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课程内容介绍《文学人类学》

上海交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28


《文学人类学》

课程代码C200737学分/学时2.0/32开课时间春,秋
课程名称文学人类学
开课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
任课教师
面向专业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学\语言文字学
预修课程
课程讨论时数12 (小时)课程实验数0 (小时)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文学人类学",是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其知识范围 关联着语言文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领域,具有理论的探索性和内容的前沿性。讲述内容涵盖广泛,从古老的传统文学到当代最畅销的作品:包括从甲骨文卜辞、屈原楚辞、孔子《论语》到《红楼梦》,以及《达·芬奇密码》和《阿凡达》等国际性文艺热点的深度分析与评论。课程教材以指定课本《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为主,其他系列参考文献为辅。二者结合,互为补充。该教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重点教材,特点是深入显出地介绍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以及其人文学科理论创新意义及其对国学方法的改造与拓展。作为跨学科的创新性学科,本课程采用团队教学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讨论结合,围绕系列专题及相关个案展开。各专题由团队教授轮流讲授,教学助理辅助完成。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无)

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安排与学习大纲:导论篇 史与论: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人学与人观:文学人类学的观察与反思 人类学想象:20世纪文学的人类学转向 文学三范式:从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到文学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重建中国本土文学观上 篇 文学发生: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惚恍与迷狂:灵感的民族志关照 神圣言说与交流:汉语文学发生考 身份表述与族群叙事:人类的故事中篇 文学功能:审美幻象与人类精神的自我救赎 文化创伤与审美修复 文学写作与精神治疗 禳灾仪式与社会救治下篇 方法与个案: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与现实关怀 文学人类学与国学方法更新 四重证据法:立体释古与中国文化元素新探 "墨尔多"之歌:多样化的文本和实践 地方性审美经验与文化认同

课程进度计划

(无)

课程考核要求

本课程旨在介绍新的人文学知识与理论探索的同时,拓宽知识和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跨学科的自觉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历史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厚关怀。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读书笔记和学期论文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课堂表现:10%;考察出勤、课堂参与等态度。读书笔记:20%。两次阅读笔记(课程书目阅读深广度)。学期论文:70%。考核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参 考 文 献
  •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杰译,伊格尔顿原著《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重印。王杰《审美幻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重印。叶舒宪、萧兵、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徐新建《民歌与国学》,巴蜀书社,2006年。徐新建《横断走廊》,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彭兆荣《文学与仪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政《诗经的文化人类学》,黄山书社,2010年。唐启翠《礼制文明与神话编码:<礼记>的文化阐释》,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谭佳《断裂中的神圣重构:<春秋>的神话隐喻》,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期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2011各期。《民族艺术》2009-2011年各期"神话与图像"专栏。《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阿凡达》研究专栏。电子期刊:《中国文学人类学通讯》第1至5辑,见"中国文学网"。
相关话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