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于2018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名教授成员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央广网、学习强国、中青在线、中国新闻网、科学网、上海教育、新民网、话匣子、第一教育、周到上海、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科技报等媒体原发报道10余篇,对华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央广网】华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教学科研并重、传承育人初心
央广网上海10月8日消息(记者 唐奇云 通讯员 潘聪聪)“传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作为一支特色鲜明的中青年高水平教学团队,由9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成员刘洪来、张文清、彭昌军、徐志珍、伍新燕、胡坪、徐首红、刘劲刚、尚亚卓和罗千福(副教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来自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实验化学的教学第一线。
自2018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全体成员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将四大基础化学课程作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教材教参编写到本科教学一线,从科研项目攻关到创新实验实践,从青年教师培养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教授深耕教学一线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刘洪来已在华理化学学院工作了30多年,虽然在界面科学和分子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早就享誉中外,但从1985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上课96个学时,每周都花费两整天时间在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他所任教的“物理化学”被学生戏称为“魔鬼”课程,但他却做到了教学方法适当、结构合理、内容适度,让课堂不仅有抬头率,更有了点头率。
刘洪来授课(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有刘洪来这样一位“队长”引领,团队也始终元气满满——每人每年平均完成约130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工作,做到真上课、上真课。彭昌军曾一年完成了192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擅长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他,让知识在快乐的气氛中钻入学生脑子;张文清负责了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以精细平和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她创造并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学习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团队成员的付出在学生们闪着星星的眼睛里得到了回应。
团队成员多数在学院教学口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承担着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的重任,张文清、刘洪来还是国家级、省部级一流专业的责任教授。一流课程是一流专业的基础,为了夯实专业建设的根基,团队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拥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慕课课程,建设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来,团队成员共出版教材13本,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指导“大创”项目近100人次,毕业课题150人次。
优良教学传统代代传
优秀源于传承,团队由中科院院士胡英、中科院院士田禾担任顾问,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教授带教。胡英与黑恩成两位前辈之间的传帮带佳话和师者美德,在团队内被坚定地传承并实践着。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团队成员都是化学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的带教老师,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摆凳子”“搭台子”,现已将10余名青年教师培养为学院骨干。“教授们既像是老师又像是家长,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创新,始终不厌其烦地倾囊相授。有他们在,大家普遍感觉心里特踏实,工作上也有奔头。”年轻的教师们这样评价团队。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像刘老师一样的师者。”华理青年教师、特聘研究员练成曾因一场讲座与刘洪来结缘,从大三至攻读博士,一路成长都得其悉心栽培。留校任教后,他又在刘洪来的指导下,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教师的蜕变。“刘老师的指引和点拨,让我不仅很快站稳了讲台,还找到了可以深耕的学术方向。”目前,练成承担了刘洪来“物理化学”课程的B角,以及“电化学原理和储能技术”的全英文授课任务,并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扬帆计划”以及“博新计划”等人才称号。
团队甘为人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殷天翔获得了全国物理化学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沙风获得上海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刚洪泽现已独当一面,成为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田振芬成长为了教学型副教授……团队的优良传统在传承。
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科研与教学一起抓,两个拳头都要硬”,已是团队根深蒂固的观念。
徐首红说,刘洪来十分鼓励教师们从事科研工作。而她自己在坚持做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人也更自信了。原来觉得在课堂上讲抽象的化学式有点枯燥难懂,但与企业合作搞研发后,再在课堂上讲化学式时,她就自然而然地将香水研发的案例引入课堂,能够生动地将概念介绍给学生了。“科研和教学是互惠的过程,如果不搞科研,知识更新慢,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年坚持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彭昌军,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研互动。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将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活动及毕业环节课题,大部分出自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科研指导(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张文清介绍,团队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坚持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进行转化和移植,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引入实验室。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中,团队结合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知识,增加了涉及环境、材料、能源和纳米科学的实例,如反渗透、量子纠缠、密度泛函理论、基组、粗粒化等。同时,团队还从科研成果中提炼特色专业实验30余个,目前已有15个特色实验项目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迄今,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近5年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从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炼课题30项/年,接纳学生70名/年;近5年来,指导200余名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校、校地、校企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设计了基于两校区办学的,由创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大型仪器培训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业实战平台组成的“五位二体”“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体系,全力培植好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
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4年前,对这些问题还懵懵懂懂的程锦,现已是化学学院的一名硕博连读研究生,主攻方向为非平衡态统计热力学,所负责的“电化学过程模拟系统软件开发”项目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正在申报专利1项。大二时,因为对物理化学比较感兴趣,他参加了刘洪来指导的“大创”项目,最终论文刊发于《化工学报》,由此打开了他的科研视野。他感慨道:“从实验选材到步骤设计,以及最后的公式推导与计算,真没想到刘老师会手把手地教我们,还在奉贤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间独立的实验室,同时还帮我们解决了药品采购与实验设备的问题。”
