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材料科学系崔晓莉课题组和光科学与工程系王松有课题组合作在碱金属二次电池材料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0

近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崔晓莉和光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松有合作在高比容量碱金属二次电池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3月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itrogen Doped γ‐Graphyne: A Novel Anode for High‐Capacity Rechargeable Alkali‐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mall上。
崔晓莉课题组、王松有课题组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一类新型高比容量碱金属二次电池材料——氮掺杂石墨单炔。实验证明,氮掺杂γ-石墨单炔表现出优异的储锂和储钠容量以及高倍率性能,并从理论上解释了锂(或钠)的充放电机制。
高效储能器件(如锂离子、钠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被认为是改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碳材料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导电性能及电化学储锂能力,成为目前二次电池的主流负极材料,其中石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用锂离子电池中;而其有限的储锂容量(372 mAh g-1)无法满足新一代电动汽车等用电设备的需求。
γ-石墨单炔(γ-graphyne)是一类由sp和sp2杂化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新型纳米碳材料,可以看作相邻苯环由一个炔基相连而成。γ-石墨单炔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的π-π共轭电子,这赋予了该材料良好的分子平面间共轭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相对于石墨(0.34 nm)具有更宽的碳层间距(0.36~0.38 nm),确保了Li+/Na+的快速迁移;同时,γ-石墨单炔分子结构中独特的大的三角型共轭结构为其提供额外的储锂(钠)活性位点。然而,苯环上的炔基全取代反应存在较大的位阻效应,常规的有机合成无法制备γ-石墨单炔,极大限制了γ-石墨单炔的应用研究。 SHAPE \* MERGEFORMAT

崔晓莉课题组基于机械化学合成方法,提出了以碳化钙和卤代苯为前驱体,首次成功制备了γ-石墨单炔(Carbon 2018, 136, 248-254),并将其应用于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 2018, 6, 20947-20955; Small2019, 15, 1804710;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 2019, 7, 5981-5990)。在惰性气氛中,通过球磨过程,碳化钙和卤代苯在强大机械应力作用下发生反应,炔基取代卤素基团与苯环相连,得到γ-石墨单炔的中间体;进一步退火处理提高材料的结构有序度,获得具有大量孔隙的二维掺氮γ-石墨单炔。前期研究表明,γ-石墨单炔具有良好的储锂性能(1104.5 mAh g-1at 100 mA g-1,Small 2019, 15, 1804710)。在此基础上,本工作以NH4HCO3为氮源,采用分段升温策略,制备了氮掺杂γ-石墨单炔。通过形貌演化,揭示其独特二维平面结构的形成机制,并拓宽其在碱金属钠离子二次电池中的应用。电化学测试表明,氮掺杂γ-石墨单炔表现出优异的储锂(1037 mAh g-1)和储钠容量(570 mAh g-1)以及高倍率性能。本工作中提出的机械化学及分段升温处理制备氮掺杂γ-石墨单炔工艺技术方法,为新型二维碳材料的制备和异原子掺杂改性提供了新思路。
王松有课题组基于实验结果,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氮在γ-石墨单炔中可能的掺杂位置及Li+/Na+离子的扩散路径。氮在γ-石墨单炔不同位置的形成能计算表明氮取代炔键处的碳原子形成的亚胺型结构是最佳替代位置。使用爬坡弹性带方法计算Li+/Na+离子不同扩散路径的势垒,发现氮掺杂γ-石墨单炔中的共轭环结构具有明显的吸附Li+/Na+优势,且共轭环结构为Li+/Na+在垂直分子平面方向上提高了最佳的迁移通道。该理论计算结果有助于理解氮掺杂γ-石墨单炔材料的本征结构和Li+/Na+二次电池的储能机理,从而为材料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科学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委和复旦大学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的资助。材料科学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杨超凡和光科与工程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乔崇为共同第一作者。
相关话题/材料 结构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物理学系晏湖根课题组首次在二维材料中证实天然存在的双曲型等离激元
    近日,复旦物理学系晏湖根课题组首次在二维材料二碲化钨(WTe2)中观测到了远红外波段的二维双曲型等离激元共振模式,首次在天然材料中实验证明存在功能等同于双曲等离激元超构表面的二维材料。3月3日,该研究成果以《天然双曲型等离激元表面:二碲化钨范德瓦尔斯薄膜》(“VanderWaalsthinfilm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赵东元先进功能材料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12月11日,第九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授牌仪式举行,经上海市教育系统工会推荐,由我校工会申报的赵东元先进功能材料劳模创新工作室获授“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周奇向赵东元院士授牌。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司徒琪蕙参加仪式。赵东元先进功能材料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劳模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化学系邓勇辉团队在超分子组装合成新型半导体纳米线气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超分子组装在自然界和生命体系中广泛存在。科学家师法自然,借助各种非共价键作用和超分子组装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性能的自组装纳米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纳米结构材料,半导体纳米线(semiconductornanowires)因其独特的电学、光学、热学以及电化学特性日益成为国际纳米科学领域的前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材料科学系研究生荣获第四届全国失效分析大奖赛两项特等奖
    11月16日至17日,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体视学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可靠性分会、材料分会、理化检验分会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失效分析大奖赛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经初赛筛选,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1家单位的64支代表队进入复赛,参赛师生共有220余名,为历届之最。比赛分为复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材料科学系梅永丰教授课题组在功能薄膜三维卷曲构造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逐渐将目光从传统的平面二维微纳结构转向立体的三维微纳结构。由各种材料构筑而成的三维微纳结构拥有更高的集成密度和平面结构无法实现的复杂功能。复旦大学梅永丰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狄增峰研究员课题组和东南大学邱腾教授课题组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液滴嵌入的纳米薄膜剥离技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第五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10月19至21日,第五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主办,复旦大学承办,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的近300位领域内的专家和****参加会议。会议共举行主题报告29场,接受优秀墙报80余份。本届研讨会旨在为在复旦大学能源材料化学领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复旦大学-延世大学功能材料和器件交叉研究研讨会举行
    9月20日,复旦大学-延世大学功能材料和器件交叉研究研讨会在光华楼东主楼609会议室举行。来自韩国延世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的12名教授****参加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复旦大学高分子系彭慧胜教授通过多个角度介绍了纤维应用于电子学方面的兴起,包括纤维智慧服装、新型纤维电池、利用体液进行发电和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材料科学系武利民课题组智能显示结构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结构色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色(如颜料、染料等着色)而言,具有色彩反射率高、饱和度高、不易褪色、环保等特点。然而,现有的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结构色材料的反射类型基本为漫反射或镜面反射,很少具有材料表面反射的第三种类型——逆反射,即反射光线射回光源方向的现象。并且,这些结构色材料通常只具有随角异色或随角不变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和化学系徐昕教授团队 利用电催化固氮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和化学系徐昕教授团队合作,在电催化固氮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6月28日,相关论文以《掺杂应变引入的双Ti3+位点用于高效氮气活化和电催化固定》(“Dopingstraininducedbi-Ti3+pairsforefficientN2activationand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脑动脉瘤壁高分辨磁共振显像所代表的病理结构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人群患病率高达5%至7%,在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占第3位,破裂后的早期死亡率约为40%,2周内再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60%至70%,但好在绝大部分脑动脉瘤长期稳定。随着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CT血管造影术(CTA)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