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务实这两字形容最为合适,这里缺乏梦想,但这里可以教会做平静的人,这里没有改变世界的人,但这里的人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这句话是今年毕业聚餐中偶尔听到一位同学说的,甚是赞同,遂以此开篇。
首先,自曝家门。本人于今年六月份刚刚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本科金融学专业,来自南方一所不入流的二本院校。回想起来这"过山 车"般的几年,感触颇多。本科毕业求职,我最理想的工作是回老家镇上的邮政储蓄银行上班,而如今早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已经签下了一家自认为还可以的基金公 司。有朋友常常开玩笑把握这我段经历形容为"屌丝逆袭",虽然现在的我依旧不是高富帅,但咸鱼终将翻身。毕业后,踏入职场,和一群真正的高富帅共事,我常 想是什么支撑我走进这里,不是我素质有多高,不是专业有多好,我更没什么资源,只是因为上财法硕这个平台。
先说下今年的就业情况。本 届上财法硕有68人,除去4人主动申请延期毕业,其他均在毕业前落实工作,从找工作的进程和结果质量来看,明显好过法硕法学,甚至经济法民商法等学术硕 士。具体分布数据我没有看到,我的言论只是建立在我观察身边同学和我求职基础上,就业去向上看金融行业占据绝对优势,去律所的大约8人,公务员法官2人, 事业单位3人,企业法务2人,金融行业分布几乎涵盖全部领域,银行占据半壁江山,券商次之大约15人,信托4人,基金5人,资管1人,私募投资1人,会所 1人,保险3人,投行2人,国开行总行1人。其他也有房产等行业,不过记不清几个人了。就业质量而言,去律所的都集中在全国性大型律所,大成、国浩、德 恒、盈科、光明等,主要从事资本市场法律服务等非诉业务。两个法官都是回老家中级法院。银行方面,省分行居多,没有总行,地域分布方面集中在江浙沪,工作 差异较大,法务柜员客户经理都有。券商方面,出两个以管培身份下放营业部之外,其余在总部,固定收益部、合规、新三板、投行部不一。其他就不一一说了。户 口方面,在上海工作的同学都可落户。可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毕业谢师宴去导师家中,和导师老公(国内顶级律师合伙人,华政兼职导师)聊天, 谈及上财华政就业他不禁感慨,两所学校就业之间的差距。以此为例并非有意诋毁华政,因为也在法律圈混过,很明白华政是所很不错的学校,在大上海政法界也大 名鼎鼎,术业有专攻,这只是两个行业之间的差别,而非学校之间的好坏。我当时择校也在这两所学校看犹豫很久,最后根据自身情况选定上财,看中的就是其财经 法律复合特色和就业优势。顺便说说上海形成竞争的复旦和交大法硕,也是听当年考研今年一块毕业的研友和找工作期间认识的同学了解的,他们的就业方向不像上 财这样集中在金融圈,各个方向都有,可能是因为人数过多的原因就业差异较大,具体好坏不作评价。
有时在想,上财法硕的优势在哪里。现在刚刚走过,我想可能因为这几个原因:
第一、上财的牌子效应。
很多人在争议上财属不属名校,持反对意见者主要攻击点是上财非985和综合排名靠后,以及在西部和北方名气不行。我不想加入争论,这本就是仁者见仁的事 情,每个人对名校的标准相差不一。上财作为专业类高校综合排名上肯定吃亏,很多大学一个学院每年毕业人数可能超过上财每届毕业生人数。上财作为财经类高 校,在那些仍停留在"学好数理化"观念的地区财大肯定名气不行,财经触及不到的地方也不值得去在乎,时间会证明一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法硕的择校上, 学校名气的比重要明显大于专业实力。财大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务实,在评判一所学校的好坏上的标准上也是一样,就是因为财大可以比肩四大名校的就业,而良好 的就业反过来吸引越来越优秀的生源,良性循环,相得益彰。财大每年高考投档线稳居全国前6位,毕业生收入稳居全国前5位,难道这还不够有说服力吗。其实, 说白了,判断一所好学校就是看她能给他的学生提供什么,积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充足的实习机会,优秀的校友资源,强大的就业环境等等,而这 些,财大都具备。说的有点多了,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喜好问题,一直在吹捧财大,小伙伴自己判断。
第二、财经法律复合效应。
我 们班本科大都以财经类专业为主,当然,也不乏物理、体育、心理学等专业。财大法硕的课程设置也以偏金融类法律为特色,并且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的业务范围来 看,几乎都是做投融资等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业务,笔者也曾经在律所实习过一段时间,求职时也面试过不少家律所。随着上海经济金融中心的极速膨胀,财经法律人 才需求量之大可以想像,这里的需求方决不仅限于律所,太多的券商、基金、信托等更是如此,而在上海能够供应此类人才最主要的无非就是上财,当然复旦交大华 政也有此类人才,但上财的竞争力和特色优势异常明显。