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赵华胜教授作客夏令营暨方法论训练营,解读中俄美新三角关系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2019年7月2日下午,应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邀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前主任赵华胜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做题为《论中俄美新三角关系》的专题讲座。欧亚班成员以及包括本科、硕士、博士、青年研究人员在内的上外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2019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暨俄罗斯—欧亚研究方法论训练营(简称“夏令营暨方法论训练营”)全体成员参加。讲座由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杨成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赵华胜教授从中俄美是否存在三角关系这一问题切入,依次阐述了三角关系的概念、三角关系与三边关系的区别以及中俄美新三角关系是否存在等问题。赵教授认为,三角关系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它是客观的,具有工具属性。三国之间的关系不代表三角关系,三角关系是指三个独立主体构成的具有联动关系的平衡和互动结构,它是一个矛盾体,可以包含竞争、冲突、博弈、合作等内容;而三边关系性质上则是合作指向。赵教授肯定了中俄美新三角关系的存在,并指出中俄美新三角关系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和形势导致的,并不是有意为之。中俄合作不反对第三者,但是肯定存在美国因素。
赵教授回顾了著名的中美苏大三角,对比了“大三角”和中俄美三角关系的异同以及探讨了它再现的可能。赵教授指出,“大三角”特指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关系。从根本上说,“大三角”是制衡结构,不是合作关系,其背后存在着对立的政治集团、对立的军事集团、对立的意识形态,利益分割明显。而中俄美三角是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融合,很难一刀切。同时,“大三角”和中俄美新三角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核心是军事战略安全。赵教授强调,“大三角”难以复现并不意味着中俄美三角关系不能出现,它的形成已是客观事实。
随后,赵教授指出中俄美关系有两个主要变量:背景变量和直接变量。背景变量体现在国力对比变化、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形势变化。赵教授强调,国力变化是长期的、稳定的,当今国际形势变化呈加速变化的特点,而国内形势变化存在不可预测性。背景性变量的变化在中俄美三角关系中有所反映,并或多或少决定了中俄美三角关系的最终形态。另外,中俄关系、美俄关系和中美关系是影响中俄美三角的直接变量。赵教授指出,中俄关系对中俄美三角关系具有关键意义,它有深刻改变中俄美三角的潜能。美俄关系向好或向坏,这对于中俄关系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好坏。相反,中美关系有着最大变化幅度的可能。中美关系的前景也不容乐观,这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地对待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赵教授列举了几种未来中俄美关系的可能模式:中俄美三边合作;美俄战略联手平衡中国;中美共治或两极格局;中俄保持战略伙伴关系,中俄与美关系的状态继续;中俄联盟或“亚联盟”。赵教授提出,中俄美三边合作是最佳模式,也是最应争取的模式,不过在当今的形势下三边合作难以实现,三国难以做到冰释前嫌。至于“亚联盟”,赵教授认为,结盟与不结盟是一种外交工具的选择。实际上,中俄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相互安全最为重要。以史为鉴,在正常形势下,结盟不是两国关系的合适形式,它对中俄关系和中俄美关系都弊大于利。赵教授还强调,国际形势的这种发展趋势,为中俄美关系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中俄美三角是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的结构形态,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已是难以避免,不应忽视,也没有必要拒绝。中国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中俄美三角框架,创造外交主动,推动新国际秩序建设。
讲座结束后,赵华胜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并且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此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欧亚班杨成教授为赵华胜老师授予感谢状。
欧亚班是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两院以及政治学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两个一级学科点的协同创新合作的结果,已作为子项目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

相关话题/结构 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