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武心波研究员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武心波,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外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国际观察》(CSSCI)执行主编。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
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政治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侨联委员。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大连西路550号6号楼713室
电子邮箱:wuxinbo@shisu.edu.cn

研究领域:
亚太国际关系、日本问题、中日关系、国际政治文化

开设课程:
国际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中日关系;日本问题研究;亚太国际关系

学术成果:
一、论文

1、《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选择——“区域合作”的视角》《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试析“安倍外交学”与“安倍经济学”一体两两面的战略互动关系》,《日本学刊》(CSSCI),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四期全文转载;
3、《“东亚变局”与“日本风险”及其外溢效应》,《东北亚论坛》(CSSCI),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4年第一期全文转载;《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大篇幅转摘。
4、《五缘网与互联网联姻》,《东南学术》(CSSCI),2013年第5期。
5、《国际政治的二元裂变与大国关系》,载《国际观察》(CSSCI),2012年第4期。
6、《媒体: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日本研究的重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7、《文化自觉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自觉》,载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主编《全球性挑战和战略运筹》,时事出版社,2012年5月。
8、《五缘文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及两岸关系——一种全球网络的新视角》,载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主编《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9、《华夏社会软实力与软拓展》,载林其锬、武心波主编《五缘文化——寻根与开拓》,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0、《日本国际制度外交理念与实践的历史变迁》,载《国际观察》(CSSCI),2009年第6期。
11、《“不变”与“嬗变”——浅谈日本文化“二元分属”的双重结构》,《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3期。
12、《王霸之辩与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构想——从孙中山的王道观谈起》,《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2008年第4期。
13、《从“藩国”到“企业共同体”》,《管理学家》,2007年第1期。
14《天皇制与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日本学刊》(CSSCI),2007年第3期。
15《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发展“与东亚安全》,第二作者。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编《亚太研究论从第四缉:21世纪的东亚安全战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7、《日本古代天皇制的象征意义及其批判》《国际观察》(CSSCI),2006年第六期。
18、《“主导权”之争与东亚多边合作》,《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19《全球化与日本“企业共同体”性格的“蜕变”》,《日本学刊》(CSSCI、双月刊),2006年第二期。
20、《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的“精神文化因素”》,《日本学刊》(CSSCI、双月刊),2005年第2期。
21、《中国“经济发动机”需要世界的呵护与关照》,《中国招标》,2005年57期。
22、《一个“古怪”而“特殊”的国家——战后日本“国家再造”虚实探》,《日本学刊》(CSSCI),2004年第1期。
23、《参拜靖国神社: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国际论坛》(CSSCI),2004年第5期。
24、《试论日本大企业的“藩共同体”性格》,《日本学刊》(CSSCI),2004年第5期。
25、《试析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的走向——一种新地缘政治学的解读》,第二作者。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编《亚太研究论从第三缉:21世纪的东亚》。2004年版。
26、《中国为什么穷——一个真实差距的警示》,《国际广告》,2004年7期。
27、《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6期。
28、《“小泉现象”的政治解析——东方权威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折冲》,《日本学刊》(CSSCI),2002年第1期。
29、《全球化与中美关系战略基础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2002年第9期。
30、《“结盟外交”:日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际观察》2002年第4期。
31、《小布什政府对华关系的三次调整与中国的对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编《新世纪中美关系研究论丛》,2002年。
32、《日本经济:“亚洲的英国”?》,《国际观察》2002年第2期。
33、《资本天生具有两张不同的“脸”——试析美国大企业为何造假》,《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34、《浅议日本外交的“两面性”》,《国际观察》2001年第1期。
35、《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几点思考》,《国际观察》2000年第1期。
36、《制约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的若干心理障碍》,《国际观察》1999年第4期。
37、《世界经济为何动荡不定一一对双重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思考》,《国际观察》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行的《国际经济》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
38、《脱亚入欧历史情结对中日双边关系发展的潜在制约作用》,《国际观察》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行的《中国外交》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载于中国国际友好协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编《和平与发展(内参)》(98-46)1998年12月20日。
39、《生产过剩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纵横谈》,《国际观察》1998年第3期。
40、《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国际观察》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国际经济》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41、《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与生产过剩对1997年日本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现代日本》1998年第1期。
42、《东亚危机与美国的战略(上、中、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外论简讯》1998年第1、2、3期。
43、《制约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几大要素》,《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44、《日圆汇率近来为何大幅下跌》,《国际展望》1997年第9期。
45、《东赢沉思录》,上、中、下,《国际展望》1996年第14、15、16期。另转载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997年第7期。
46、《日本企业大刮合并收购之风》,《国际展望》1996年第11期。
47、《他,为谁而死》《国际展望》1997年第13期。
48、《日本模式面临新挑战》,《国际展望》1998第1期。
49、《十年磨一剑——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苏格》,《国际观察》2001年,第3期。
50、《要认清日本的“本质”——访著名翻译家及日本文化研究家卞立强教授》,《国际观察》2001年,第5期。

二、著作类:
1.《“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专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第一版
2.《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专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大国国际组织行为研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4.《五缘文化——寻根与开拓》(副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5.《国际文化战略研究》(第6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6.《东亚:经济、政治与文化阐释》(部分),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三、科研项目:
1.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试论社会转型与日本“国家主义”的成因与走向——一种历史与现实分析的新视角》(项目批准号03BGJ017),已结项出版;
2.参加教育部“九五”课题《大国文化战略》,独立完成下属子课题《日本文化战略》。该项目已结项出版;
3.参与外交部和上海市政府委托课题多项;
4.2013年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一项等。

国际学术交流:
2013.01.20-2013. 01.23. 赴韩国庆熙大学参加“2013年韩中日国际学术会议”。
2011.01.20-2011.01.23. 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从其载体‘杂 志’的视点”国际学术期刊研讨会。
2009.09.23-2009.09.25 赴日参加日本桃山学院大学“国际论坛”。



相关话题/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