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2-16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成立于1979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成为全国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一部分。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建立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徐学敏博士任该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本学科“973”首席科学家、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任秋实博士任上海市激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建立数字医学工程中心,陈亚珠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朱贻盛教授任工程中心副主任。2006年一级学科评估名列第二,2007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本学科一直以国家的重大需求、学科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学科建设,建立了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本学科现有六个研究方向:1.肿瘤的物理治疗及医学仪器,2. 生物医学系统工程,3.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4.信息医学工程,5.生物医学纳米学,6. 医学影像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本学科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来,经过“211工程”一期、二期和“985工程”一期的建设,在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期建设成效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研究方向站在国际前沿。从替代国外进口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医疗设备研制,拓展到新型物理肿瘤治疗设备的研发、从孤立的监护、检测设备到穿戴式、移动式监护仪器的研发;从医学图像处理拓展到新型成像技术研究;从电生理信号提取与分析,拓展到神经工程研究;从生物传热传质研究拓展到生物医学系统工程研究。

  (2)建成有竞争力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目前已拥有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有拼搏精神的学术队伍。2001-2006年本学科引进、培养了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24人,增强了活力和创新氛围,师资队伍的学术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人,教授7人,****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项。

  (3)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本学科“十五”期间研究生培养规模比“九五”期间扩大了一倍多,质量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平均每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2篇,获得了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和2篇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出版了《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2005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获国家级精品课程,“面向实践的生物医学图像课程集成化建设”、“开设第二课堂、实施PRP项目,培养创新素质,促进人才辈出”200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4)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硕果累累。“十五”期间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2001-2005年科研经费达到3096.94万元,其中国家级经费2429.98万元;在5年中,获科技部“973”首席项目1项,“973”一级子项目4项,“973”预研项目1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上海科委重大项目3项、专项2项、重点项目1项、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五年中本学科有授权专利16项,成果转让所获金额1600万。寿文德教授为主制定声场测量国家标准1项。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上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5)学术交流广泛。本学科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聘请了多位知名学者做客座教授。与Motorola中国研究中心、原Kodak全球数字医疗研发中心开展了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十五”期间举办或协助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其中2005年首次在中国举办第27届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国际年会(EMBC’05),无论是会议规模还是论文数量均创年会的历史记录;赴海外学术交流40余人次,海外专家学术交流50余人次,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十五”期间学科建设投入经费5786万,其中科研经费3096万,“985工程”1400万,“211工程”1290万,实验设备总值792万,实验室面积达2500平米,建立了“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激光与光子医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教学和科研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相关话题/生物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