乐阶段,西方当代戏剧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考与批判精神。
(问:具体来说是?)
2014年七八月间,为纪念经典名剧曹禺的《雷雨》剧本发表八十周年,北京人艺上演了已有六十年舞台历史的《雷雨》,然而,无论在北京与上海,《雷雨》的演出都遭到了观众的笑场。究竟是剧作精神的过时还是舞台演绎的陈旧,人们众说纷纭,并无定论。但对中国戏剧而言,古典与经典戏剧的现代性跨越已成为戏剧界必须直面的问题。同时,近年来戏剧丧失了说真话的权利、勇气和兴趣,丧失了对人性深度剖析的现代精神。因此,无论原创或是改编,在思想与精神层面上,中国戏剧出现了从八十年代对现代性的锐意进取而转向为九十年代以来的徘徊滞退的现象,更证实了中国戏剧迫切需要其实现现代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西方戏剧除了它带来的审美与精神愉悦之外,它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论坛。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转型期间,低俗是体制与大众文化碰撞的现象,随着中国社会文明和现代精神的发展,中国戏剧也会逐步走向严肃戏剧和娱乐戏剧共存发展的局面。
5你欣赏的西方当代严肃戏剧剧作家有哪些?以英美为代表的当代严肃戏剧作家中,邦德对边缘和底层人们生存境遇的再现,阿尔比对人类情感困境的揭露,斯托帕对极权体制精神的批判,弗雷恩的对人与世界的哲思与终极关怀,沃格尔的人性禁忌探索等都引起我的欣赏和关注。英美严肃戏剧新生代作家麦克多纳、洛根、马勃、尚利等的剧作也是我译剧的主要选择。再比如今年2月初,英国直面戏剧剧作家戴维·哈罗尔的《黑鸟》在纽约百老汇贝拉斯科剧院复排上演。剧名《黑鸟》出自苏格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开放和性解放的社会时期所出现十几岁的未成年少女自愿“勾搭”成年男性的现象,当时这些女孩被称为“黑鸟”。在现代精神意义上,这部直面话剧并不残酷,但舞台上无疑充满了挑衅的、令人不安的和无法面对的场景;作者冲破了政治正确观念的束缚,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某种“爱情”的真实与它的灰色地带。
6你曾说“戏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改编”,你一直坚持的翻译原则是?戏剧翻译的难点在于文学性和舞台性的平衡。戏剧翻译由译者、导演、演员、舞美来共同完成;必须完成从文本转换、文化转换、舞台呈现到观众接受的整个过程;必须兼具舞台性和文学性,既能出版又能上演,既能抵达观众又能抵达读者。我认为,对戏剧译者而言,戏剧翻译是一项戏剧文学行为,戏剧译作的双重对象是观众和读者,戏剧译作必须兼具舞台性和文学性。比如我的《哥本哈根》戏剧译本,王晓鹰导演做了大量删节来完成中国舞台的呈现,这就是一种跨文化的改编。
此外,在戏剧翻译和中国舞台呈现中,必然会经过文本、文化和舞台的转换而抵达中国观众,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特质。比如,麦克多纳《枕头人》和《丽南山的美人》中过于血腥的场景不会出现于中国舞台;不久前北京舞台上《审查者》的性爱场面,在西方舞台不足为奇,而在中国舞台上则必须考虑中国文化和中国观众的审美与接受。
中国戏剧翻译史已历经一个世纪;中国话剧的起源就来自于对西方戏剧的改译、改编和搬演;经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学运动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两次戏剧翻译高潮后,大量西方戏剧作品被译入中国。但戏剧翻译在中国仍被视为文学翻译而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语际翻译;戏剧翻译因缺乏舞台性特质而造成了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翻译家英若诚所指出的很难找到适合舞台上演的戏剧译本。中国戏剧翻译的现状仍存在两种倾向:戏剧文本翻译的学术化和近年来戏剧翻译的商业化,前者造成舞台性的缺失,后者造成文学性的萎缩。《哥本哈根》的成功与观众的回应,说明了中国戏剧观众和中国社会对具有戏剧本质、文学精神和现代思想的作品的接受和欢迎。所以,从现代精神人文思想出发,我认为中国戏剧翻译作品的选择应该以西方严肃戏剧为主。
(问:你最得意的译作?)