指导学生“大创”项目(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从这片创新沃土中汲取能量的,程锦只是其中一个。团队组织的开放实验接受学生近200人/年,组织的“化学大奖赛”每年吸引150余人参与,奉贤基地“化学改变生活”活动年均150余人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今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正式获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基地所依托的化学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和上海市Ⅱ类高峰高原学科,ESI国际排名进入TOP 0.3‰。作为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团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希望热爱化学、有志于投身化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同学通过在基地的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人。”徐首红说。
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国家所需,行之所向。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响应教育部“慕课西行”的号召,率先开设了国内首门“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把国家一流课程“无机化学”先后共享给新疆喀什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形成了华理—石河子—喀什三校联动同步上课的模式,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无机化学同步课堂已经运行了6个学期,是国内首门、运行时间最长、直播课时最多、共享高校最多、难度最大的同步课堂。经过实践,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成功探索了援疆教学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作为课程带头人,徐志珍责无旁贷地担任了共享课程的负责人。为此,尽管已经上了20余年的无机化学,徐志珍还是从课程设计、内容、课件、习题等各方面重新进行了调整,既满足华理学子的学习进度,又适应另外两校学子的学习需求。
课堂之外,团队成员通过开发配套的线上课程、开设习题课、微信群答疑、结对子帮扶等形式,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分享给更多的西部高校,为西部学子搭建了一道知识的“云梯”,课程取得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经常面向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常年为附近的中学提供支持,协助中学完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张文清负责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率领学院的10余位知名教授,每年指导120余名高中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徐首红领衔与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为中小学生科创活动提供服务,每年接受上海市世外中学学生前来开展科研活动,每年两次为社区中小学生开设化学系列知识讲座,带领小朋友进行趣味化学小实验、小竞赛等活动,给孩子播下渴求知识、探索未来的种子。
“把课程教好,把学生带好,把科研做好,多出成果,就是我们团队最大的愿望。”刘洪来的话真诚而朴实,却道出了团队的师者初心。面向未来,团队成员将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高尚精神为激励,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共同书写华理人的时代答卷。
原文链接:
https://apicnrapp.cnr.cn/html/share.html?id=27696997
【新民网】教学科研并重,立德与育人并重
图说:刘洪来授课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传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就是这样一支特色鲜明的中青年高水平教学团队,他们来自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实验化学的教学第一线。
教授深耕教学一线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刘洪来已在华理化学学院工作了30多年,虽然在界面科学和分子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早就享誉中外,但从1985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上课96个学时,每周都花费两整天时间在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他所任教的“物理化学”被学生戏称为“魔鬼”课程,但他却做到了教学方法适当、结构合理、内容适度,让课堂不仅有抬头率,更有了点头率。
有刘洪来这样一位“队长”引领,团队也始终元气满满——
彭昌军曾一年完成了192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擅长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他,让知识在快乐的气氛中钻入学生脑子;张文清负责了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以精细平和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她创造并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学习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团队成员的付出在学生们闪着星星的眼睛里得到了回应。
团队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拥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慕课课程。
优良教学传统代代传
优秀源于传承,团队由中科院院士胡英、中科院院士田禾担任顾问,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教授带教。胡英与黑恩成两位前辈之间的传帮带佳话和师者美德,在团队内被坚定地传承并实践着。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像刘老师一样的师者。”华理青年教师、特聘研究员练成曾因一场讲座与刘洪来结缘,从大三至攻读博士,一路成长都得其悉心栽培。留校任教后,他又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教师的蜕变。练成说:“刘老师的指引和点拨,让我不仅很快站稳了讲台,还找到了可以深耕的学术方向。”练成获得了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扬帆计划”以及“博新计划”等人才称号。
图说:课程交流
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科研与教学一起抓,两个拳头都要硬”,已是团队根深蒂固的观念。
多年坚持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彭昌军,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研互动。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将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活动及毕业环节课题,大部分出自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团队成员张文清老师介绍,团队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坚持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进行转化和移植,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引入实验室。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中,团队结合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知识,增加了涉及环境、材料、能源和纳米科学的实例,如反渗透、量子纠缠、密度泛函理论、基组、粗粒化等。同时,团队还从科研成果中提炼特色专业实验30余个,目前已有15个特色实验项目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4年前,对这些问题还懵懵懂懂的程锦,现已是化学学院的一名硕博连读研究生,主攻方向为非平衡态统计热力学,所负责的“电化学过程模拟系统软件开发”项目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正在申报专利1项。大二时,因为对物理化学比较感兴趣,他参加了刘洪来指导的“大创”项目,最终论文刊发于《化工学报》,由此打开了他的科研视野。他感慨道:“从实验选材到步骤设计,以及最后的公式推导与计算,真没想到刘老师会手把手地教我们,还在奉贤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间独立的实验室,同时还帮我们解决了药品采购与实验设备的问题。”
图说:实验指导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经常面向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常年为附近的中学提供支持,协助中学完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张文清负责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率领学院的10余位知名教授,每年指导120余名高中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徐首红老师领衔与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为中小学生科创活动提供服务,每年接受上海市世外中学学生前来开展科研活动,每年两次为社区中小学生开设化学系列知识讲座,带领小朋友进行趣味化学小实验、小竞赛等活动,给孩子播下渴求知识、探索未来的种子。
