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庭(1939-),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胆道外科顾问,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重点专科主任,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科学带头人。历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西医结合学报》编委等职务。
师从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教授和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徐长生教授,继承、总结并发扬了二位专家的学术精髓。1965年以来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研究与中医中药防治胆石病、胆道感染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倡导胆病从肝论治的学说,确立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的胆石病碎、排、溶、防、切、取综合治疗体系,擅长胆道感染、胆石病的中西医结合手术与非手术综合,对于胆石病主张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尤其对于肝胆管结石和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采用中医药结合排石及溶石治疗,并对手术后病人采用中药口服预防复发,取得较好疗效。开发成功国家级中药新药2项,其中胆宁片为上海地区第一个国家级中药三类新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先后承担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课题12项;获得科技成果与进步奖22项,均为第一完成者。其中,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一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1项,上海市优秀科技档案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编写学术著作与教材10余部。其中《实用中医胆病学》获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世纪之交的中医胆病学》、《锦红片对急性胆道感染大鼠细胞因子调节和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胆病从肝论治是中医胆病学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应注重中医辨证论治》等论文集中体现了朱教授的学术思想。培养博士后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9名,为全国各地培养中西医结合胆病骨干近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