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13年复旦大学金融基金管理考研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 /2013-10-25

 基本情况介绍

  3月26号复试结束,31号晚上挂出最终排名,我是基金管理第二名。有些恍然若失,想想这半年来的经历,更多的是负面的教训,而非正面的经验。我并没有准备得十分充分,也不是最努力的一个,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之所以最终能够考上,多多少少有些运气。如果我是跨考的话,也许就悲剧了。
  宏观过程回顾
 
  一、这一部分分为两块,先说说我的正面经验。
 
  (一)意志坚定
  就像在马拉松开始之前,先得把鞋底的沙清理干净,心无旁骛才能走到最后。在我看来,考研不同于高考,有三点。首先,主要靠自身意志力而非外界压力保持状态,身边很难有一大群同样努力的同学。其次考研风险更大,只能报告一个专业,没有平行志愿,一般的调剂会比原来报考的学校差不少。最后,随着心理的成熟和阅历的积累,高考时所谓的梦想和激情已经失去了作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口号,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现实利益。考上某个王道专业的研究生,那不是梦想,只是阶段性的目标。要在残酷的金融考研大军中存活下来,逆流而上,必须有坚定的意志。从而必须为自己这一段路找到一个支撑点。
  在考研结束后的某个晚上,我走在月牙楼的环形路上,突然意识到,成功需要希望,而巨大成功需要绝望。如果当初没有身处绝望之中,我不会连续一个多月从西溪骑到紫金港备考,不会每天挣扎着早起背单词,更不会逼迫自己一遍遍看书总结。前三年的成绩肯定包不了研,外推也没戏了,出国想都不用想,而本科毕业工作又不是我所喜欢的。当你看着身边的同学逍遥保研,或者拿到名校offer,或者做着月薪四五万的名企实习,就知道,差距产生了。这时候就会问,自己差在哪里,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行,为什么我没能在这个制度内赢得游戏。赤裸的现实,受伤的骄傲,渺茫的前途,眼前只有考研一条路,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抢。
 
  (二)单位时间效率高
  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时间并不算多,平均下来,每天真正用在看书上的大概8个多小时,其余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去干嘛了,要么是下午睡过头,要么是晚上心情很不好。每周五晚上的天天向上和火影我从没落下过,虽然知道很浪费时间,该看的还是看,常常看到半夜,所以周六一般会休息。在11月之前,一般星期天不看书,整理东西或者睡觉,现在想起来真是很水……但是在学习时间内,我一般能够保持很高的效率。二李复习全书用了一个月时间过完第一遍,例题和习题全做完,每天做四个小时的样子。当时感觉数学提升非常大。英语阅读一般9~10分钟一篇,正确率还行。而专业课在过第二遍的时候收获很大,书上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搞定了,也分类整理了笔记,到了复试也能回忆起每本书的逻辑结构和主干内容。那时候看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得停下来休息,因为大脑负荷量太大了。整个教室仿佛安静了很多,脑海里的磁场不断扩张,然后笼罩全身,那种感觉很不错。
 
  (三)临场发挥好
  考研这东西既然是个考试,也就说明临场发挥非常重要,平时看书看得再深,也得反应在卷面上。而我主要是在政治和专业课的答题上相对处理得正确。在考试之前,我把肖秀荣四套题中的主观题答案工整地摘抄下来,当做练书法,大概抄了三个晚上,从那之后写论述比较有感觉,而且字迹也很漂亮。后来考场上时间很紧,写得有些潦草,但还是比绝大多数卷面好看。至于专业课,我也把四本书上的识记性的内容全部誊抄一遍,一边默念一边练字。到了考场,我把试卷浏览一遍,数了数题目数量,大致规划了每道题的空间,使得排版看起来美观。分数证明我这个步骤十分必要,文科性质的试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只要字体潇洒干净,分布合理紧凑,而且言之有理,有图有真相,肯定低不了。
 
  二、说反面教训
  说完正面经验,开始说反面教训,我真是犯了太多错误,这方面也许更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大家节省不少时间精力。
 
