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天文台参与的“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喜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4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三完成单位)张波研究员(第三完成人)参与的“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项目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类对银河系结构的探索历程几乎一直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从200年前威廉赫歇尔时代开始,人们孜孜不倦地利用各种方法试图揭开银河系结构的真实面貌。上海天文台参与的国际合作小组历时近20年,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简称VLBI)测量了近200颗示踪旋臂结构的脉泽源,成功绘制出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银河系旋臂结构图,清晰地展示出银河系在整体上是一个具有四条旋臂的棒旋星系,而在细节上存在明显的次结构,在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系统性的工作。
  张波研究员自2007年加入国际合作小组,参与了先导观测项目的数据处理及成果发表,并以此为基础在2009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VLBI天体测量国际合作项目“BeSSeL”,之后负责银河系棒区以及内英仙臂结构的精确测定,发现了棒区运动学反常现象以及英仙臂存在大范围的间隙,为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我国VLBI观测技术的发源地,上海天文台在项目相关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徐烨研究员、第三完成人张波研究员和第四完成人李晶晶副研究员均为上海天文台培养的博士。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上海天文台陆续派出多名研究生拜师该项目策划人之一的南京大学教授、上海天文台客座教授郑兴武(第二完成人)从事脉泽与脉冲星VLBI天体测量等方面的研究,为项目的成功实施积累了相关知识和人员储备,成为中国科学院与高校合作的成功范例。
  目前,上海天文台领衔的VLBI观测技术团队已协助FAST实现了VLBI的观测功能。在不久的将来,以FAST为核心包括天马65米望远镜在内的VLBI网,有望在射电天体测量领域做出更多重要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结构 上海天文台 测量 观测 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