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曜老师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8

李 曜





















1970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为中国——加拿大两国政府互换访问学者(CCSEP),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管理学院 ( U.of T.,Canada )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兼并收购与企业重组、养老基金、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等。近 4年来出版专著3本,编著教材3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30多篇。

学位:

1998 年 7 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5 年 7 月,在浙江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 年 7 月,在浙江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

任职:

2002 年 9 月—— 2003 年 9 月,为中国——加拿大两国政府交流访问学者( CCSEP ,国家留学基金委管理项目),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管理学院作访问研究;

2000 年 4 月至今,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下属证券期货学院)任教;

1998 年 9 月— 2000 年 9 月,在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 年 7 月— 1999 年 12 月,在君安证券公司(后合并为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兼职工作;

1996 年 3 月— 6 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访问研究;

担任社会职务:

上海市金融学会会员( 2000年至今)

论文: (以下除注明外,均为独撰)

?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效应的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通知采用)

? “管理层收购的特殊融资方式:默择内基金”,证券市场导报 2004年第5期;

? “无形资产的界定、估值与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2003年第12期(封面文章);

? “基金经理可以击败市场”,上海证券报 2003年12月15日(第7版,连载文章);

? “从行为金融学看基金分红策略”,上海证券报 2003年12月8日(第7版,连载文章);

“从行为金融学看赎回潮的‘悖论"现象”,上海证券报 2003年12月1日(第6版,连载文章);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 (Myron J Gordon,李曜),财经研究2003年第8期(封面文章);( 该文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3年第12期。 )
“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的跨部门风险转移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2003年第6期;
“收购兼并中的激励性支付技术——赢取计划”,经济管理 2003年第12期;
“上市公司的双层资本结构——加拿大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证券市场导报 2003年6月(封面文章);
“论金融集团主导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设置”,财经研究 2003年第4期(封面文章);
“论金融混业下的金融监管格局”,当代经济科学 2003年第1期;
“上市公司监事会研究”,财经研究 2002年第4期;
“税收 —— 股权激励的核心问题”,上市公司 2002年第3期
“行权价 —— 激励、工具两相宜”,上市公司 2002年第1期;
“股权激励计划的税收问题研究”,证券研究 2002年第1期;
“监事——聋子的耳朵”,证券时报 2002年1月10日;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监督权力中心——监事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申银万国证券研究 2002年1月;
“职工持股信托( ESOT)的中外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信托研究2001年第3期(封面文章);
“论家族公司”,(王彬,李曜,杨晓云),证券市场导报 2001年第8期(封面文章);
“透析 2000年度上市公司提取奖励基金的变化”,证券时报2001年6月28日;
“基金持有人大会为何参与者少”,上海证券报 2001 年 2 月 19 日;
“小议大盘基金折价率”,上海证券报 2001 年 2 月 5 日;
“ QFII制度与中国A、B股合并道路”,申银万国证券研究2001年第2期;
“经营者员工融资持股分析”,上市公司 2001年第2期;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世界经济文汇 2001年第1期;
“美国股票期权计划的会计制度”,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封面文章);
“开放式基金融资:绿灯与红牌;开放式基金的费率;美国晨星公司的基金评级”,上海证券报 2000 年 10 月 19 日(大报整版文章);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组织形式”,证券时报 2000年12月19日;
“股票期权计划的会计研究”,证券市场导报 2000年第9期(封面文章);
“浮动利率国债定价之谜的一种解说”,财经研究 2000年第10期(封面文章);
“浮动利率国债的定价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0年第11期(封面文章);
“高科技企业的股票期权计划设计”,中国证券报 2000年4月10日;
“资产证券化的五种风险因素”(李曜,范志刚),新金融 2000年第1期;
“债务证券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选择途径”,(李曜,王彬),上海证券报 1999 年 10 月 21 日专版;
“可换股债券在国内的应用设想”(李曜,刘孝先,殷明),证券市场导报 1999年第8期(封面文章);
“企业制度创新: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分析”(李曜,陈冠军),财经研究 1999年第8期(封面文章);
“韩国银行改革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 年第 8 期;
“韩国的银行复兴改革历程”,经济导刊 1999 年第 5 期;
“ B股市场通向罗马之路”,上海证券报1999年6月30日(大报整版文章);
“论 GATS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寿险保单质押:化解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一种尝试”,上海金融 1999 年第 5 期;
“股票回购与公司分立”,中国证券与期货 1998 年第 12 期;
“我国新转券的特征与问题分析”,证券市场导报 1998 年第 9 期 (封面文章) ;
“住房融资新来源:养老社会保障基金”,上海金融 1998 年第 9 期;
“基金能否入主上市公司”,中国证券报 1998 年 8 月 6 日;
“基金资产组合与公司治理结构”,中国证券与期货 1998 年第 8 期;
“三大基金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证券市场导报 1998 年第 4 期 (封面文章) ;
“论建立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产业”,金融研究 1997 年第 12 期 (封面文章) ;
“我国新生资本市场中的寿险投资分析”,金融研究 1997 年第 7 期 (封面文章) ;
“亚太金融变革给我们的启示”,探索与争鸣 1997 年第 2 期;
“多层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上海金融 1997 年第 12 期;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海保险 1997 年第 7 期;
“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原因及趋势分析”,金融与经济 1997 年第 12 期 (封面文章);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分析报告之一”,中国证券报 1997年7月3日;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分析报告之二”,中国证券报 1997年7月9日;
“引进外资保险公司之我见”,金融与经济 1997 年第 7 期;
“从保险法看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中国证券报 1997 年 6 月 17 日;
“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背景、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科学 1997 年第 5 期;
“综合远期外汇协议( SAFE )”,上海证券报 1997 年 3 月 8 日;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机构风险与控制”,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6 年第 6 期;
“对外汇储备——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之谜的一种解说”,国际金融论坛 1996 年第 2 期;
“建立外币国债市场的设想”,国际金融导刊 1996 年第 1 期;
“论我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中性干预”,国际金融论坛 1995 年第 6 期;
“国际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姚先国,李曜),世界经济研究 1995 年第 4 期 (封面文章) ; 本文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文献复印资料“金融卷” 1995 年第 10 期。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的结合效应与途径”,金融与经济 1995 年第 12 期 (封面文章) ;
“期货市场保证金的经济效用”,(李纪明,李曜),经济导刊 1995 年第 6 期;
“协作群生产概念的经济学意义”,当代经济科学 1995 年第 6 期;
“新股认购证的命运”,经济师 1994 年第 5 期;
“从亚太地区金融变革看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的趋势”,当代经济科学 1994 年第 3 期;
“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中政府的作用”,经济问题探索 1993 年第 9 期;
“角色理论于第二职业”,经济师 1993 年第 5 期;
著作:

