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存在于人间——TIE《蝇王—Being云端》创作演出_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8-05-05

“……《科洛西姆》、《真实》是非常非常感人的。然而我们毕业大戏要做的,是比这更上升一个level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蝇王》是一本描写恶的圣经……”
“……在我心里,那些温暖的东西是必须存在的。我觉得这才是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2015年11月12日晚,12艺教班毕业TIE《蝇王——Being云端》落幕新空间剧场。继实习剧目《科洛西姆》、《Reality》之后,这是12艺教班全体向上戏交出的集体毕业作业。
《蝇王——Being云端》,如它的名字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蝇王》故事取材于曾获诺奖的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Being——云端》则是以刘宇昆小说《爱的算法》为灵感来源的虚构背景工作坊。工作坊与戏的结合形式,构成了这个完成的TIE(Theatre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整个剧目一开始,参与者们走入了一个特殊的实验系统——云端3.0。这个系统是科技高度发达之下的产物,人类被“云端化“之后,便会抛弃肉体和所有感性的感受、情绪,以代码的方式实现永生。此批参与者被邀请观看一个实验后,来决定实验者和自己要不要接受“云端化”。实验的内容正是一群8到12岁不等的孩子被清洗记忆移送到一座名为“佛赛里岛”的孤岛,检验他们是否有共存的能力。在实验中,孩子们由一开始的团结逐渐变得分裂。在最小的孩子西蒙被群体意外杀害后,局面不可控制,当剧中的一名孩子“竹竿儿”从西蒙之死中醒悟,想要唤醒大家不要自相残杀,自己却做了第二个牺牲品。实验结束后,云端系统的工作人员表示孩子们未能通过考验,问参与者们他们是否应该被云端化。然而,多数参与者们依旧认为,既便如此,他们依然应该以“人”的形态存活于地球。最终,竹竿儿和西蒙得以以血肉之躯回归到群体中间,迎接选择留在地球的参与者们。
在《蝇王》小说为蓝本于数月前敲定之后,同学们的工作进度依然变动较多。TIE的perspective(意旨)是同学们一直举棋不定的重点。Perspective是TIE的核心灵魂所在。徐阳老师表示,在同学们前面所做的两个实习剧目中,perspective本质是确定且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在这样的核心引导之下,可以做出好的作品。但是,她希望同学们的能力有所提升,能够选择一个本身富有争议性的Perspective,真正的提高同学们们创作能力和水准。大家的创作背景曾经参考过最近的叙利亚难民潮、著名小说《动物庄园》以及一系列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发达与人性的探索。直到遇到刘宇昆的《爱的算法》之后,同学们被架空背景“奇点时代”所吸引,思考人类发展历史和现状。最终敲定了这一版本的《蝇王——Being云端》。
在“蝇王”故事部分,故事中的角色也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有了非常明显的丰富与延伸。从猪崽子到竹竿儿,这个角色由一个温和懦弱慵懒的气喘病少年转变为一个聪明、有点小自恋的结巴女孩,她原本一直因为结巴被孩子们轻蔑,却在西蒙之死后逐渐变得勇敢,甚至决定交出用于生火的眼镜只为保护好友拉尔夫和唤醒大家。西蒙与竹竿儿之间的剖心互动,也为故事增添了新的亮点。正是在西蒙的灵魂指引下,竹竿儿突破了自己。原本故事中其他的孩子默默无闻,也被在戏中变得富有特色,从而成为了立体的人物。
在创作戏的过程中,徐阳老师曾经特意奔赴北京观看艺术教育专业的始祖级戏剧家Edward Bond的TIE《Angry Road》(译名:愤怒的路)。在之前的理论课程教学中,Edward的教育理念一直贯彻其中,同学们人人以Be Human(教人如何更好的成为人)为艺术教育的宗旨使命。此次“取经”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在TIE中诠释自己的想法,Be Human,成为人。与人如何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与人本身的定义等等。这期间的思考,让同学们更好的将自己的能量运用到了毕业TIE中。
四年的专业课生涯即将在此告一段落,然而同学们对于TIE、艺术教育与人本身的思考探索依然持续。正如Edward Bond曾经说过的,“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不知道它已经发生。从而它看似没有发生——其实它总在发生。”既便如此,人本身依然在这样的矛盾之下,继续迷茫、改变与前进。无论是12艺教的同学们,还是TIE内外的参与者,每个人都该以人本身有血有肉的情感,生活、存在于人间。(文:赵之歌 编辑:榕树)


相关话题/实验 教育 毕业 系统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