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科研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2-20

 

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一批杰出的海内外人才和一大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4人,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9人,上海市曙光计划(跟踪)19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跟踪)25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2人。

科技攻关硕果累累
近十年来(2001—2011年)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4项,国家“973”预研项目1项,973计划子课题21项,国家重大专项23项,铁道部项目3项,国家发改委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含合作)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持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子课题1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17项,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3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1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项,教育部引智及重大(培育)项目6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9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获457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大项目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6项,重点项目13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5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3项,重大基础培育项目1项,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2011年科研总经费达3.53亿。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成果获奖捷报频传
2001-2011年共获得各类科学技术奖励共130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奖13项,省部级一等奖22项。
 
国家奖13项
1、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薄板产品装配的数字化工艺设计与装备技术 林忠钦
2、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壤作物信息采集与肥水精量实施关键技术及装备 刘成良
3、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 王如竹
4、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混合式脉冲转换涡轮增压系统研发及在四冲程大功率柴油机上的应用 顾宏中
5、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尾气净化器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刘成良
6、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 郑平
7、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丁汉
8、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轿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及其应用 林忠钦
9、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个性化假体CAD/CAM技术与计算机辅助临床工程系统 王成焘
10、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级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技术与应用 谷传纲
11、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上海的工程应用 严隽琪
12、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林忠钦
13、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环境控制通风系统优化技术研究开发 任世瑶
省部级一等奖22项
1、2011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大型、高硬材料特种曲面数字化精密磨削技术与装备 胡德金
2、201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燃料设计理论与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燃烧基础研究 黄震
3、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林忠钦
4、201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低成本制造模式下微车车身装配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 金隼
5、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机器人操作规划与空间几何推理理论 朱向阳
6、2009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非等直径油井钻杆直度多参数全自动检测与矫直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胡德金
7、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吸附式制冷机理与传热传质特性及循环理论研究 王如竹
8、200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复杂薄板产品设计过程中偏差控制的新技术新方法 林忠钦
9、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混合式脉冲转换器涡轮增压系统研发与应用 顾宏中
10、2008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联机器人机构设计理论 高峰
11、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汽车尾气先进清洁排放装置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刘成良
12、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塑性成形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技术及其应用 彭颖红
13、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纳微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 郑平
14、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丁汉
15、2006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王如竹
16、200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燃油溶气雾化与燃烧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黄震
17、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超级计算机的结构动力学并行算法设计、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 金先龙
18、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研究及应用 林忠钦
19、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多级离心压缩机现代设计方法 谷传纲
20、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协调与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严隽琪
21、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数值模拟的轿车冲压件成形质量控制 林忠钦
22、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个性化骨关节假体CAD/CAM技术与临床工程系统 王成焘
 
持续发展实力强劲
近十年来(2001—2011年)学院共出版专著57本,编著46本。其中2010年江志斌教授的《半导体芯片制造系统建模与优化调度控制》、陈明教授的《金刚石涂层工具制备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09年张洁教授的《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08年孟光教授的《微机电系统动力学》和王成焘教授的《人体生物摩擦学》获得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07年史习智教授的《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实践》得到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翁史烈教授的《湿空气透平循环的基础研究》得到上海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06年《下送风空调原理与设计》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专著;2004年《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专著;2002年《吸附式制冷》和《汽车摩擦学》被分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出版基金资助。
被SCI收录的论文从2002年的59篇上升至2011年的420篇, 被EI收录的论文从2002年的71篇上升至2011年的813篇,其数量和质量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专利总授权从2002年的27项上升至2011年的165项,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从2002年的6项上升至2011年的158项,在学校名列前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SCIEI论文

专利授权
附: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1. 林忠钦 复杂装备的数字化设计

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1. 孟光
2. 王如竹
 
复杂装备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制冷空调系统与高效能源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丁汉 先进电子制造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丁汉
2.马红孺
3.黄震
4.高峰
5.林忠钦
6.王如竹
7.孟光
8.朱向阳
9.程旭
10.吴慧英
11.彭志科
 
虚拟环境下智能4M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
燃烧污染与排气净化
新机型,新机构
机械制造—铝合金板冲压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基于传热传质过程和吸附过程的吸附式制冷循环分析体系
转子动力学—超高速、超微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超
机器人机械学—生物/机械接口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嬗变系统器堆耦合的基础研究
基于无源和有源方式的集成微纳系统高效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
复杂机电系统非线性动力学频域辨识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1.倪军 林忠钦
2.李杰 曹其新
3.叶林 孟光
4.王海 黄震
5.王盛卫 王如竹
6.葛巧德 高峰
 
车身制造质量控制
基于Web驱动的远程监控及智能维护技术
固体力学—基于数码损伤指纹概念的嵌入式智能结构健康监测研究
柴油机低温燃烧碳烟生成机理
基于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空调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一般机构学—计算运动几何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谢晓岚
2.郑平
3.沈寅忠
4.王如竹
5.谢友柏
6.黄震
7.江志斌
8.孟 光
9.王如竹
10.郑平
11.严隽琪
12.王成焘
13.黄震
 