  (一)首先是宏观规划不充分
  数学整体的安排是前紧后松,可问题在于后面完全放松了,压根没碰,10月中旬之后马放南山,12月重新做的时候相当没手感,就是差了点。这也是因为有些过度自信,没怎么动真题,最后悲剧了。英语则在阅读和作文两大块都栽了跟头。英语阅读花了太多时间在张剑的黄皮书,王若平的考试虫阅读和张锦芯的阅读120篇上,没有认真研究真题,不得不说还是真题王道,参考书再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有的题目让我一度怀疑我的智商。
  真题必须得多做几遍,反复揣摩,等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到了12月末。而英语作文基本没动过,就自己凑了几篇模板,临考前背下来。因为去年考408的学长说英语二的作文巨水,一堆错误都能那个很不错的分数,我也没把作文放心上。没想到今年英语二改卷比去年严格了,妥妥地悲剧一把。至于政治,也是规划不足,前松后紧。当初也是被领航考研的张俊芳忽悠了,说什么跟着她复习就能上70,尼玛我上完强化班去做12年的选择题错了一半有木有。考研机构的话真的不能信。
  于是我最后一个多月猛看政治,重新把考试大纲过了一遍,自己整理了一些笔记,才慢慢稳下来。最后是专业课,因为上届学长的经验帖里面没有提到专业课的重点和复习方式,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兴趣来了看一看,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所谓的重点。到11月份慢慢意识到不是那么回事了,重点把国际金融和公司理财给整理好,做完后面的习题,又把以前的联考真题拿出来看。最后还算有惊无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初看过那么多经验帖,却没有深入分析每门课的总体安排和重点所在,以及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的。这些东西我在后面的学科分析会提到。
 
  (二)生活作息规律不健康
  说来这还是考研前没有彻底解决的毛病。在7月份正式投入考研前,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注销人人,每天早起自习。人人真是时间的杀手,不知不觉就浪费一天。我当时看到一篇彻底注销人人的日志,按照上面说的方法,把好友全删掉,分享全删掉,相册也删掉,然后把用户名和密码换成没有规律的号码,写在纸上,烧掉。而每天早起也让我改掉了赖床的缺点,重回高中时代的状态。即使这样,还是没能改变晚睡的缺点。晚上11点自习完,回到望月,上上网看看新闻,就到了12点半,过半个小时多才入睡。中午也没怎么睡,这样持续了三个月,有些吃不消了,有时候午休睡到下午四点,没有一点力气,严重影响了学习。
  12月开始,天气变冷,早上更加起不来了。当时考研团里很多人在最后一个月拼地很凶,每天十二个小时,而我有时候啃着蛋饼九点多才到教室,相比之下,散漫有些过火了。12月24号之后,没有再写日记,不知道每天干了啥,晚上还是一点多才能入睡,早上还是十点到教室,中午还是睡不着。可能最后十天的生活紊乱对考场的发挥有不小的负面作用。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唉,可惜没有如果。
 
  三、具体学科分析
  说完了宏观上的一些情况,接下来是具体每个学科的感受。每科都分为四段,依次讲时间进度安排,参考书籍介绍,重点难点回顾,建议:
 
