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传播学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2)

复旦大学 考研论坛/2013-01-14

复旦大学传播学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论坛 天天02192011-05-31

  专业课:

  首先说辅导*班。第一年我上过辅导*班,报的是复旦求*是的国庆专业课面授班。因为我是跨专业考,对于传播专业的东西一点都不了解。并且上完我也觉得很有收获,辅导*班的老师也很负责任,因为在之后的两年复习过程中,遇到了任何问题他都很耐心的回复邮件予以解答。我不是做广告,大家根据自己需要决定吧。

  其次关于专业课笔记。最近也有很多考生来找我买笔记。我要说明的是,我不卖笔记,当年我也没有买过任何笔记。因为在我看来,笔记说白了就是抄书,在一遍一遍整理抄写过程中能够加深印象,并且自己做出的笔记是最适合自己的。我可以告诉你们做笔记的方法,但是请不要再来找我买笔记。

  下面分两门课的考试来谈专业复习吧:

  专业一:新闻传播学基础

  这门课虽然大家都得不了高分,但却是最有规律可循的一门课。历年真题请仔细研究!因为考了那么多年,所有重要考点都已出现过,尤其是新闻理论和中新史这两门课。看了真题之后你就会知道哪里是重难点,需要重点记忆。这门课答题中理论和实际所占比例一般分别为:70%和30%。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老师的这本书足已应付考试。请认真整理记忆各知识点。当然不能局限于书上的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书中的舆论,要联系网络舆论的内容。媒介融合也可以联系最近的三网融合。将新闻理论放在社会转型、风险社会、新媒体的大背景下掌握。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这本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虽然说历年的真题里已经很明确的表明了重点,可是其他的你也是需要记忆的。因为就算不出大题,任何考点都是可以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来考察。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可以略读的地方,比如第一章的内容,和国民党的报刊、广播等。因为其实复旦的倾向已经很明显了:共党新闻事业、包括42/56年的新闻改革,几乎是年年考。如果大家觉得一直看这本指定参考教材有点枯燥的话,可以参考阅读复旦出版社出版的,吴廷俊著的《中国新闻史新修》。这本书全新的编排会让你对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有新的认识。

  《传播理论》,虽然在基础课的考试中分值不大,但我觉得却是最该好好研究的一本书。因为毕竟是考传播专业,有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回答实务科目考题,以及最后的复试都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我唯一认真做过笔记的一门课。当时我参考阅读了很多本书,比如10年的指定参考书《大众传播理论:基础、证明与未来》、张国良的《现代大众传播学》、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人大出版刘海龙著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等。将多本书中的理论论述综合起来,让我对于传播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未来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传播理论复习到最后就可以联系网络传播、联系热点,做出一些专题。比如微博、社交媒体、媒介融合等,每个专题都要有理论基础、利弊对比、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专业二:传播实务

  实务的考试就是要求运用理论对现状的分析。一般来说答题中,理论占30%。

  复旦传播实务的考题,我认为是越来越偏向公关了。不过整个公关的过程,即:1、公关人员(传者),利用2、媒介(报刊、广电、网络等),将3、内容,传播给4、广大受众,最终取得某种5、效果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公关书中提到的理论分为以上5大部分来理解。至于居延安的《公共关系学》,虽然看似没有太多内容,但至少各大小标题要掌握,以免出到简答题能够有依据的发挥。

  另外请多关注公关案例,多关注热点,比如去年的3Q大战,蒙牛伊利案例,结果就真的考到蒙牛伊利案件中的网络推手、网络水军问题。所以平时对于案例的掌握有利于考试时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书上内容认真掌握吧。真的是考得越来越细了,比如今年一个名词解释:曼纽尔卡斯特,就是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的。另外可以补充阅读人大出版彭兰著的《网络传播概论》。我认为这本书的理论分析更为透彻。

  专业课的复习,除了仔细研读指定参考教材,11月时,我广泛阅读了期刊论文,并认真做好笔记。这样既再次复习了理论,知道当年的热点是什么,也有利于12月时将其整理做成几大专题。

  如上文中提到的,我专题分为几部分来做:第一部分是热点专题,比如做到了:微博、社交媒体、娱乐化、网络群体**件、政府公关危机、媒介融合、新闻专业主义、媒介素养等。

  另一方面我将理论和热点分为传者、媒介、内容、受众、效果几个方面,一一列出,这样不管考到什么样的题,都可以对应找到相关理论和事例。

  最后可以针对答题,整理出1、现状的描述:如当今我们处在媒体个人化、全民媒介化、虚拟真实化、社会网络化、风险社会等大环境中。2、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社会转型、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分化、数字鸿沟的出现,等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3、对策:可以从a、媒介:自律、把关;b、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c、政府: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d、社会:学校教育、宣传等方面来谈。

  

  ※ 来源:考研论坛



2/2 首页上一页12
相关话题/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