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简介
一、基地概况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组建于1999年,是首批批准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科创始人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著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被中央领导胡乔木等称为“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两项社科成果之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也是目前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2003年、2009在教育部基地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前身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总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心网站“禹贡网”,是目前国内最活跃的历史地理学术网站,拥有中心介绍、数据下载、CHGIS系统、禹贡论坛等板块,建站以来共有54余万人次浏览,目前日均浏览数在200余次。
中心拥有完整的图书资料系统,尤以历史地理和地方志为藏书特色,藏书近60000册。
中心学术刊物《历史地理》,创办于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已出版了21辑。该刊物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被美国、日本等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收藏。
中心研究方向:环境变迁、边疆史地、历史人口、历史地理信息
中心主任:满志敏;副主任:王振忠、张晓虹。
二、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5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50岁以下学者17名。兼职研究人员2名,专职行政和资料人员4名。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心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近年来新增学科点1个,新开发课程14门。2001-2010年间共招收博士生113名、硕士生161人。
有5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占复旦大学文科之半,居全国历史学科首位。另有4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三、科学研究和重大成果
2000年至2010年,中心承担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和《中华大典》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其他各类项目20多项,科研经费达到1600多万元。
200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含咨询报告)1300多篇,公开出版著作120多部,被采纳的研究报告5篇,其中有1份被中央领导批示。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2项。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数字化文化地图行动计划(ECAI)、日本学习院大学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启动于2000年,是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等机构的合作项目。目前完成的四期数据已经在哈佛大学网站和“禹贡网”上公开发布,至今已有数以万计的用户注册并下载了基础数据。CHGIS是目前同类研究中数据量最大、时间序列最完善、数据库结构最合理的研究成果。
中心有15位教师曾被派往国外知名大学长期访问,中心人员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作报告累计超过100多人次。
应邀长期、短期来中心访问的国外学者有30多人次,其中有:美国亚洲学会前主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施坚雅(W.Skinner),英国剑桥小组负责人(Richard Smith),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包弼德教授(Peter Bol),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片山刚,日本学习院大学鹤间和幸教授(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日方成员),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地名专家卡维尔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著名汉学家罗斯纳教授(Erhard Rosner),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隆溪教授等。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
(联系电话:65648870)
说明:本中心拟招收30%左右推免生,欢迎跨学科申请推免生。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招生人数 |
060103 | 历史地理学 | 17 |
共计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