  (一)数学(139)
  看到这个分数真是很无语,只能说我没有安排好。因为从大一到大三都参加过微积分竞赛,对于微积分还是比较熟悉的,上手快。时间安排如下:
  7月1号—7月19号。在东1B104自习,把微积分教材,线性代数教材,数理统计教材看完,并把后面习题做完。重温了以前的基础内容。之所以没有看二李,我想先把最基础的东西打牢,然后再强化。
  7月20号—7月25号,开始看二李复习全书。
  7月26号—8月5号,心理出现剧烈波动,呆在西溪玩三国杀。
  8月6号—8月31号,继续看二李复习全书,完成大部分,还剩下数理统计最后一章。
  9月1号—9月6号搬到望月公寓。
  9月7号—9月25号,完成二李,并看完660题。
  9月26—10月2号,看完曹显兵数理统计讲义。
  10月3号—10月8号,看完利用了线性代数讲义。
  10月9号—10月20号,过完第二遍二李复习全书。
  10月21—11月21号,酱油,没看数学。
  11月22号—12月5号,做历年真题,一天一套。
  12月9号,做完400题基础巩固,共五套题。
  12月10号—12月24号,继续做400题冲刺卷,回顾以前笔记。
  至于参考书籍,二李复习全书必须是王道,得认认真真看,而且至少两遍,才能有效吸收所有内容。线性代数讲义是很好的一本书,看下来之后肯定妥妥的,曹显兵的数理统计也很不错,值得细看。400题相对有些难,刚开始做分数会很低,后面的话基本在130左右,考察的思想方法大部分是很基础的,只要书看得深入。我没有做传说中的合工大五套题,不知道怎么样。真题必须得认真做,锻炼正确率,尤其是积分计算,最好把算错的大题重新算一遍,比较好的参考书是李永乐编的历年真题解析。660题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做完之后,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定义原来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函数极限那一块,水真的很深,不信你试试,我当时就没弄清导数的左极限和左导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因为里面每道题含金量都很高,所以做起来会很慢,不过认真做完,会在二李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档次。
  数学这块的重点难点,也要分块来说。个人认为微积分部分最重要的是前三章函数极限之类的定义,多做660题,总结一下就是了。而积分计算需要耐心,多练练就行了。线性代数有两点要掌握:道与术。道就是线性代数的本质:多维空间的离散运动,它不同于微积分的连续逼近,而是微观层面的跃迁离散变化,一个矩阵既可以表示一个静态空间,又可以表示一种运动方式,这就是线性代数一切神奇性质的开始。从这个基础,慢慢发现行变换与列变换的差别,以及对角化的逻辑意义,还有基变换的空间意义,等等。从而明白线性代数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看书的时候才不会迷茫,疑惑,找不到方向。
  我当时在这方面想得比较多,所以做了些笔记。而术则是具体的运算技巧,在解题中快速,准确地得出结果,这些都可以在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中看出来。概率论数理统计最重要的也是思路问题。如果你隔一段时间没去看书,发现自己又看不懂了,说明,没有把握内在的逻辑。比如根据x和y的联合分布函数要去求x的分布函数,要先求出x和y的联合密度函数再导出x的密度函数,然后才求x的分布函数。再比如告知x的概率密度函数和y与x的函数,要求y的概率密度函数,需要结合x和y的临界点来综合考虑。当把做过的零散题目综合起来考虑,并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时,这一块就没问题了。
 
  至于建议,主要以下几点:
  1.二李复习全书和660题认真做,准备一本专门的练习本,把计算过程完整写下来,就算错误也要找到错在哪里,我后来发现自己之所以算错,是因为一个同样的思维漏洞,而如果随手打草稿,可能就发现不了错误所在。
  2.每天保持手感,可以少做,不能不做。我就是反面教材,考场上比较浮躁,没有暑假时候的高效了。
  3.从教材入手。如果你想发现数学内部的逻辑,看书吧,只有教材能让你看到里面隐藏的深度,从本质上把握数学。虽然对于应试没有太大的用,不过能够宏观掌握其逻辑脉络,不失为捷径。
  4.真题要认真对待。不要吝啬时间经历,每次都用足三个小时来做真题,平时功夫到家,考场才不会心虚。我平时做真题大概一个半小时完成,从来不检查,直接对答案。虽然平时很少低于140,可真的上了考场完全不一样,当我写完后,总感觉每道题都不确定,反复验算,后面的事就不说了。
 
