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8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7-12-01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
04.(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全日制)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杨秀君、高立伟、张丹华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
招生人数:2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8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复试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备  注:
1. 本专业在社会科学学部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05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返回页首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9个学术硕士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中国民间文学; 1个专业硕士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文学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副教授、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
指导教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尹楚兵教授、姚蓉教授、杨万里教授、李翰副教授、梁奇副教授、杨秀礼讲师等。
3、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方向致力于元明清文学文献及民国文学文献的研究,同时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其中张寅彭教授领衔的清代诗话研究,近年来凭借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这一有利契机,正逐步实现对清代诗话的全面搜集与整理,已成为国内外清诗话研究的重镇,也带动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本方向既注重文献的整理与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析,形成了文献与文学研究、理论研究、思想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蔡锦芳教授、朱渊清副教授、王培军副教授、刘奕副教授、郑幸副教授、李德强博士。
4、中国民间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理论、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及其相关方面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够从事中国民间文学、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方向注重田野调查,也强调文献资料的运用,跨越古代与当代,还要求对学科理论有比较熟练的掌握。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民间文学、2)中国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
指导教师:黄景春教授、王光东教授、施爱东教授等。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副教授、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
6、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凌锋副教授、资中勇博士、张庆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张萍博士、郑妞博士、李强博士。
7、文艺学
本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培养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等工作的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副教授、邓金明博士等。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3)古典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蒲成中博士。
9、创意写作
本方向旨在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创意写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专业创作素养及创意产业从业技能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并兼具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意写作专门人才,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专业创作人才、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才、中国创意写作学科推动者和领导者为导向,积极拓展与英国利兹大学的合作办学关系、与阅文集团的联合培养关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创作创业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在电影、广播电视、报社、社区等机构从事创意产业及文化服务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创意写作教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小说、影视文学创作及研究;(2)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及研究;(3)创意写作学研究;(4)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
指导教师:葛红兵教授、何建明教授、张炜教授、陈鸣副教授、许道军副教授、张永禄副教授、廖增湖(叶开)副教授、吕永林博士等。
招生人数:6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2俄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或 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或 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 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或 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或820创意写作基础理论及实践(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或 936中国古典文献学(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或 937民间文学与文化(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
5.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文学综合(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c.古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 (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当代文化分析(适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g. 文学创作与批评(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h. 中国民间文学史(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方向)
I. 语言与文学基础(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1Z1 文化研究                返回页首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新学科。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硕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目前核心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硕士点拥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本方向人员目前展开的多个研究计划,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方面…… 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硕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硕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中、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较广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运作;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实地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真正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
1. 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
2. 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学士文凭。
3. 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 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
2. 学生在读期间,须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次;在读期间,如申请其他出国交流或学习项目,需经导师同意。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
02.(全日制)新媒体文化分析
03.(全日制)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罗小茗副研究员、朱善杰副研究员、高明博士、山谷博士。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618文化研究
4. 821当代文化分析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200 外国语言文学                返回页首
本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外语研究人才。本学科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日本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与文化、语言学、翻译学、日本文学与文化为主要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英语和日语语言、文学及文化专业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英语及日语语言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工作的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科学作风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相关话题/招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