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晓云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01


张晓云 副教授
所在系所机电设计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办公电话
通讯地址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A楼921室
电子邮件general_zhang@sjtu.edu.cn
个人主页http://me.sjtu.edu.cn


教育背景 2001.2—2004.7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博士
1997.9—2000.7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
1993.9—1997.7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08.12—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电设计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副教授(2015.01— 博士生导师)
2004.08—2008.12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电设计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讲师

出访及挂职经历 2011.10—2012.10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访问****

研究方向 [01] 交通安全数字化技术
[02] 交通安全可靠性理论
[03] 工程CAE分析与应用

科研项目 201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结构变形和人体损伤信息的大客车碰撞事故数值重构研究”,负责人
2008—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行人接触特征的车—人碰撞事故再现优化方法研究”,负责人
2007—200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行人交通事故的数字化重构技术及其应用示范”,课题组副组长
2008—201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面向行人接触特征的车—人碰撞事故再现优化方法研究”,负责人
2013—2016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现场环境随机特征的交通事故过程数值重构可靠性研究”,负责人
2011—2013 上海市青浦区—上海交通大学区校科技合作项目“面向假人模型定制的乘员约束系统虚拟安全仿真集成开发”,负责人
2008—2010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面向长三角地区典型类型的交通事故三维再现分析”,负责人
2018—2018 企业委托项目“重型装备出入水动力学特性分析”,负责人
2014—2016 企业委托项目“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服务”,负责人
2014—2015 企业委托项目“超超临界堵阀的强度校核与数值仿真”,负责人
2012—2014 企业委托项目“大功率高效节能机电产品三维CAE分析”,负责人
2009—2012 企业委托项目“面向安全的乘员约束系统数值仿真技术支持”,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专著 标准:
[01] 参与修订(起草单位:7个,共13人,个人排2)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标准号:GA/T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19年7月3日发布,2019年7月3日起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02] 参与修订(起草单位:7个,共13人,个人排6)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标准号:GA49-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14年4月9日发布,2014年5月1日起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03] 参与制订(起草单位:5个,共13人,个人排9)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标准号:GA/T 1087-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13年8月26日发布,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04] 参与修订(起草单位:5个,共8人,个人排7)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标准号:GA49-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09年10月26日发布,2010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文期刊论文:
[01] 张晓云, 杨小波, 张东明, 侯心一. 基于接触摩擦非线性特征的车—人交通事故数值再现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24):174-180.
[02] 张晓云, 金先龙, 柴象海, 申杰, 侯心一. 基于接触特征的车—人碰撞事故模型构建与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14):104-111.
[03] 张晓云, 金先龙, 申杰, 柴象海, 侯心一. 基于人体损伤特征的车—人碰撞事故再现模拟与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12):106-112.
[04] 张晓云, 金先龙, 亓文果, 侯心一. 基于有限元法和神经网络技术的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方法, 机械工程学报, 2007, 43(3):143-147.
英文期刊论文:
[01] Zhang Xiaoyun, Hou Xinyi, Zhang Dongming, et al. Research of non-linear frictional contact model in vehicle-pedestrian accidents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20,25(4):351-359.
[02] Zhang Xiaoyun, Zhang Dongming, Yang Xiaobo, et al. Improvement o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bus based on traffic accident prev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19, 24(5):523-532.
[03] Zhang Xiaoyun, Zhang Dongming, Yang Xiaobo, et a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vehicle speed estimation based on uncertainty of information obtained on accident sce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19, 24(4):472-485.
[04] Zhang Xiaoyun, Zhang Dongming, Yang Xiaobo,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ehicle-pedestrian accidents in untypical contact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19, 24(3):286-295.
[05] Zhang Xiaoyun, Zhang Dongming, Yang Xiaobo, et al. Traffic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occupant trajectories and trace identification. ASCE-ASME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Engineering System Part B: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5(2):0209.
[06] Zhang Xiaoyun, Hu Zhen, Du Xiaoping. Probabilistic inverse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ehicle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13, 135(12):1210.
[07]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Chai Xianghai, et al. Research on the biomechanics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ypical bus-pedestrian accident. Proc. IMechE,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2, 226(5):1356-1364.
[08]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Chen Xiangdong.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train and a long-span cable stayed bridge using parallel computing with domain decomposition. Proc. IMechE, Part F, 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12, 226(4):347-359.
[09]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Chai Xianghai, et al. The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integration calcul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validation for the traffic accident.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1, 42(6):387-397.
[10]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Chai Xianghai, et al. The first collision point pos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vehicle-pedestrian impact accid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11, 16(2):181-194.
[11]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Qi Wenguo, et al. Vehicle crash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3-D deformation of the auto-body.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08, 39(6):459-465.
[12]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Li Yuanyin, et al. Improved design of the main energy absorbing automotive parts based on traffic accident analysis. Material & Design, 2008, 29(2):403-410.
[13] Zhang Xiaoyun, Li Lijun, Jin Xianlong, et al. Parallel algorithm and simulation code for spatial-varying seismic motion methods. Mechanics Based Design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2008, 36(3):260-282.
[14] Zhang Xiaoyun, Jin Xianlong, Qi Wenguo, et al. Parallel computing with domain decomposition for the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simulation,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2007, 45(11):1051-1064.
主要会议论文:
[01] Zhang Xiaoyun, Du Xiaoping, Wang Rui. Improvement design for rollover accidents involving large passenger vehicles. ASME 2014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 &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ugust 17-20, 2014, Buffalo, New York, USA.
[02] Zhang Xiaoyun, Hu Zhen, Du Xiaoping. Probabilistic inverse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ehicle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ASME 2013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 &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ugust 4-7, 2013, Portland, Oregon, USA.
专著:
[01] 金先龙, 张晓云著. 交通事故数字化重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教学工作 [1] 课程名称:设计与制造Ⅰ,授课对象:本科生,学时数:64,学分:4
[2] 课程名称:工程应用软件CAD-UG,授课对象:本科生,学时数:36,学分:2
[3]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可靠性分析,授课对象:研究生,学时数:48,学分:3