  (二)英语(75)
  3月3号—4月5号,做张剑的黄皮书,每天一篇,效率奇低。同时背第一遍单词。
  4月6号-6月30号,没怎么动,好像看了看单词。
  7月1号—7月20号,继续做张剑的黄皮书,每天两篇,虽然单词记熟了,正确率还是上不去。
  7月21号—7月24号,做王若平的考试虫英语阅读。
  8月6号—8月20号,继续做王若平的考试虫。
  8月21号—9月20号,做张剑新出的2013版的黄皮书,很费时间。
  9月21号—10月30号,做张锦芯的120篇阅读,后来发现略坑爹,舍弃。
  11月1号—12月5号,开始做历年真题,慢慢有感觉。
  12月6号—12月24号,做张剑的模拟冲刺题和英语二的真题。
  12月24—1月3号,看笔记,做模拟题,回顾真题。
  英语参考书籍的话,感觉带有主观色彩,不一定对,我尽量客观描述。张剑的黄皮书总体来说性价比最高,题目设置很有水平,每篇阅读都有详尽的翻译和结构说明,适合精做。只是,有些选项设置略刁钻,有些答案说明实在没有说服力,和真题还是有差距。张锦芯的120篇难度波动大,前面一部分相对简单,偶尔出来一篇错四个的很正常。有些选项设置很有道理,但是有些选项吹毛求疵,看了答案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比黄皮书差,全部做完会走火入魔。真题得多练几遍,因为里面考察点许多相通,做得越多,感触越明显。
  至于英语方面的重点,实在没什么脸面说,这个分数很挫很挫,在阅读和作文上都没有安排好。作文没认真写过一篇……反正专硕今年这么霸气,估计英语二的作文评分肯定会朝英语一靠,多练习吧。而阅读虽然剑走偏锋,多少也总结出几点出来概括为十六个字,与各位共享:“求同存异,整体把握,就地取材,一步推导”。第一句,求同存异:中英文之间有文化差异,在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多有不同。比如咱们的文章多为八股文,中心明确,层次比较分明,一二三四罗列出来。
  但是英文则相对散漫自由,第一个论点可能藏在某一段中间,而第二个论点开始独立成段,而且它喜欢在主题的基础上扯一些不重要的相关话题,这样的影响就是不容易分析中心思想。但是撇开差异不管,有些行文的基本原则是一样一样的。那就是,举例都要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喻都要和本体相对应,开头的态度和结尾的态度必须一致,不能前后矛盾。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可以猜到作者大概想表达什么东西。换言之,我们没必要知道某句话或者某个单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只要知道它在文章出现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句话来解决词义猜测或者句意理解很适合。第二句,整体把握:整体需要把握的是文章的逻辑结构,不管是观点论述型,现象剖析型,还是事实介绍型,都有其大体的基本模式,老外也逃不过正反论证,举例引入,数据证明之类的基本技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到底在说什么,这句话来解决主旨大意和选择标题很合适。
  第三句,就地取材: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直接定位,然后快速搜索文章相关段落的词汇,根据意思来选择,这句话很适合做实施细节题。如果要加大题目难度的话,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增加段落群的信息数量,增加陌生词汇和复杂句型,或者把真正的信息点隐藏起来(比如要考察某个学者的观点,可能在文中几处都有他的话,有的是比较明显用XXXsays,而有的就隐晦地在另一段说he holds that,这时候要知道he指的也是XXX)。第四句,一步推导:我在这点上纠结了很久,因为往往会过度思考。英语这东西真无语,很多时候的理解不是靠什么理性推导和文章分析得出来的,就是一种潜藏在文化意识中的感觉。而感觉这东西不好说,其背后牵涉到哪些深层次的因素就不是考研要讨论的。偏偏它还要给你来个引申推理,推你妹……我之前一直是用理科思维来分析所谓的引申推理题,经过数次磨合,得出一个结论,要么我傻逼,要么出题人傻逼。直到和研友的一次谈笑后才发现,是思维方式错了,理性思维考虑得很全面,细致,严谨,深入,可能要经过几步分析,而英语的引申推理,就一步,如果从基本事实引申了两步三步,那就错了,所以,不要想太多。
 
  最后是英语的建议,就那么几条了:
  1.多做真题,少做模拟题。
  2.平时多练习作文,英语二也要好好准备。我又是个反面教材……
  3 .参考一下我上面的十六个字,去粗取精。
  4.考场上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第一遍答案不要改,一般是正确的!我当时考完之后手贱改了五道题,结果全改错,5.5分啊!
 
