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考研311教育学:学长帮你支招

华东师范大学 考研网/2015-10-29

  摘要:对于专业课来说,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毕竟它在考研的初试中占的分值是比较大的,而且一般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科。你想在考研中专业课拿高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学长的经验。

  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很多专业课学了很久的同学却突然迷失了方向:推荐的书目已经看了一两遍,费了不少功夫,但感觉没记住多少东西,况且还有政治和英语要学,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背下来。所以觉得越学越没自信。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311教育学基础综合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考试。

  第一,它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考试:在教育学里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由于大量跨专业和学科教学论考生,也决定了它不会涉及太深奥的问题。

  第二,它要求考生要能记住一些东西。从这两年的真题来看,很一些题目是考查记忆的东西的,如:国防教育法,孔子的教师观,XX的组成部分等。还有一些辨析题,这些题很多都是教材上可以直接找到的,或是历年真题上出现过的,所以对于这些重要的东西一定要背熟,做到一旦考到就一分不丢。

  第三,虽然有很多要背的知识,但它也不是一个单纯考查记忆力的考试。很多题侧重考查理解、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如前几年区别晏阳初、梁漱溟对乡村教育看法。题目并没有要求考生写出他们二人的观点,而是直接给出,让考生来分析。

  ?选择题
  一类选择题是考查理解的,这类题只要把教材上知识点弄清楚一般都可以做对。甚至没看过教材的人仅凭经验也可以选对(当然也有例外,有些题对着课本也很难选)。另一类选择题是考查识记的,这类题要求你在学习时把可能会考到的点标记一下,稍加用心这类题就可解决。对于选择题我们不要指望靠大量的练习把所有的题都准备到,上了考场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选择题都是你没见过的。所以只要把解析和教材上的每个点都弄熟就可以了。

  ?辨析题
  这类题可出题的资源是比较少的,只有一些事实和概念容易混淆的地方才有出题的可能。因此学习时要注意把一些重要概念弄明白,尤其当你学习时感到某些地方容易弄混时,不妨想想会不会出到辨析题。这类题也可以以简答的形成来出。应对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所见过的所有这类的题都记下来。

  ?简答题
  这类题就是教材记忆的那部分。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的东西,答案也是教材上的原话,不要求你说过多自己的理解。这类题可能题的地方太多,如果全部死记硬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你要首选筛选一下,把认为重要的可能会考到的题拿来背,对一些只可能出选择题的就不必浪费时间背了。另外,最好采用巧妙的方法来记。例如:某题有五条,你可以把这五条浓缩成五个字,最好还能把这五个字想象成一个有意义的组合,一旦你做到了,这道题就再不用担心了。

  简答题每年都有几道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学习,尽量不要放过一个可能。就算不能完全记住,也要能记个大概,这样也能拿个差不多的分数。简答题要多看题,历年真题(统考前各校的试题汇编,要带答案的那种),没准你在考场上遇到的题,就是这些考过的原题。

  ?设计题
  这类题一般是教育研究方法的题,像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一份问卷什么的。这类题要求你多看一些设计的实例。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来看看。

  ?分析论述题
  这是真正的大题。一般来说,教育学一题,教育史一题(今年在处教史出题的可能大),教育研究方法和心理学选做一题。分值高,每题30分,是很容易拉开差距的题。这类题很难出到绝对的原题,但一般都和某些原题有相象之处。所以一定要多“看”题,把自己的思路打开,能看到这道题中隐藏的各个教育方面的东西,然后写出来。另外要多关注最近的教育热点问题的分析,弘毅考研以为,虽然不一定会直接考到这些问题,但那些评卷的老师肯定都关注这些热点,所以在答题时如果用上相关思路容易和老师找到“共同语言”。

  有的朋友说,做选择题还好,一看到大题,脑子就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这里再次强调一下多看题的重要性:答大题,关键是要能找到答题的思路,尤其是分析题。俗话说:见多而识广,所以一定要多看一些大题。这些题大可不必都拿来背(不过建议背上几道你认为很经典的),关键是“看”,看这些题都是从哪些方面来回答的,是怎么找到答题的思路的。不用字字斟酌,关键是把层次和思路看懂。并想一想,如果再遇到此题,你是不是能想全这些思路,或者你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补充。

  因为有好多题要看,所以看的速度一定要快,一本习题书,最好是一天就过完,然后有时间再重复一两遍。只要做到使你的脑子里时刻装满数百道大题的答题思路,就不怕考场上没有思路了。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好作息时间,以及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的时间分配。

  (实习编辑:王诗源)

相关话题/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