医疗服务中的资源调度与优化
电场强化汽/液/固三相接触区域的相变传热研究
进核反应堆用高温(>650℃)铁素体/马氏体钢的相关基础研究
太阳能/地热驱动的吸附-吸收四联供系统_中方合作课题—高效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研究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中的知识流理论与建模
压燃式发动机高效低温燃烧的基础研究
服务型制造运行机理与运作管理新方法研究
燃气轮机转子系统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低品位余热高效利用的多效双重吸附制冷研究
微/纳尺度条件下的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研究
协同制造网络示范应用
中国力学虚拟人
燃用生物生成乙醇混合燃料的压燃式柴油发动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
1.王成焘
2.来新民
 
亚洲人种髋、膝关节特性研究与人工髋、膝关节基本设计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制造与电堆装配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1.韦悦周
2.朱利民
3.赵万生
4.翁一武
5.周月桂
 
使用BTPs类络合剂高效分离次锕系核素的新方法研究
微/纳光学阵列元件的约束刻蚀剂层加工技术与系统的基础研究
纳米放电加工方法研究
利用煤矿通风气减少温室气体的超低热值燃气动力系统
多流体碱雾发生器烟气脱硫的基础研究
 

国家“973”计划项目:
1. 首席科学家 林忠钦
2. 首席科学家 程 旭
3. 首席科学家 华宏星
4. 首席科学家 朱向阳
 
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
超临界水堆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
 

国家“973”预研项目:
1. 彭颖红 材料制备新方法探索及性能研究

国家“973” 计划子课题:
1.上官文峰
2.高峰
3.林忠钦
4.翁史烈
5.黄震
6.杨林
7.杨燕华
8.邓康耀
9.来新民
10.袁坚
11.华宏星
12.曹学武
13.王德忠
14.姚振强
15.李淑慧
16.翁一武、夏再忠
17.胡洁
18.吴慧英
19.殷跃红
20.孟光
21.王冬梅
 
直接太阳能光化学、光生物全分解水制氢
重载装备多自由度操作性能度量与机构设计原理
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性能仿真与优化
先进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
缸内燃料组分、浓度和温度控制与均质压缩燃烧的基础研究
车载储能系统管理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
超临界水堆堆芯复杂流道中热质传输行为特征与机理
燃烧边界参数调控与燃烧模式切换过程的基础研究
大型掘进装备复杂机械系统可靠性与顺应性设计
光解水制氢的应用基础研究
复杂管系故障诊断和智能治愈
全工况下核主泵与关联系统的交互作用机理
转子组件超长使役特性及安全评估方法
核主泵系统的性能仿真与实验
大型薄壁构件塑变与去除成形及其内应力与表面完整性主动控制
多功能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视觉假体的信息处理及编码理论研究
气相余热高效梯级储存与转换的理论和方法
复杂光学面形超精密加工的展成控制
大型装备中动力学非线性耦合机理
长期空间飞行环境下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的建模与仿真
国家重大专项 02专项:
1. 彭颖红
2. 刘品宽
3. 朱利民
4. 熊振华
 
45nm成套产品工艺和IP
真空与高洁净机械手直驱单元和预对准装置关键技术攻关及样机研制
精密定位运动平台的研发
超高加速精密运动系统与控制技术
 

国家重大专项 04专项:
1.陈明
2.杨建国
3.姚振强
4.刘成良
5.胡俊
6.张雪萍
7.赵新明
8.熊振华
9.康小明
10.顾琳
11.王宇晗
12.王宇晗
13.杨建国
14.郭为忠
15.赵现朝
16.吴建华
 
航空、航天、汽车和发电装备行业典型零件高速切削工艺研究
五轴数控机床多误差实时动态综合补偿技术
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
数控机床故障预警与诊断方法及远程监测系统
超重型精密数控轧辊磨床
轴套类精密复合数控磨床
超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
高性能全数字通用型驱动装置及交流伺服电机、主轴电机研制产业化
固定工作台式五轴联动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
自动穿丝、精密、高效、数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二维双驱动重载搅拌摩擦焊设备的开发
高性能复杂薄壁类零件多轴联动加工技术
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关键共性技术应用
重型冲压机械压力机核心技术与工艺研究
25000KN伺服四点压力机技术研究
开放式数控系统评价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国家重大专项 06专项:
1. 匡波
2. 胡珀
3. 姚振强
 
CAP1400熔融物堆内滞留(IVR)研究及试验
CAP1400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性能研究及试验
AP1000屏蔽电动泵电机内部流场分析
 

国家铁道部项目:
1. 林忠钦
2. 管西强
3. 张建武
 
高速列车司机室装配偏差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
大功率机车转向架结构对走行横向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货车转向架动力响应特征及其关键部位疲劳寿命预测研究
 

国家发改委项目:
1.王成焘
2.殷承良
3.刘成良
 
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医学内植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汽车电子专项:基于车载信息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产业化
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型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王如竹
 
太阳能供热、制冷、通风系统与建筑接口技术研究
 

国家星火计划:
1.刘成良
2.刘成良
3.胡国新
 
小型智能化变数施肥、播种、旋耕复合机
基于网络和GPS/GPRS/GIS的农田墒情实时监测预报系统
生物质定向催化制氢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
 

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林忠钦 孟光 奚立峰等
 
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
 

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
1.黄震
2.刘应征/曹兆敏
3.曹其新
4.王德忠
5.李大永
 
燃用生物柴油的压燃式柴油发动机的研究
超超临界汽轮机先进汽封技术的研究
基于异构多机器视觉的自主月球探测机器人
环境辐射监测及网络预警技术
稀土镁合金热挤压成形多尺度集成计算模型
 
相关话题/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