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8)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5200;E-mail:wangxiaomingcc@hotmail.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蔡 翔(男),教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研究,1949-1966阶段的中国文学-文化想象研究。目前正在从事1980年代的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现象的文化分析等多种研究课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49-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年文学奖,第二、第五届全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第十届上海哲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数十项奖项,先后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躁动与喧哗》、《侠与义――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此情谁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神圣回忆》、《回答今天》、《何谓文学本身》、《革命/叙述――1949-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等著作。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E-mail:Caixiang@vip.163.com

王光东(男),教授,博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等。曾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等,已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已出版著作《现代.浪漫.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朴素之约》《民间的意义》等著作,参与《中国当代文学教程》(陈思和主编)的编写,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或摘要。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guangdongw@sina.com

葛红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创意写作、创意产业及公共文化问题。现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中国青联社科联谊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历任澳门大学、澳洲拉筹伯大学讲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0上海世博局聘任专家(中国国家馆陈展设计主笔)等。曾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社科及其他政企政策咨询、产业规划等大型委托项目10余项,学术代表作有:《文学史学》、《身体政治》、《小说类型理论的基本问题》、《人为与人言》等;翻译代表作:《视觉文化》、《创意写作的兴起》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我的N种生活》、《沙床》、《上海地王》等;主编丛书有:《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3卷)》、《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3卷)》、《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6卷)》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数十篇次。葛红兵教授是中国作协会员,创作有散文集6部、长篇小说7部,影视剧本各1部,近年从事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创建工作,主持有相关教研、国际写作交流、社区公益书坊项目。
联系方式:gehongbing@staff.shu.edu.cn

董丽敏(女),教授,文学博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化研究、传播媒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包括:妇女、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1992),妇女解放与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等。专著有《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和《激流中的呐喊》,合著《女性文学教程》、《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等4部,主编《视野与方法:重构当代文学研究的版图》等著作3部,在《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科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2011年度优秀女性文学奖(理论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曾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07.8-2008.2),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8)。现为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婚姻家庭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dlm@shu.edu.cn  

曾 军(男),教授,文学博士。专业:文艺学。主要研究领域:比较诗学、文化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目前从事的课题有: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诙谐文化问题研究、20世纪视觉叙事问题研究等。专著有《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观看的文化分析》,主编《文化批评教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9)。现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巴赫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021-66133115,Email:zjuncyu@163.com  

陈晓兰(女),教授,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中西城市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性别与文学。目前在研课题:现代中国的西方想象、 跨文化旅行与写作。出版著作:《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与写作研究》(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外国女性文学教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参编《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等,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3632,E-mail:chenxiaolan@shu.edu.cn 

薛才德(男),教授,博士。专业: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语言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现为上海大学上海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暨汉语方言学研究方向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陈望道研究会副会长、《语文论丛》编委。薛才德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或方言的比较和语言或方言的接触研究,既关注语言或方言的共时状态,也关注语言或方言的历时演变,力图将历史文献与当代语言结合起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发展演变规律。近年来,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汉语方言数据库?上海分库”语言调查工作(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现代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上海分库”语言调查研究工作(2003-2005)、上海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和欧洲的工业化、语言接触和认同形成?上海居民的语言使用”(2007-2009)、上海大学科研项目“汉藏语言比较与汉语上古音研究”(2002),主持在研国家哲社科一般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接触与城郊方言的演变”(2009--)、上海市哲社科一般项目“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方言接触与新新派上海话的形成”(2008-)、上海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上海话的演变与方言接触”(2007-),已出版《汉语藏语同源字研究》《汉藏语言研究》《昆明市志?方言卷(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主编)、《新世纪语言学的新探索》(主编)等学术著作,编撰词典三部,与人合编教材一部,在《民族语文》《中国方言学报》《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联系方式:E-mail:xuecd@126.Com

杨逢彬(男),教授,博士。专业: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语法学、先秦文献整理。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语法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逢彬教授长期致力远古汉语(甲金文所记载的汉语)的语法和词义的研究,以及上古汉语文献的研究;既注重传统小学养料的充分吸取,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以探寻古代汉语的规律。在语言研究中贯彻历史原则、系统原则,尽量采取穷尽性的定量定性的归纳分析方法;并探索运用语法规律于古文字词义的考释。近来又致力于将现代语言学和传统小学相结合,以之解读先秦古籍中前辈大家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词句解读的疑难问题。近几年,出版有《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徵实擣虚学步编》《沧海一粟》等学术著作,在《中国语文》《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获广东省优秀图书二等奖(2004)、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5)。
联系方式:E-mail:yangfengbin56@yahoo.com.cn

程琪龙(男)教授,香港大学博士。专业:语言学。近期主要研究方向:语义-句法关系;主要关注的理论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认知语言学、概念语义学、功能语法诸模式;力图创造能合理表述汉英语言系统的认知功能理论模式。现为上海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对比语言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程琪龙教授的语言研究始终将国外诸多重要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言事实相结合,和汉英对比相结合。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配价语法、三平面语法、语义功能语法、概念语义学、词汇语义学等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构建能合理表述汉语的认知功能语法。程教授重视语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对认知功能理论模式进行算操作可行性和神经操作可行性的验证,重视语言形式和思维、文化的互动关系。其理论模式有可观的理论前瞻性、神经认知可行性和计算操作可行性,学术上有明显的领先意义,受到国内汉语和英语界的关注。他曾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小句的语义系统与认知操作”,正主持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元体现构式进路和词汇进路的互补研究”。曾出版《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逼近语言系统》《概念框架和认知》《概念语义新视角》等专著,发表论文近80篇,近10篇被《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
联系方式:E-mail:qilongcheng@126.Com 0501Z1 文化研究                返回页首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博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建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团队成员目前承担的7个集体科研项目,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博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历史深度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洞悉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之复杂运作的分析能力;开阔(不只是西方式的)而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是:1,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2),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硕士文凭;3,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