  (三)政治(77)
  终于到这门还算拿得出手的科目了。先说说经历吧。
  9月6号—9月9号,买了任汝芬的序列一,看了第二章,被吓到了,看不懂啊,当时想开头都这么难,后面还怎么看啊。
  9月26号,周末去玉泉上领航政治强化班。
  接下来五个周末都是这样:
  10月中旬—11月初,开始做张俊芳的2000题,被虐了……
  11月初—11月中旬,停了一段时间,自我感觉不错。
  11月中旬,做了2012年的选择题真题,错了一半,惊出一身汗。
  11月中旬—12月10号,开始看考试大纲,开始做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还有任汝芬的十套卷,徐之明的四套卷,一边做一边对照大纲,找到题目出处。
  12月11号—12月24号,开始背四套卷的大题目,抄写了一遍,默背了几遍,基本上背了下来,同时开始有意识整理总结零散的笔记。
  12月25号—1月3号,混乱中度过。
  参考书籍:《肖秀荣四套卷》《肖秀荣八套卷》,还不错,尤其是四套卷,最后的主观题要背下来,相对而言压得最准,可惜今年押中半道。《任汝芬十套卷》没见过比这个还烂的模拟卷,答案直接标在试题旁边,后面的主观题每道题包括独立的两个问题,貌似基本没压中过。《徐之明四套卷》人还是很搞笑的,这本书嘛,呵呵,有时间就做做吧。《肖秀荣时事热点》最后那几天出的,很强大,很全面,不过要选择性地看。
  政治的重点其实在客观题,多做模拟题,然后去大纲上找到对应的知识点,一定要找到出处在哪里,下次再碰到才会印象深刻。注意“关键”“核心”“基础”“出发点”“落脚点”“重点”“根本”这类定语,就喜欢考察这些,汇总起来很不错。到时候最后复习就只要看自己总结出来的笔记,非常方便。而主观题的话,一定要注意排版,考场上多标记序号,显得层次清晰,方便老师看。最好考前多练练字,很有帮助。
 
  备考建议:
  1.政治没必要开始太早,真的,后面复习起来其实很快,可以结合习题看考试大纲。我是10月份开始的,从没感觉到时间不够。
  2.领航政治考研辅导班褒贬不一,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想要从零基础到基本面夯实,领航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自己得认真听讲。大部分人在课上东倒西歪聊天睡觉,当然没效率了。我当时带了很多彩色笔过去,基本上把老师说的全记下来了,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不同的内容,事后复习,记忆鲜活。而且那几个老师上课也还挺搞笑的,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天。但是,想靠领航考70分以上不靠谱。考研政治从12年开始难度显著加大,而领航的政治讲义还是11年以前的版本,跟不上变化了。他们那些信誓旦旦的话,权当笑话吧。
  3.要有自己的笔记,主要是针对选择题,把相近的,相反的,同类型的集合到一起,这些都是大家清楚的,没必要多说了。
 
  (四)金融专业课(127)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考出这个成绩的,考前并没有达到能够把书背下来的地步,考完后估分也是110左右。如果要说策略,可能是每个阶段大致地完成了应该做的事情。
  7月1号—7月25号,买了四本参考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投资学》,开始第一轮熟悉。虽然是金融本专业的,第一次接触还是有些陌生,《货币银行学》和《公司理财》相对好一点,后面三本书和我之前所学的内容相差较大:《国际金融学》涉及到很多模型的推导和分析,《投资学》完全是天书,那么多的模型看都看不懂。当时我是结合网上的课件看的,过完了《货币银行学》之后,发现没什么帮助,后来就不看课件了,自己看书。这个过程是最耗时间的,也是效率最低的,每天花四个小时,关上书就忘了说的啥。但做的较好的一点就是每看完一章,会把整章的逻辑结构画出来,附在书上:
  7月26号—8月5号,没怎么复习。
  8月6号—8月15号,看完剩下的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因为看不懂,走马观花。
  8月22号—9月10号,开始第二轮,重点放在《国际金融学》这本书上面,把这些内容完完全全理了一遍,很多没看懂的推导开始理解了。这是质的改变。
  9月11号—9月22号,重点放在《公司金融》这本书上面,啃下了以前没理解的部分。但是主要集中在计算题上,没有详细看理论介绍。接着买了一本公司理财的答案,做后面的习题。投资学后来就不看了。
  10月份把以前的金融联考真题翻出来看,找出金融方面的选择题和计算题,简答题,练练手,发现很多真题都是来自联考的题目。11年的五道选择题有四道是联考题,12年的五道选择题有三道是联考题,而今年也有一道。
  11月份隔了一段时间没有看金融课,重新回顾教材,发现有些生疏了,尤其是国际金融学的模型开始混淆,不得已把整本书的模型总结归纳。而通过联考真题我慢慢意识到公司金融也是大头,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又长又臭的理论流派介绍。今年果然考了资本均衡结构。
  12月开始,重点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抄书。看得再多依然停留在视觉阶段,没有动手写过,还是差了一点。而抄书也要有选择地抄,《货币银行学》把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抄完了,这些都是非常基础而重要的,前面三章太过基础,考试不可能考察我们利率的作用有哪些以及三种货币流动性理论是什么。而货币需求后面的大段文字实在是恶心,我就大致看了一下,没动手抄。《国际金融》主要把汇率的杠杆属性和比价属性列出来,加上后面六七八章的内容总结,尤其是书中黑色背景的介绍性知识,第八条款国就是从这里出的。《公司金融》重点把那些理论流派介绍给抄下来,还有每章后面的阅读材料也摘录下来。《投资学》则是把那些模型全部忽略后的内容总结出来,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后面的股票债券分析和CAPM模型系列介绍没多少要抄的。
  最后两三天,押了两道题,都是MF白皮书上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协调,因为白皮书书上国际金融部分第二章“国际储备”在2011年考到综合题,第三章“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政策的差异”在2012年考到综合题,还剩下能考的就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协调了。虽然后来没考到,也是个不错的总结,说不定14年就会考到。
 
