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1世纪英语教育》| 赵双花:“新印度”愿景下印度多语现象中的英语教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2014年5月,莫迪任印度总理后首次提出“新印度”愿景。2019年5月,莫迪成功连任。同年10月,莫迪在纪念甘地诞辰150周年纪念讲话中再次阐述了“新印度”愿景。该愿景成为印度政府推动印度大国战略的行动纲领。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及通用语言,在印度的大国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的多语渊源
印度的多语现象植根于该国复杂的民族、宗教和种姓制度之中。印度人口达13.24亿,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是最大民族,占总人口的46.3%。印度宗教林立,且一直存在壁垒森严的四大种姓。从事金融、医务、IT等高级工作的大多是高种姓人,而低种姓人和贱民难以摆脱贫困。复杂的民族、宗教和种姓制度造就了印度多样化的语言。
印度的联邦官方语言多达22种,分别为:英语、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吉吉拉特语、乌尔都语、埃纳德语、奥利亚语、马拉亚拉姆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迈蒂利语、桑塔利语、克什米尔语、尼泊尔语、信德语、多格拉语、孔卡尼语、曼尼普尔语、博多语和梵语,其中,印地语和英语为全国性的官方语言。


二、印度的多语矛盾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地语的“国语化”运动引发了印度内部区域民族势力和宗教势力等利益集团之间的重重矛盾,而语言问题成为矛盾的核心。
首先,最典型的矛盾是印地语与泰米尔语的冲突。20世纪上半叶,印度的民族运动领袖就提出利用印地语的通用语功能进行民族整合,以实现国家的统一。1950年印度宪法在将印地语认定为唯一的全国性官方语言时遭到了地方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来自泰米尔纳德邦的反对。1965年,泰米尔纳德邦爆发暴力抗议事件,反对将印地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2019年5月31日,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发布了一项新的草案,建议在北部印地语地区教授一门印地语和英语以外的现代印度语言;而在非印地语地区(主要包括印度东部、东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区),除了地区性语言和英语之外,将强制学习印地语。草案公布后几个小时就遭到了南部各邦,尤其是泰米尔纳德邦的强烈抗议,莫迪政府不得不修改了该项有争议的法案。
其次是印地语与乌尔都语之争。英国殖民政府将印度斯坦语划分为乌尔都语和印地语。由于乌尔都语具有伊斯兰文化的烙印,被认为是穆斯林的标志;而以天城体书写、使用梵语词汇的印地语则被认为与印度教紧密相连。20世纪20年代,印度教教派主义集团将印度教特性的解读与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强调宗教与族群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认为印度民族就是印度教民族,穆斯林和基督教集团遭到了排斥。因此,在印地语运动中,乌尔都语因其穆斯林烙印而不断遭到抵制。印度人民党执政后,乌尔都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2014年,印地语沙文主义者在公共媒体上发起了反乌尔都语运动,印地语中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发音也在被不断地被去除。2016年,拉贾斯邦德印人党政府将乌尔都语的经典作品从印地语教科书中删除,此前该政府已将乌尔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科书改为以印地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科书。此外,乌尔都语地名也遭到了变更。2018年,北方邦印人党政府将阿拉哈巴德(Allahabad)改名为普拉亚格拉杰(Prayagraj)。综上,历史上连接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乌尔都语不断受到印地语的排挤。
最后是英语对印地语的冲击。17世纪初,伴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英语开始在印度立足。18世纪初,大批教会学校开始进行英语教育。1837年,印度政府规定,英语成为中央层面的行政语言。1844年,公务员聘用考试优先录用受过英语教育者。1857年,英国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建立第一批大学,规定英语是高等教育唯一的教学语言。至20世纪早期,英语已经发展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在法律和行政领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统计数据表明,英语几乎是印度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阶段唯一的教学用语,其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印地语。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全力发展印地语,使印地语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代表印度所有混合文化的通用语言。莫迪政府上台后,继续大力推广印地语,要求所有的政府网站优先使用印地语,印地语成为公务员在社交媒体中的首选语言。但是,英语凭借其在印度的历史地位和世界通用语的地位,在印度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长期以来,英语使用者在印度商界具有绝对优势。


三、印度的英语教育
在语言冲突持续不断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对语言问题做出了让步。1950年生效的首部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但是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只能持续15年。20世纪60年代,印地语取代英语作为唯一的全国性官方语言时, 非印地语地区爆发了有组织的抗议活动。印度政府再次让步,1963年的《官方语言法》规定将无限期延长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同时提出了“三语方案”,即印度的学校必须教授三种语言:印地语地区教英语、印地语和一门其他印度语言;非印地语地区教英语、印地语和本地语言。“三语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印度的语言矛盾。印度的语言格局也演变为“英语+印地语+一种地方语言”或“英语+一种地方语言”,英语在印度基础教育阶段得以开展。
