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范国睿:真正的教育研究是推动教育变革的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在2018年公布的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获奖单位和个人名单中,我校教育学部范国睿教授负责的调研报告《加强和促进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以上海市为例》荣获一等奖。作为市政府设立的省部级奖项,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并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的优秀课题,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范国睿教授

提供具有扎实学术研究基础的政策建议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八以来明确提出要以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然而现实状况是,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2015年起,范国睿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上海、广东、四川和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高素质人才本身在使用与管理上存在量化管理等弊端。多年研究经验积累形成的敏锐直觉,使他将目光进一步聚焦到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上:这个阶段存在的教育功能错位、功利性价值放大等问题,导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坚实的教育基础。在范国睿看来,教育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社会问题: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出了问题,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出了问题,以及人才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克服的“五唯”问题(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2016年,这份题为《加强和促进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的调研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以“中国科学院文件”报送国务院,获国务委员刘延东批示,并要求科技部、教育部进一步研究。此次的获奖成果就是其中一部分。在报告基础上,针对上海的特殊性用上海数据做出来,“上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引不进来,高位房价使有活力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正严重影响着上海科创力量的发展势头。”对教育政策研究而言,先要分析现象和原因,而最关键的部分是提出策略建议。在报告最后,范国睿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完善优化博士后制度、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优化国家科技奖励和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提升国际化水平等角度,为促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20条具有扎实学术研究基础的政策建议,陆续在其后出台的上海市、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中得以转化成新的政策或改革措施。

不能只做书房里的学问

  “教育学科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问,既有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等价值层面的问题,又有如何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等实践性问题。”范国睿先后师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教授、陈桂生教授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在国内较早开展教育学史和教育学“元理论”研究。在他看来,教育就是激发人向善、求真、爱美的潜能与活力;教育学是一门关乎人生“意义”的学问。近年来,他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入手,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探索并首创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专著《教育生态学》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全国教育图书一等奖。
  学校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始终是范国睿学术研究的重要关注点。1996年,博士毕业的范国睿留校工作,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四年的校长培训工作和基层中学的现场研究对他日后的教育实践研究影响颇深。“必须到教育一线去获取实践智慧,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教育”。现在,他仍然坚持经常深入中小学,诊断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中小学基于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校本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日益被各国政府纳入优先发展战略之后,教育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还要研究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问题。2004年,范国睿受命牵头组建教育政策学专业,自主设置教育政策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并从2006年开始招收硕博研究生。此后,他与教育政策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重大研究项目。他与杜成宪教授共同主持编撰的“教育政策研究丛书”是国内迄今唯一一套全面反映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著作,获得诸多重量级奖项。他还花几年时间编辑出版了五辑《教育政策观察》,旨在分析教育政策热点问题,动态反映教育改革趋向,成为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主编的《教育政策辞典》成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的案头必备书。今年以来,范国睿带领一批青年****对国家每年的宏观教育政策和重大教育改革进行跟踪研究,持续出版《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他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关注教育政策热点问题
  在范国睿看来,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能只做书房里的学问,还要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他每年都会针对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策划选题,研究和撰写政策咨询报告。除去此次获奖的调研报告,他还主持完成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与制度创新》《“面向2030,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政策建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政策建议》《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建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建议》等一系列政策建议,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综合改革司等采纳;《关于研制本市规范和促进中小学办学的地方规章的建议》获上海市翁铁慧副市长批示。范国睿说,“真正的教育研究是推动教育变革的研究。我的主要工作聚焦在基础教育阶段,关注人的问题和教育本身的问题,希望能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贡献。”正是这份强烈的学术担当与现实关怀,促使他不断在教育学领域中取得突破与成绩。

最享受的是“老师”这个角色

  作为一名教师,范国睿同样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业与成长。曾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的他认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要以涵养教育心智与教育情怀、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坚持丰富理论修养与提升研究能力并重、夯实教育理论基础与探究教育实践问题并重、开拓国际视野与扎根本土实践并重。
  除了出差,范国睿一般都会待在办公室,欢迎学生随时来询问。学生们常常笑言:“范老师是最容易找到的老师”;而每两周一次定期举办的“读书会”,便是他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最密切的平台,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汇报最近的读书情况与收获,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拿到会上共同讨论和批评。“我对学生的要求有几个关键词——读经典著作,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布局观点论证的逻辑结构。这是一个汲取营养、自我修炼的过程。”范国睿还常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研究领域。如今,他培养的几十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的教育岗位上工作,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骨干。他说,自己很享受与学生的交流,“跟他们不断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我的思维会受到激发,这就是教学相长。”
  谈及面对接连不断的繁重任务,如何始终葆有工作热情时,范国睿说,他的“窍门”是化组织任务为个人志愿,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是对自己的新的挑战。有时候不会做、不想做的,反而会成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新生长点。“我常和学生说,如果用心对待,把课堂作业当作一篇要发表的文章去写,就是在挑战自己,成就自己。”范国睿曾经开过一门硕士生课程,22名学生选了这门课,最后发表了19篇文章,都是他挨个指导出来的。
  在今年的毕业季,范国睿在教育学部毕业典礼上以一篇题为“以爱的名义不虚此生”讲话,告诫毕业生:“有爱有追求,事业有高度;有爱有坚守,做人有纯度;有爱有担当,生命有厚度;有爱有诗意,生活有温度”。其实,这正是范国睿在华东师大三十余年学习工作的真实写照。“对学校我心存感激,没有华东师大的学术氛围,我做不出这些成果”,范国睿坚信,踏实的付出才有收获。“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师大校训已经深深融入这位教育****的学术生命中。范国睿在华东师大经历过许多管理岗位,四年前,他因身体原因辞去行政职务;现在,他是教育学系的一名普通教授。“不论是做行政工作还是做学术研究,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往往是无意中有所成长和收获”,范国睿说,“我最享受的是现在的这个‘老师’角色。”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写作、指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范国睿成果不断,他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从他的身上,既看到一名大学教师的人才培养初心,也看到一位教育****之于教育变革的使命担当。

  范国睿说,每天早上他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张早安图,以此来迎接新一天的开始,同时自我激励和调节,努力让这一天过得很美好。正是这样一种乐观的心态,让他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始终秉持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

图、文|戴琪 庄泽枫  来源|新闻办  编辑|王睿珺  编审|郭文君




相关话题/教育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