《怀疑》是我最得意的译作,导演汪遵熹老师已去世,留下了这部不朽的《怀疑》,伤感!
7你欣赏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朱生豪的“神韵”、钱锺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曹禺的舞台诗性和英若诚的“鲜活”。
8父母对你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翻译家傅雷和他夫人朱梅馥同我父母曾是朋友,我外婆和傅雷的母亲都住上海浦东周浦镇名叫“赵家厅”的居所,隔壁邻居多年,我父母参加过傅雷夫妇的婚礼。朱梅馥曾把她的一台大风琴送给我母亲。这台大风琴在“文革”中丢失。小时候,总听到父母提起傅雷夫妇,这也许对我后来从事翻译是某种影响吧。
9你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对于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戏剧人,我主要在纽约、上海和北京三地往返流连。从纽约飞上海或北京的旅途及随后的倒时差都挺辛苦,但令人快乐的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十五年间,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戏剧文化正在阔步前行。我现在每年有三四个月在国内讲课作研究,其余时间在纽约研究和翻译当代戏剧的经典作品,去哥大和纽市大等戏剧院系参加些活动。我对这种状态比较满意,每天除了在书案电脑前写作外,常去林肯中心和百老汇外百老汇观摩。我所选译剧作的戏剧翻译过程第一步便是观摩,如果没有实地演出,就在林肯中心表演艺术图书馆的三楼研究室调看录像。比如《那年我学开车》一剧除了在外百老汇看过原剧演出外,我在翻译中曾数次去观摩录像来寻找最佳表述。世界顶级的戏剧学者——纽市大的卡尔森教授和哥大的阿伦森教授一个偏重研究文本一个偏重研究舞台,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每天晚上都在看戏。当然除工作外,我坚持每天半小时跑步和锻炼,练练书法,以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和状态。
10
你喜欢与青年学生交流吗?
除上戏之外,广艺和山艺两校的戏剧学院我去得较多,这两所学校的学子们的勤奋和踏实给我以深刻印象。去年在南宁广艺戏剧学院讨论英美媒体的剧评人历史时戏文系的一位学生提出为何我们当下的剧评人必须匿名。无疑,这是个牵涉到社会文化和体制的精彩提问,我们毕竟也有过不用匿名的戏剧评论阶段。而英美戏剧评论人初期也有过匿名现象,当然性质不同。所以希望这只是我们戏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曲折。无论是京沪还是南宁济南,戏剧学院的学生们问得最多的是如何解决艺术戏剧与商业市场间的困境。在西方成熟的戏剧文化中,德国英国政府都在经费上大力支持艺术戏剧,美国则基本上靠财团捐赠支持。所以说我们的商业戏剧可以产业化,严肃戏剧和非营利戏剧的道路则十分艰难。
11
不忙工作的时候会做些什么?泡杯清茶,翻翻闲书,或去外百老汇看看演出。在纽约的这些岁月里,我最爱在雨后的墓园中漫步,在高高低低、各式各样的墓碑中行走,宁静、超脱,一种全然出世的生命体验。搬家了几次,住处都靠近大的墓园,我喜欢那种宁静和神秘。我们夫妇出外旅游也爱去幽静之处。人们在喧嚣的物质世界中还是需要一点宁静的。
12
近期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很怀念“9·11”之前的飞机旅行,那不用安检的日子多么美好!今天全世界所有机场的如临大敌的安检,到处都是恐怖袭击和炸弹事件。这不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荒诞吗?
13
理想的一天会怎样度过?
译剧写作后去健身房,晚上看一部好剧。
14
你最想在哪里生活?
我住在纽约的瑞枸公园,门前有花草绿地,闹中取静。但有时会想到更幽静的田园风光。我最珍惜心灵的宁静。
15
最近的工作规划?
