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22)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021-56334108(O);Email: yingjieyu@staff.shu.edu.cn

何永义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控制及应用工程、数控技术、嵌入式控制(ARM、DSP、MCU应用开发)。目前主要从事机器人、专用数控磨床的测控软件的研究、汽车电子测试装置的研制等。在研的国家课题有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控制与补偿(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子课题)和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的控制、检测与补偿(重大科技专项“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的子课题)、曲轴、凸轮轴磨床工艺数据库开发及砂轮在线修整、异型轮廓通用磨削软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汽车发动机生产线用数控曲轴磨床、凸轮轴磨床”子课题)、工业机器人对比测试平台研究(国家863项目“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和电机工程化研究”子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2940(O);E-mall:heyongyi@shu.edu.cn

胡庆夕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生物3D打印技术及装备、现代集成制造技术等。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顾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学术兼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首席学科专家、<<仪器仪表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等评审专家。现任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主任,快速制造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缺损骨修复体的仿生支架构建及其算法和真空环境下电纺丝和RP工艺耦合的再生骨支架数值分析研究和面向制备活性骨组织工程软支架的电喷射过程的调控机理与解耦控制及其试验研究,上海市基础重点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基于粉末烧结成型技术的骨组织工程可降解支架,上海市科委专利二次开发项目:基于CT图像的仿生支架生成系统,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基于支持智能化缝纫机创新的开发平台,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项目:面向并行工程的虚拟产品开发方法的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差压式真空注型工艺及数字控制系统研究,企事业委托项目等300多项。欢迎计算机、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66133298(O);E-mail:huqingxi@shu.edu.cn

蒋 蓁 (男),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程、微机电系统及应用、公共安全系统、新能源等。先后负责或参加了十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包括:“十五”863预启动项目“微型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微小型飞行机器人”;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微型旋翼飞行器电子变距系统研究”;“十五”“863”计划项目“民用飞行机器人系统研究”;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超小型无人飞行器实用系统开发”,国防预研――航天支撑技术基金“碟型飞行器研究”;“863”计划项目“基于探测机器人的立体监测监控系统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变姿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控制研究等。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完成及在研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智能自适应的SUAV机翼损伤下的重构控制研究与验证”和汽车动力锂电池化成自动化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本,已被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联系方式:021-56331402(O); E_mail: zhjiang@shu.edu.cn

李朝东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压电与弹性波理论及应用、直线微电机和超声波电机技术、昆虫机器人与仿人机器人手指驱动技术、结构振动与优化设计、非线性动力学、虚拟现实中触觉显示终端设计与应用等。项目获奖有:“超声电机的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型超声电机技术”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近期负责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细直径肌腱式直线微电机关键技术(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触觉再现技术中高触感表现力振动激发方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子泳动机制及其在微机电系统驱动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委托技术开发课题。发表的二十多篇论文已被Ei检索。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学术兼职: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机械电子工程创新团队成员,中国非电磁原理微特电机及作动器学会理事,《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021-56331655(O);E-mail:cdli@staff.shu.edu.cn

罗 均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小型无人飞行器飞控与导航、多自主机器人协调控制理论与方法、机器人抗干扰稳定控制技术、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学术兼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荣誉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3),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2007)、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上海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09)。近期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微型旋翼飞行器中的新型非对称变距机理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人眼机器人双目仿生感知技术(国家863计划项目)、机器人仿生机械云台运动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台生理神经回路控制机理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海宝机器人研制(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浅水潜器抗涌流控制机理研究(上海市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MEMS技术的微小型机器人系统及其示范应用-超小型飞行器”(国家863计划课题)、非对称变距定量规律实验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用于小型旋翼飞行器的自主增稳控制系统的研制(上海市教委项目)、基于MDO的超小型飞行机器人系统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超小型无人飞行器超视距避障控制系统的开发(上海市科委项目)、极地科考机器人可再生能源系统(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基于双飞行机器人技术的航天返回舱新型搜寻方法与实验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等近二十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2009)。
联系方式:021-56334137(O);Email: luojun@shu.edu.cn

吕丽军 (男),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真空紫外、软X射线光学及仪器技术。“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室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1997负责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光学技术、相关光束线的研制工作;2004~2006参与上海同步光源光束线工程建设。1991~1993年被意大利同步辐射中心Elettra聘为XUV光学组的技术顾问;1997~1998被日本同步辐射研究所SPring-8聘为研究协力员;2001~2003被加拿大光源CLS聘为访问科学家。在短波段光学理论及仪器设计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上领先的创造性成果。近期完成与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研基金2项“建立真空紫外软X射线多元件光学系统的研究平台”和“XUV光学系统的波像差理论及高分辨成像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XUV光学系统的像差衍射理论及显微成像的研究”、上海光源合作项目“XUV单色仪设计”等。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和EI收录的论文几十篇。
联系方式:021-56333901(O);Email: lulijun@shu.edu.cn

刘树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振动利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市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参加国家863项目3项、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CAI优秀软件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及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5部。现任全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理事。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及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 021-56331523;E-mail: lsl346@shu.edu.cn;lsl346@126.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08信箱,200072

谢少荣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技术、基于探测机器人的立体机动图像监测监控系统研究、小型无人飞行器飞控与导航。荣誉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7),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7)、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6)。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飞行机器人新型仿生双眼异向运动控制机理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线电辐射源类野外目标多小型无人旋翼机协调搜寻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仿生眼研究及其在颠簸环境中的适应性验证(国家863计划课题)、立体探测机器人双目仿生控制机理与试验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类人眼仿生控制的水下游动/漂流目标实时跟踪(上海市曙光项目)、面向超小型无人旋翼机野外定点自主着陆的仿生双眼视觉系统研究(上海市启明星计划项目)、基于仿生眼球运动的地面移动目标低空实时跟踪关键技术(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浦江水域水下监测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海世博科技专项)等十余,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联系方式:021-56331402(O);Email: srxie@shu.edu.cn

王小静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热弹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滑动轴承与转子系统、微纳系统流动传热理论。学术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流体润滑专业组委员。获奖与荣誉称号:上海市科技振兴三等奖(1996)、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3)、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8)等。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我国电力大系统灾难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国家973项目子项)、碳纳米管微冷却器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碳纳米管微通道冷却器散热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旋转机械轴承动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企业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
联系方式:021- 56331360;Email: xjwang@mail.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7信箱(200072)

沈雪瑾 (女),博士,教授。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设计与试验、工业工程、微型机电系统的机械学。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十一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经委科研项目、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和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十余项课题。目前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有:滚针轴承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子课题)、关节轴承的研制和应用研究(国家“十一五”项目子课题)、MEMS典型机构的传动特性与失效机理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三十多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已被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并参编著作1部。拟招收机械设计、力学性能分析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Tel: 021-5633 1384;Fax: 021-5633 3036;E-mail:shenxj@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7信箱(200072)

朱文华 (男), 博士后,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国家自然基金委机械与制造学科同行评议专家,上海市科技特派员,江苏省科技专家,负责承担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流程行业的节能增效生产管理集成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示范”(项目编号:07DZ11310)、负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效多结太阳电池生长工艺的可视化仿真的研究”(项目编号:60706014) 、负责承担上海市产业创新项目“支线飞机总装技术能力的提高”(项目编号:07CH-008)、负责承担大型客机专项“基于MBD的数字化场景工艺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9170712000)、负责承担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容量超临界锅炉三维产品设计平台”(项目编号:07DZ12005)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二十多篇论文已被Sci、 Ei检索,已获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著作1部。目前正负责承担上海市科技发展项目及企业委托合作等多项课题。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