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杰江教授
男,博士生导师、博士后,1963年6月出生。
专业:结构工程
现为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土建工程改造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会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会员,《结构工程师》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和结构优化研究,主要包含高层混凝土结构推覆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多级优化、基于连续化模型的高层建筑结构抗侧刚度的优化、紧扣规范沉降计算要求的桩土-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及优化。
联系方式:021-56331971(O),13661658262,
2000年于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3~1999一直在设计单位从事结构设计和结构优化研究工作,工作过的单位有:机械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常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煤炭部北京设计研究院常州分院,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在1996年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任职资格考试中名列全国第一,并取得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任职资格。主持负责了多个大型工业厂房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1995年主持了41层上海峻岭广场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在设计单位,一直进行着结构优化研究,并将优化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本人任组长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优化”研究课题获得了江苏省TQC小组成果表扬奖,采用优化设计法设计的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3号标准厂房”获常州市优秀设计三等奖。
1999年至今,主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了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框架-芯筒带刚臂层结构体系的优化研究”、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多塔楼地下结构关键问题的研究”、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弹塑性耐震性能及制震装置作用的研究”、上海市教委教育发展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崇明生态人居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子课题研究-生态建筑结构优化研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了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负责主持了大型横向科研项目《建筑结构优化研究》10项,桩、土、基础共同作用研究项目4项。
目前作为项目组的学术骨干成员,正在参加973计划《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课题的研究。
在《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自然灾害学报》、《Proceedingsof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等重要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编制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优化程序、复杂体形高层结构三维推覆分析程序、高层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群桩沉降计算程序、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实用优化分析程序、基于SAP2000API的考虑共同作用的群桩沉降计算软件。这些计算程序已经通过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实用新型专利“梁柱间斜向钢支撑装置”。
本人主持开展了上海地区住宅建筑结构优化研究,根据房屋层数的不同,该研究课题分成3个子课题:18+1高层住宅结构优化研究、13+1高层住宅结构优化研究、7+1多层住宅结构优化研究。经过近5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有效优化变量和多级优化设计方法;(2)建立了高层结构连续化模型,推导出静、动力分析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描述结构抗侧刚度的两个参数-水平向构件刚度参数K1和竖向构件刚度参数K2,得到了K1和的最合适的比例关系;(3)研制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实用优化分析的计算机程序;(4)编制了上海地区住宅类建筑结构标准化设计施工图;(5)提出了上海地区6~7层建筑应采用框架-少量剪力墙结构。该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每平方米节约造价50~90元,节省混凝土用量0.04~0.1立方米,节省钢筋9~15kg。对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本人先设计院后高等学校的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所开展的研究课题及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
曾获江苏省常州市建委授予的"常州市建委系统新长征突击手"(1991)、"上海市育才奖"(200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参与)。
联系方式:021-56331971(O),13661658262,E-email:zhujj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