完成一部著作《〈哥本哈根〉戏剧翻译研究》;翻译卡尔森教授的一部戏剧理论新著;完成几部英美获奖的新剧作。(编辑:榕树)


相关话题/戏剧 翻译 舞台 文化 英国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学生讲堂”第二讲精彩开讲_上海戏剧学院
    图为第二讲堂现场6月13日中午,在我校佛西楼二楼,同学们迎来了主讲人李奥的精彩演讲。他穿着一身黑衣的他看似朴实无华,却让人一次次从他坚定的眼神和其讲述的经历中体会到他内心的强大。李奥是我校11级舞台设计专业的BFA,也是2015级耶鲁大学舞台设计在读硕士。他曾是跨文化表演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及前中国主席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见钱眼开还是珍惜现在——观《飞来横财》有感_上海戏剧学院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闹剧,笑点一直有,观众每隔几分钟就会笑一次。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剧了,说实话各种转折和笑点我已经有过预判和了解了,但是这次看还是会被各种精湛的表演戳中笑点。第一版是导演进修班的同学们出演的,表演得也挺成功,但这次演员们都是来自于表演系和导演的老师,表演技术一流,整场演出情绪都非常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观《第十二夜》有感_上海戏剧学院
    5月29、30日,《第十二夜》在上戏黑匣子上演。《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讲述了孪生兄妹薇奥拉和西巴斯辛在落海后分开,薇奥拉女扮男装化名为西萨里奥,在奥西诺公爵门下当仆人并爱上了他。但当时奥西诺疯狂地爱着奥丽维娅伯爵小姐,薇奥拉被指派去替他表达爱意。奥丽维娅却对薇奥拉一见钟情,被拒绝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从舞台到平台_上海戏剧学院
    上戏是个舞台。这个舞台属于艺术,多年来,它塑造出一批批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成为经典;这个舞台也属于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戏剧英才,为中国文化发展史画下浓墨重彩的一页。71年过去了,站在新时期的潮头,我们始终秉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让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rdq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该谁负责?——2013级表演系舞美系、2015级重庆舞台设计高级研修班实习剧目《爆玉米花》_上海戏剧学院
    嘭的一声,玉米花爆开了。端钧剧场里的观众们惊呆了,是什么让大家如此吃惊?是恐怖的鬼怪吗?是离奇的谋杀吗?不!原来是人性深处的杀戮之心。《爆玉米花》讲述了在奥斯卡颁奖仪式后的一个早晨,刚刚获得最佳导演奖的著名好莱坞电影导演比尔布鲁斯位于贝弗利山庄豪华寓所来了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2016新剧本朗读会第六场_上海戏剧学院
    那些想象中真实的故事2016年上戏新剧本朗读会《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新剧本朗读会是我校一年一度的新剧本分享平台。朗读者们在简朴的舞台、素雅的灯光下,用他们的声音穿透心灵,为我们演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赋予戏剧文学新的活力。《我的父亲,我的儿子》用它独特的戏剧叙事方式给观众带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不忘初心,自由自在——记2012级编导毕业作品展_上海戏剧学院
    图为学生发表感言5月29日晚18:00,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毕业作品展在我校端钧剧场拉开帷幕。电影电视学院党支部书记詹新,副院长赵韫颖、魏东晓,副书记沙扬,系主任侯咏,吴保和教授、方方教授以及数位电影电视学院教师出席了此次活动。本次展映共展出了7部作品,这些作品的主要制作团队均由12级编导同学组成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2016新剧本朗读会第五场_上海戏剧学院
    2016年5月17日,新剧本朗读会在新空间上演了第五场。一年一度的新剧本朗读会暨戏文系小品大赛形式多样,有的将小品话剧完整的排出来,有的以坐排的形式呈现出来,引起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第五场的第一个小品是《巷子里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小品,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幻想着在上海这灯红酒绿的&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2016新剧本朗读会第三场_上海戏剧学院
    5月15日晚19:00于上戏新空间剧场,由韩雪松总导演的新剧本朗读会第三场如期举行。不同于话剧中人物的行动自如、嬉笑怒骂,而是有如广播剧的眼前呈现,在灯光与音效的极简配合之下,朗读代替动作,想象代替画面,独特地带领观众进入了五个新颖的故事。其中,有父女冲突,城乡矛盾激烈的现实感独幕剧《午后,一对父女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
  • 2016新剧本朗读会第四场_上海戏剧学院
    2016新剧本朗诵会第四场于5月16号19:00在新空间上演。本次的朗诵会由四部作品组成,分别为小品《网络事件》、话剧《荒墟》、京剧小剧《非烟传》、话剧《镜面》。这次朗诵会和完整的剧幕有很大不同,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灯光、服化和音效,仅仅由简单的灯光和伴奏来配合完成。同时,演员用极高的水平,通过语气 ...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