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教授联合华山医院王坚团队,从基础睡眠环路的角度描述了小鼠SLD核团的解剖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RBD向PD临床病理转归的角度,通过向小鼠脑桥被盖核(SLD)定向注射a-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体(PFFs),成功地构建了以SLD核团局部?-syn病理性沉积和功能性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为组织病理基础的突触核蛋白病理性RBD小鼠模型。不同于现有的“静态” RBD动物模型,该小鼠模型可“动态”转归,出现帕金森样行为及组织病理表型,由此而成功模拟RBD发生、发展及其向帕金森样表型转归进展的完整病理生理过程。该模型的成功构建,不仅有助于阐明RB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而且可为开发具有病程修饰作用的PD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模式动物基础。11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BRAIN。

a-突触核蛋白病理性RBD小鼠模型的制备及向帕金森表型转归示意图。OB-嗅球;PFC-前额叶皮质;RSG-后扣带回;Hippo -海马;SNc-黑质致密部;DRN-中缝背核;SLD-脑桥被盖背外侧下核(同蓝斑下核);LC-蓝斑核;GiV-腹侧巨细胞网状核;DMX-迷走神经背核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沈岩、助理研究员郁文博和沈博医生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黄志力、王坚和多伦多大学James Koprich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