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概况(2008版)
历史沿革: 筹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8月正式成立,时称
学科方向:
- 加速器科学和技术
- 先进光子科学
- 核物理与民用非动力核技术
- 前沿交叉学科
机构设置: 分为基础研究部门、应用研究中心、技术支撑部门、管理部门、科技企业五大类,基础研究部门中包括专门从事上海光源工程工作的技术部。建有“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
人员状况: 截至2007年底,全所在职职工共706人,其中科技人员4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8人。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3个博士学位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6个硕士学位培养点,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333人,其中博士生164人;在站博士后14人。
在研(建)重大项目: 上海光源(SSRF)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973项目“基于超导加速器SASE自由电子激光的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研究”、“人工纳米生物机器构筑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辐射改性功能型高分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辐射加工用新型电子加速器系列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等。
突出成果: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项,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建造的1.2米回旋加速器,后改建为1.4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并在其上完成新核素Pt-202的合成与鉴别,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突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个载入国家药典的放射性药物。获各类科技奖项1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交流与合作: 重点围绕光源技术和自由电子激光技术,与国际上拥有同步辐射装置的研究单元开展全面合作;同时开展其他相关交叉学科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多元化国际合作。我所与日本SPring-8、KEK、JAEA、JSSRR、SSLAC,美国BNL、ANL、LBNL、SLAC,意大利ELETTRA、INFN,德国BESSY-II、Rossendorf,英国DIAMOND、瑞士PSI、俄罗斯BINP、新加坡SSLS、澳大利亚Aus Synch、韩国PLS等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所级合作关系;并于2001年加入RICH-STAR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在国内,我所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化所、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生物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沈阳科仪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建立了所级合作关系。
学术刊物: 主办《核技术》《核科学技术(英文版)》《辐射研究和辐射工艺学报》等学术刊物。上海市原子核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分会挂靠本所。
2007年,我所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国内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上海光源工程”,成功开发高频低电平控制系统,研制数字化电源和高性能深低温传输管线;与韩国光源合作完成同步辐射光束线镜面压弯机构的设计与研制;RHIC-STAR国际合作发表论文11篇,完成RHIC-STAR国际合作项目的STAR-TOF探测系统的升级计划。主办了“同步辐射和前沿交叉研究系列研讨会”及三期东方科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