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基于骨架可控性重组的天然产物仿生合成
Bufospirostenin A是由暨南大学叶文才团队于2017年从中华大蟾蜍(toad Bufo bufo gargarizans)的胆汁中分离得到的具有5/7/6/5/5/6六环骨架和10个连续手性中心的复杂甾体天然产物。初步研究表明该天然产物在12.5和25 μM的浓度下对ATP酶分别有着21%和43%的抑制活性,然而仅有1.9 mg的样品被分离得到。目前该分子仅有一例全合成报道。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的李闯创课题组通过Rh催化的分子内Pauson-Khand反应完成了该天然产物的首次全合成(J. Am. Chem. Soc. 2020, 142, 12602)。
桂敬汉团队首先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生源合成途径,他们认为天然产物中的5/7稠环结构有可能是由经典的甾体6/6稠环结构通过山道年重排或者Wagner-Meerwein重排转化得到。随后,从同一廉价易得的甾体内酯原料出发,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光照山道年重排和Wagner-Meerwein重排的两种不同的仿生合成路线完成了bufospirostenin A的合成。值得一提的是,克级规模的山道年重排路线可一次性得到873 mg的天然产物,为相关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样品。他们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实现了这两种生源转化,从而为bufospirostenin A可能的生源合成假设提供了实验支持。

图2 天然产物Bufospirostenin A的克级规模仿生合成
上述工作主要由王宇博士完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