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三严(严肃、严格、严密)作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病毒学、免疫学和疫苗学为核心学科,以重大传染病特别是新生、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为主线,探索健康科学的基本问题,以基础研究为主导,兼顾相关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参照本所各个课题组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含休学)。博士研究生学制3-4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
四、培养工作
-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列入硕士生录取名单,按硕士生进行管理,享受硕士生的待遇。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列入当年的博士生录取名单,按博士生进行管理,享受博士生待遇。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参加考核。如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将根据考核小组的建议,做相应分流处理。
学生转博后,若一年内连续两次未通过年度考核(annual check),经考核小组建议,报批后,按照硕士毕业处理。
学生转博后,如提前达到毕业要求的,经报研究生院批准,最
多可以提前一年毕业。 - 硕-博连读研究生实行实验室轮转、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度。对通过两轮实验室轮转后未确定导师的学生,允许其在本所或生科院内进行第三轮实验室轮转,在院内调剂。
- 在双向选择确定师生关系后,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名研究员/教授组成),指导小组成员名单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备案。指导小组每年至少二次听取学生的工作汇报,提出建设性意见,多方位、多角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必需在(1)开题报告,以及(2)转博这两个时间节点向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汇报工作,讨论课题及科研方向,视为导师指导小组会议。
- 导师应及时与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对其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选题报告、学位论文、实验环节等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安排和工作指导。
五、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教育基地学位课程学习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学位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 35个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总学分不低于41个学分(含5学分必修环节)。
类 别 | 课 程(参照生科院课程设置) | 学 时 | 学 分 |
公共必修课程 | 硕士英语 | 144学时 | 3学分 |
博士英语 | 144学时 | 3学分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学时 | 1学分 | |
自然辩证法 | 54学时 | 2学分 | |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72学时 | 2学分 | |
专业必修课程 | 分子生物学 | 120学时 | 6学分 |
细胞生物学 | 120学时 | 6学分 | |
实验生物学 | 108学时 | 5学分 | |
基础病毒学与免疫学 | 80学时 | 4学分 | |
生物统计学 | 20学时 | 2学分 | |
Rotation(实验室轮转) | 2学期 | 6学分 | |
公共选修课程 | 文献检索 | 24学时 | 1学分 |
计算机应用与开发 | 20/学分 | 按学时计 | |
生命科学信息检索 | 30学时 | 1学分 | |
日语 |
| 2学分 | |
德语 |
| 2学分 | |
专业选修课程 | 高级生化 | 80学时 | 4学分 |
神经生物学 | 128学时 | 6学分 | |
生物技术与应用 | 100学时 | 5学分 | |
生物信息与生物技术 | 22学时 | 1学分 | |
神经药理学(药物所) | 60学时 | 3学分 |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 5学分 |
中期考核 (博士生资格认定) |
| ||
学术报告 |
|
六、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必须通过以下五个基本审核程序:
(1)通过课程要求;
(2)期刊论文发表要求;
(3)完成综述报告;
(4)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5)毕业答辩要求。
2、提出论文答辩申请者,需经得导师同意。如导师认为学生尚未具备答辩资格,即使学生符合上述五项基本条件,导师仍有权不同意学生的答辩申请。此时若学生与导师意见相左,可由导师指导小组开会决定。
3、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在国际一流期刊或本专业的国际顶尖刊物上参与署名的一篇研究论文(含已接受)。
4、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探索性研究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位论文研究应具有原创性,并取得系统完整的研究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检索(SCI)核心刊物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篇(含已接受)研究论文;或,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检索(SCI)核心刊物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含已接受)影响因子3.0以上的研究论文;或
(3) 以排名不在第一位的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检索(SCI)核心刊物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含已接受)研究论文,影响因子要求:论文的影响因子/共同第一作者数>=3.0。
5、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