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16年第一届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国际会议暨结构生物学暑期学校”在蛋白质中心成功举办2016-07-04_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免费考研网/2018-05-05

6月27日-6月30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前沿论坛——2016年第一届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国际会议暨结构生物学暑期学校”在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海科路园区成功举办。会议旨在加强我国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结构生物学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应用最新小角散射方法进行蛋白质科学研究的高技术人才及年轻后备人才,提升我国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综合实力。

  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是检测物质微观结构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近年来,随着同步辐射光源的应用与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散射数据分析算法的不断进步,从生物小角散射图谱分析可以获得生物大分子较高分辨率(1-5nm)的三维结构,因而使得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成为继低温冷冻电镜技术之后结构生物学领域内又一次“不结晶”的技术革命。生物小角散射技术作为唯一一种“能够在单个图像中反映生物大分子热力学状态”的技术,与其它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以及冷冻电镜等形成很好的合作互补。近年来,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在新的实验方法和应用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在生物大分子形貌表征、超大生物分子复合物刚体建模、柔性结构补全、生物大分子活性作用的动态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次大会会议执行主席为蛋白质中心主任雷鸣研究员,张荣光研究员和丁建平研究员。主办方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中国等十余名杰出生物小角散射专家作大会报告及培训指导。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生物医药企业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暑期学校并听取了国际研讨会报告。

  会议分为科学研讨和现场技术培训两个部分。

  科学研讨部分特邀生物大分子溶液小角散射研究的国际权威专家来共同交流小角散射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蛋白质分子动力学与功能关系研究、膜蛋白溶液结构与功能研究、超大分子复合体与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RNA复合体研究和综合溶液核磁共振、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研究生物学问题等,使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有机会与本领域权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现场技术培训部分由开发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数据分析软件包的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汉堡结构生物学中心(EMBL-Hamburg)Alexey Kikhney教授讲授小角散射基础理论、溶液生物大分子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计算、小角散射技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实例。同时,现场技术培训部分为参会者提供上机样品测试机会,使得参会者可以与权威专家就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讨论。本次会议为参会的国际和国内科学家提供了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及合作契机,探讨和展望溶液小角散射技术在蛋白质相关研究中未来5-10年的研究发展趋势,提升了国内溶液生物大分子小角散射研究的整体水平,培训出一批高技术结构生物学人才。

  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依托上海光源建成的BL19U2生物小角散射线站隶属于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蛋白质动态分析系统。作为国内首条专门用于生物样本X-射线小角散射研究的技术平台,在国内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自2015年3月份正式对全国用户开放以来,已提供有效检测机时近6000小时,累计接待课题组50余个。依托生物小角散射线站的用户成果也陆续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Nucleic Acid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上。线站收集的数据质量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

  本次会议为我国生物分子溶液小角散射技术的展示提供了一个高端学术平台,有助于加强国内结构生物学同行的实效性合作,达到信息、仪器等资源共享,推动生物小角散射技术在我国蛋白质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

  同时,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生物分子溶液小角散射技术提供了一个示范窗口,展示了我国首条生物溶液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的研究实力和先进的科研设施,提高了线站的国际影响力,为进一步将蛋白质中心生物小角散射线站打造成国际一流同步辐射线站,推动小角散射技术在我国蛋白质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蛋白质中心)



张荣光研究员致辞



黄超兰研究员介绍中心情况



演讲嘉宾



演讲嘉宾



会议现场



培训



参观



合影
相关话题/生物 技术 结构 生物学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