这点笔者深有感触,毕业前,我的梦想就是在大上海做个懂财经知法律会外语的大律师,找实习和找工作期 间算起来我投过上百封简历,面试过上海滩不下于30家律所,有诸如锦天城、大成、德恒等大型律所,也有闻所未闻者,感觉上海的律师界华政占统治地位,复旦 交大财大慢慢侵蚀其江山,财大的法律毕业生(以法硕为主)开始在非诉领域释放能量。但是,正如面试时一位合伙人所说的,财大人在法律行业能坚持下来的很 少,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竞争力不够,而是因为财大学生的比起华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尤其是是在金融领域。笔者的经历正好验证了这位合伙人的说法,刚开始 律所面试时信誓旦旦、满腔热血,进去后方才发现律师"人前光鲜亮丽,人后天天受罪"的艰辛,对于低年级的律师来讲更是这样。临近毕业,看到其他同学在金融 行业拿到几乎几乎高出我工资一倍的offer,想想平时猪狗不如的忙碌,我终于坐不住了。转战金融领域,发现简历投资和面试的成功率和法律行业甚是不同, 就如同一个两栖动物的青蛙,从干涸的土地回到了水草丰美的池塘。
我承认我放弃了自己的律师梦,我也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是不是会后悔,但我想 财大务实的精神已经植入了我的内心并开始影响我的行为取舍。观察身边同学,他们大都和我一样,拼劲全力翻过本科学校那面可能限制自己一生发展的高墙,来到 这里,研一打法律基础,考司考,研二学点财会,考注会、证券从业资格等。研三实习(很多人,研二就开始),这里很少有人谈及梦想,但大家都在忙碌,这里没 有走出改变世界的为人,但大家都是通过埋头苦干改变自己小生活甚至命运的人。又扯远了,总而言之,我的理解是,法律不是独行侠,在这个不纯粹的时代,法律 只有和其他学科结合才能发挥更大威力,而财经无疑是法律目前最好的情人。
第三、务实的校园氛围。
有人这样形容上财,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学术、四流的硬件设施。上财录取分数之高决定了这里学生的素质,有很多人抨击现在教育高分低能的弊 端,至少在这里我没有看到,尤其是本科生。笔者本科学校不好,在那里每天各种活动歌舞升平,校园里最冷清的地方是图书馆,而在这里,校园一年中最热闹的时 候可能就是毕业季的送别晚会了,图书馆里似乎永远都是人满为患,尤其暑假更甚,注会司考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早晨排队抢位的场面屡屡上演。无论是大一大二的 小学妹,还是研一研二的老男孩,大家每天都在干共同的三件事,上课、考证、实习。后来想,财大的毕业生良好就业和这种校园氛围不无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 就业不好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没工作经验、所学和所用不对称,而上财学生的考证和较早的实习很好的弥补了这两点:在这里,很多人早在毕业前两年就开始实习, 上财的几乎全部都在杨浦区,和上外、同济遥远的新校区相比,这里的方便程度是他们想像不到的,其实早在很多年前,上海市ZF就在郊区松江的东方大学城划地 给财大用于建设新校区,但被财大毅然拒绝,因为财大领导深知商科一旦离社会经济远去,就会变成闭门造车,也知道财大良好的就业和学生较积极的实习关系重 大,而较为便利的地理位置不仅能实现全校资源的共享,更能为学生到陆家嘴等金融中心地块实习提供莫大的便利。因为较早的实习,较早的接触工作环境,较早的 工作经验积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无需花费成本再教,上来能用,企业很欢迎,班上比较早找到工作的,都不错,差不多都是实习留用。
至于考证, 在财大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什么学科,最后都是学会计。财大为外界所熟知的几个王牌专业的人数其实只占全校总数的小部分,其他各种边缘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大部 分,如果只靠几个王牌专业是不能把学校的就业水平拉上去的,而之所以其它财会的边缘学科就业仍然不错,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有意无意的学财会,潜移默化。就我 们法硕而言,我们班有不少本科财会的,有两个注会全科通过,没过全科的也有几个,加上人手一本的司考证书,所向披靡。对,说起司考,我必须补充一下,以上 所说言论,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通过司法考试的前提下,财经?法律,注会?司考模式,才是财大法硕的最强竞争力,当然,注会很难,专业性质也很强,很多券 商、投行、基金等并不强制要求过注会,有当然最好,但必须有财会基础,能说出一二。班上两个去投行工作的,均是没有过注会的,本科亦非会计,但实习中自学 快。目前,我们班去除几个没打算过的,差不多都过了,应该在九成以上。其实,在金融领域找工作,司考没那么重要,更多作为羡煞其他竞争者的武器和快速学习 能力的象征。
不觉间啰嗦这么多,不扯啦,说这些,就是希望这些能对后来者有所帮助,当然,上财也有很多局限,小伙伴自行判断。若你和我一样,想把本科四年财会和法律兼容,而以后想回到金融领域混或者想成为投融资非诉业务的律师,上财法硕或许是个不错的平台。
最后,感谢论坛曾经给我的力量,愿法硕的孩子们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