得益于共研、共享、共进的团队协作机制,团队成员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山东省泰山****”“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人才计划;荣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重点宣传典型、“宝钢优秀教师奖”和首届“海湾杯”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源于热爱,始于情怀,忠于教育。“把课程教好,把学生带好,把科研做好,多出成果,就是我们团队最大的愿望。”刘洪来的话真诚而朴实,却道出了团队的师者初心。
原文链接:
http://newsxmwb.xinmin.cn/kejiao/2021/10/07/32039564.html
更多媒体报道一览:
【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书写华理人的时代答卷!走近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546099782110187265&item_id=15546099782110187265&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中国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教学科研并重 传承育人初心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21-10-08/91753.shtml
【科学网】 教学科研并重 传承育人初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0/466598.shtm
【中青在线】华东理工大学有一门物理化学“魔鬼课”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10/11/content_18v7V8HY.html?gid=VnDMvYk4
【上海教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风采录 | 教学科研并重,传承育人初心
https://mp.weixin.qq.com/s/3_vBUNjFBFod4TEqAnT40A
【周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这支教授创新教育团队,深耕教学一线,将科研成果融进课堂教学
https://static.zhoudaosh.com/CF2B706E8C4DDF74DA83B9B9B6A392347E2B57D21DDF50A7EC0F72F0313D5C29
【第一教育】教学科研并重,传承育人初心——华理这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致力于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7335783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
【东方网】书写华理人的时代答卷!走近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https://j.eastday.com/p/1633671359039612
【上海教育新闻网】教学与科研并重,华东理工“黄大年式”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团队这样做……
http://m.shedunews.com/msite_1/con/2021-10/09/content_8762.html
【上海科技报】教学科研并重 传承育人初心
http://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18231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媒体报道集锦】华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媒体关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相关话题/课程 创新 科研 化学 实验
?【创新前沿】《自然—通讯》报道我校在治疗耐药菌感染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公布了基于模拟宿主防御肽设计的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类肽聚合物研究结果。该研究成果以“AddressingMRSAInfectionandAntibacterialResistancewithPept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创新前沿】ACS Catalysis报道我校在催化不对称合成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邓卫平教授和杨武林副教授团队在手性八元杂环骨架催化不对称构建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iastereo-andEnantioselectiveSynthesisofEight-MemberedHeterocyclesviaanAllylation/RingExpansionSequ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创新前沿】我校煤制乙二醇技术助力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省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强调指出,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首站考察的煤化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期间核准的最大单体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其中,在榆林化工的40万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青春奋进】我校学子在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佳绩
9月27日,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中国青年创业联盟、共青团湖北省委、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承办的2021年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营暨第八届“创青春”中国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创新前沿】iScience报道我校在α/β-多肽合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在α/β-多肽合成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该成果以“SynthesisofPoly-α/β-peptideswithTunableSequenceViatheCopolymerizationonN-carboxyanhydrideandN-thiocarb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 【创新前沿】《德国应用化学》报道我校发现一类新聚合引发体系用于超快速NCA开环聚合制备多肽聚合物
近日,材料学院刘润辉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基于羧酸盐的聚合引发体系,实现超快速NCA开环聚合。该成果以“SuperfastandWater-InsensitivePolymerizationonα-AminoAcidN-CarboxyanhydridestoPreparePolypeptidesusi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祝福您,老师】勇当基础研究领域“超级战士”开辟全新科研疆土
“基础科学研究既要讲究解放思想,又要紧扣与时俱进,才能在理论的深度与应用的效度中及时寻找出最优解。”怀着这样的信念,物理学院方海平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从宏观到微纳米尺度的理论物理和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聚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纳米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在微纳米尺度受限空间中水和离子的特性及其诱导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创新前沿】CCS Chemistry报道我校“振动诱导发光”分子体系研究新进展
深入理解具有振动诱导发光特性的二氢吩嗪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实现其材料应用的关键。近日,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曲大辉教授课题组通过直接的碳氮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振动诱导发光特性的π延伸二氢吩嗪和四氢二吩嗪衍生物,并探究了其共轭分子‘翅膀’尺寸对分子体系的堆积行为及发光性质的影响,相关成果以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创新前沿】《美国化学会志》报道我校多孔生物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对癌症病人实现快速、简便地早期筛查是医疗界的迫切需要。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顾金楼教授团队报道了基于可调介孔的分级结构金属有机骨架,构建特异性酶促反应的传感模型,实现前列腺癌病人(PCa)的精准筛选。该工作只需要采集病人一滴尿液,即可快速、准确地筛查癌症病人,可避免传统PSA和肛检方法复杂尴尬的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创新前沿】《自然—通讯》报道我校在抗植入异物反应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基于仿生设计,报道了结构简单、水溶性很高、易合成及大量制备的新一代抗植入异物反应高分子材料——聚DL-丝氨酸。该成果以“Bio-inspiredpoly-DL-serinematerialsresisttheforeign-bodyresponse”(仿生 ...华东理工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