1964-1966年,印度教育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三语方案”,推行英语和印地语双语教育模式,学生仅学习英语就能完成学校教育。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印地语地区中学阶段除英语、印地语之外还要学习一门印度南方语言;非印地语地区中学阶段则要学习英语、印地语和本地语言。英语作为通用语和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989年,印度《课程发展中心报告》指出作为人力资源发展工具的英语应该得到充分发展。
1.基础教育阶段
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颁布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印度教育体系应当让每一个印度孩子接受英语教育,确保其英语水平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且不会因其英语水平较差而受到歧视。英语的教与学应当体现学校和语言环境的多样性。同时,教科书的编写者和使用者应认识到课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操场、街道、娱乐场所、野餐、旅行等都是重要的语言学习场所。语言输入丰富的交际环境是语言学习的先决条件。英语课程中全面、丰富的语言输入是自然语言增长和不同语言技能掌握的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两个方面:1)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2)将英语发展成为基本的人际交往工具以及抽象思维和知识获得的工具。
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Policy of Education)建议,课程内容应当涵盖环境问题、资源保护、人口问题、灾害管理、森林、动植物、人权、安全准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每个学段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
教材最多包含10个单元的内容,5-6篇不同长度的诗歌,并提供8篇课外阅读材料以供学生课外自学。英语测试中40%的内容来自教材,语言能力包括口语测试占40%,补充阅读占20%。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应当掌握以下技能:
1)听力和理解能力,可利用非语言线索进行推断和理解;
2)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已有知识对文本作出推断,能够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具备英语提问和回答的信心;
3)基本的交际能力,并能够在讨论中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就某一话题组织和构建思维并进行有目的的写作能力;
5)理解和使用不同语域语言的能力,如音乐、体育、电影、园艺以及建筑等;
6)使用字典和图书馆中的其他材料的能力,并能通过笔记获取和收集信息;
7)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8)对展现自身文化和遗产的语言具备一定的敏感度,也包括现代生活和课堂内外的语言;
9)一定的英语文学鉴赏力,并能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
10)在多语课堂和社会中对语言的相似性和差异的鉴赏能力;
11)能注意到不同的语言和语言变体来自于不同的语域和交际意图;
12)能意识到语言的内在变化性并注意到语言的持续变化性,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语言和祖父母的语言是有差异的。
英语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融合能力,并能够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正确地使用这些能力。课程大纲期望12年级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能够具备基本交际技能(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ognitive Language Proficiency)所要求的所有语言技能和能力。
2. 高等教育阶段
英国殖民政府为了传播欧洲的科技和文化,在印度各省建立教育部门,出资资助那些支持英语教学的学校,将英国的教育模式及理念植入了印度的高等教育中。印度独立前,英语是印度高等教育的唯一教学媒介语;独立后,印度高等教育中开始引入印地语及其他民族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但是英语仍是印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用语,其使用范围超过了印地语和泰米尔语。就专业而言,英语是科学技术专业的唯一教学用语。就学分而言,印度18所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即UGC)资助的中央大学于2015年5月4日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引入了自主选择式学分体系(Choice Based Credit System,即CBCS),学生可选修印地语、英语或任何一种现代印度语言。
英语普遍应用于印度商务、电影、音乐和广告中,是印度商业领域的通用语言。印度IT业的先进水平也得益于印度的英语教育。2019年9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向全球投资者回应印度的投资优势时提到,印度的投资优势在于印度的司法语言是英语,因而出现争端时完全不会出现解读错误的问题。由此可见,莫迪的“新印度”愿景要实现印度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绝不能忽视英语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关话题/语言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