  1.参考书籍介绍
  主要是四本教材,加上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的配套练习题,以及MF白皮书。
  《货币银行学》内容详实,基础性很强,当做小说看看,存款货币乘数的推导不是非常简洁,可能会卡住。货币需求那一章的理论非常之多,需要耐心看。《国际金融》偏向理论模型介绍,从资产组合模型,斯旺模型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姜波克自己提出的模型,需要慢慢消化。没有提及汇率套利计算和汇率换算。《公司金融》,总体结构还是有的,可惜相互之间有重叠或遗漏,书中举的例子有些生涩难懂,某些题的数据太过特殊,掩盖了一般性。《投资学》真是天书,模型什么的不用看。至于两本配套习题,内容很多,可以做一做选择题,至于简答题也看看吧,我后来基本没动,还是以课本为主。至于金程的课程好不好,我没上过不知道,但和我考复旦的SYB同学上完了金程全程,也考了127,因人而异吧。《MF白皮书》看上去非常厚,实际上真正要看的很少,就是里面一些短期融资长期融资的成本计算,保证金比例的计算或者杠杆化的CAPM计算,还有债券计算等。其他的主要是记忆性的东西,它帮你归纳总结好了,看看就行。罗斯的《公司金融》确实很不错,明白易懂,跨考上有必要看看。
 
  2.重点介绍
  《国际金融》《公司理财》这是必须要拿下的,比如利率平价论和利率汇率相互影响的理论为什么在解释汇率升帖水这一点上是相反的结论,为什么国际收支说和弹性模型在解释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上也是相反的,还有曲线上面某点的移动与整条曲线的移动分别是什么金融含义,以及刻意低估本币会导致什么问题。把书本琢磨透,问题自然解决了。而公司理财里面的那些计算模型需要好好总结,比如前面的现金牛增长模型和后面的长期公司财务规划的公式很相似。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剩下两本书,主要就是识记了。
  建议:
  1.个人认为备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教材,了解其内容结构。第二阶段重点攻破,把第一阶段的疑问扫除。第三阶段抄书总结,把记忆性的,理解性的,计算性的都整理出来。第四个阶段,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四本书还有MF参考书思考可能的综合考题。
  2.抄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有重点地抄书,进一步熟悉课本内容,而且也是为考场练笔,当你在答题卷上写下平时就练过的内容时,还用担心分数不高吗。
  3.慢慢来,比较快。主要是在第二阶段重点攻破(第一阶段是预热,混个脸熟),刚开始看会很吃力,没关系,把节奏放慢,好好拒绝书上的每一句话,就算编得再怎么差,至少逻辑思路不会有大的跳跃。我当时看了很久的公司金融,从书上的表述揣测出了SML和CML的关系。
相关话题/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