软件版权登记及专利 国家发明专利:
[1] 基于图像膨胀率的迎面视频测速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6.8
[2] 基于车辆动态视频特征的车辆定位及车速测量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4.8
[3] 基于图像透视投影变换的车辆道路交通视频测速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3.6
[4] 基于电池组缓冲装置的主被动结合保护系统及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7.4
[5] 组合式模块化变参数数字假人建立的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5.6
[6] 汽车与两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系统.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3.7
[7] 基于摄影测量与车身外轮廓变形的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0.9
实用新型专利:
[1] 液压预紧式堵阀.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5.1
[2] 基于液压缓冲器的电池组缓冲机构及其防护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6.4
[3] 用于货车防追尾的缓冲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7.7
[4]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组的防侧撞机构及其防护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0.7
软件著作权登记:
[1] CAD图纸智能管理系统.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3SR102538
[2] 大客车车内乘员数字假人参数定制系统.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1SR026428
[3] 组合式模块化假人结构定制系统.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36431.

学术兼职 [1] 2018.5—2021.5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特聘“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
[2] 2017—201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教学督导
[3] 2010.5.1—2010.10.31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特聘“世博期间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分析专家”
[4] 2008—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数值模拟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培训教师
[5]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Journal of Vibration & Control、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力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振动与冲击》(2018年优秀审稿专家)、《复合材料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论文审稿人
[6] 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ASME IDETC/CIE等国际会议论文审稿人

荣誉奖励 [1]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集体二等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2] 2014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3] 2011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
[4] 2010 上海市公安局优秀科技成果奖
[5] 2009 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奖励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一等奖
[6] 200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
[7] 2005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五获奖人)
[8] 2004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9] 2003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优秀奖学金”
指导学生获得荣誉奖励:
[01] 2019 张东明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02] 2018 杨小波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03] 2018 侯 亮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优秀毕业生
[04] 2018 张东明 电科十四所国睿奖学金
[05] 2017 张东明 教育部2016-2017年度国家奖学金
[06] 2016 杨小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
[07] 2020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春季学期课程项目成果展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08] 2019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春季学期课程项目成果展二等奖(1项)、优胜奖(1项)、最佳展示奖(2项)、最受学生欢迎奖(3项)
[09] 2018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春季学期课程项目成果展一等奖(1项)、优胜奖(1项)
[10] 2017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春季学期课程项目成果展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11] 2016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春季学期课程项目成果展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最佳创意奖(4项)

相关话题/机械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