有效资产管理(译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副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证券投资基金学(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专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年11月;
开放式基金问与答(编著),百家出版社 2001 年 7 月;
资产证券化——机制原理与运用,(专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 月;
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管理模式、投资运用(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 6 月。
公司金融(参编,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规划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 6 月。
发展经济学(参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负责主持的课题:

“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正在进行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项目 [批准文号:教社政司函[2001]209号;项目编号:01JA790093] ,起止年份:2002-2004。
“企业人力资本入股的相关支持制度研究”,上海市科委软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026921030),起止时间:2002.6—2003.12,已完成。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 [批准文号:0020145号],起止年份:2000.9—2001.10。已完成。
“经营者员工持股与企业价值增长”,上海财经大学 211科研项目,起止年份:2001年5月—2002年6月。已完成。
“证券投资基金学”,上海财经大学 211工程教学建设项目,起止年份:2001年12月—2002年12月,已完成。
“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前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批准文号:中博基99-10号文],起止年份:1999.9—2000.10。已完成。
论文入选学术会议及出版物:

“我国新兴开放式基金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南京大学主办、金融研究杂志和上海证交所协办“行为金融学国际研讨会”, 2003年11月26-28日,南京;
“企业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价值评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办“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 2003年11月6-8日,上海;
“试论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定位”,中国证监会长沙特派办主办“首届股份公司监事会运行机制研讨会”,该文获得论文一等奖, 2001年12月21日,长沙;
“中外中小企业职工持股比较研究”,中国——法国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经济论坛, 2001年5月18—20日,上海;(会议论文集中法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已经由文汇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本文入选)
“职工持股信托( ESOT)中外比较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新疆金信信托公司、上海证券报主办“中国信托业新世纪发展论坛”,2001年3月24日,上海;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证券市场”,上海财经大学证券期货学院主办“加入 WTO与中国金融市场”,2000年5月26日,上海;该文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Valuation of stock options, Asia-Pacific Finance Association, July 20-22,2000, Shanghai, ISTP ; (亚太金融学会 2000年年会)
On establishing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industry, Asia-Pacific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July, 20-23,1999, Hong Kong , ISTP ;(亚太风险和保险学会 1999 年年会,香港,)
获奖情况 :

? 2001-2002学年上海财经大学教学奖;

? 1997年3月,华东师大青年金融学会“申龙杯”论文竞赛一等奖;

? 1996年度,华东师大亨通教育奖学金一等奖;

? 1995年,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

? 1992-1995年,获得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二等)两次;

? 1992年,保送浙江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 1992年,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浙江省高校优秀毕业生。

? 1992年,浙江大学“刘丹奖学金”。

? 1988—1992,大学期间,大学一年级、三年级获得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二年级获得二等奖学金;四年级获得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二等)。

? 1988年,由合肥一中保送入浙江大学。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