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学历: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人类学系博士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题。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思想史
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方法论、专业英语
学习工作经历:
198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982-1986年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任教。
1986-1992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人类学系留学,获博士学位。
1996-至今复旦大学文博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导。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期刊论文:
ChunChen,Techno-typologicalcomparisonofmicrobladecoresfromEastAsiaandNorthAmerica.
In:Y.V.Kuzminatal.(eds.)OriginandSpreadofMicrobladeTechnologyinNorthernAsiaandNorthAmerica.
Burnaby,B.C.,SomonFraserUniversityPress,2007,7-38.
DeciphermentofBronzeObjectsfromSanxingdui.《复旦学报英文版》2007年3期。
考古学与未来:工业文明的忧虑。《复旦学报》2007年6期。
安阳小屯发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史哲》,2008年3期。
FireandfloodmanagementofcoastalswampenablefirstpaddycultivationineastChina.Nature2007,449(7161):459-462.(第四作者)
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6期。
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复旦学报》2006年期。
性别考古与玉璜的社会学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三星堆青铜树象征性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6期。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与成就。《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2005年第1卷第1期。
提升研究水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总第7期。
马家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东南文化》2005年第4期
Earlitou,XiaandtheStudyofEarlyStateofChina.《复旦学报英文版》2005年第1期。
环太湖与宁绍平原史前社会复杂化比较研究。《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三星堆青铜器巫觋因素解析。《文物世界》2004年第3期。
RetrospectofFiftyYearsofPaleolithicArchaeologyinChina.InShen,C.andKeates,S.G.(eds)CurrentResearchinChinesePleistoceneArchaeology,BritishArchaeologicalReports,Series1179,Oxford,England,2003.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复旦学报》,2003年第4期。
酋邦与中国早期国家探源。《中国学术》,2003年总第14辑。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学术专著:
《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欧洲文明的曙光》柴尔德著陈淳、陈洪波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
《手》约翰·内皮尔著(陈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获奖经历:
2003年度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
2005年度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6年度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获2004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2004年最佳文博学术论著
《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第4期)2006年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探索及对中国实践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十一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研究》。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解读及展示文本撰写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