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韩晓燕

华东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2-04

韩晓燕
副教授
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系主任
社会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54345044

办公时间:每周一
传真:54345171

主页网址:
办公地点:闵行校区法商楼528室

电子邮箱:xyhan@soci.ecn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


研究方向
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婚姻家庭、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


社会兼职
(1)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与社会工作中心主任
(2)上海是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3)上海团市委专家督导
(4)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专家督导
(5)上海市闵行区和浦东新区社工站专家督导

学术成果
著作(包括编著):
1、费梅苹、韩晓燕(主编)(2010):《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石丹理、韩晓燕、马庆强(主编)(2010):《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预初分册、初一分册、初二分册‚学林出版社
3、韩晓燕、朱晨海(2009):《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十一五”上海市重点图书)‚格致出版社
4、石丹理、韩晓燕(2009):《双城记:沪港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分享录》‚学林出版社
5、韩晓燕(分册主编)(2007):《“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课程架构及课程设计手册》‚学林出版社
6、韩晓燕(2005):《中国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需要――上海个案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韩晓燕(1999):《和孩子共同成长》‚江西人民出版社。
论文:
1、Han‚XiaoY./Shek‚DanielT.L.(2012)Perceivedparent-childrelationalqualitiesandparentalcontrolinChineseadolescentsinShanghai:InternationalJournalonDisabilityandHumanDevelopment‚11(3)‚60-66.
2、韩晓燕(2012):《“新二元结构”破解对策的经验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韩晓燕‚文旻(2011):《“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城市新移民家庭家庭策略的互动模式——以上海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初中后教育选择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韩晓燕‚郭娟(2011):《初中生街头少年的社会互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1年第7期转载。
5、韩晓燕(2009):《身体与心灵‚牺牲者与威胁者‚投资――剖析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的三个视角》‚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4期)‚167-175
6、韩晓燕、文旻(2009):《青少年正面成长核心能力评估:以上海市都江堰中职学生“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为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总第145期)‚23-28.
7、Ngai‚N、P、&Han‚XY(2008):YouthPeople’sSupportforTheirParents:AComparativeStudyofHongKongandShanghai‚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
8、韩晓燕(2007):《对父母亲职及亲子关系质量的调查及观点》‚《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9、韩晓燕(2006):《青少年对父母亲职及亲子关系质量的认知: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社会》‚2006年第3期。
10、石丹理、韩晓燕、邓敏如(2005):《社会工作质性评估研究的回顾(1990-2003):检讨结果及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社会》‚2005年第3期。
11、DanielT、L、Shek、VeraM、Y、Tang&X、Y、Han(2005):Evaluationofevaluationstudiesusingqualitativemethodsinthesocialworkliterature:1990-2003:EvidencethatconstitutesaWake-upcall、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15(3)‚180-194
12、韩晓燕、魏雁滨(2004):《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浙江学刊》‚2004年第一期‚由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转载。
13、韩晓燕、魏雁滨(2004):《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个独特个案的反思》‚《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
14、韩晓燕(2003):《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西方文献分析》‚在中国香港举行的《社会工作研讨会:华人社会与社会工作的知识、实务和研究》上宣读‚并在该会出版的博士生论文集中予以发表。
15、韩晓燕(1999):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内外动因‚《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苏颂兴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著:
1、韩晓燕(2007):《如何对待问题青少年――以家庭为本的15步治疗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
2、韩晓燕、柴定红、魏伟、陈赟(2011):《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格致出版社。
3、韩晓燕、陈赟(2011):《社会工作技巧演示:直接实务的开始》‚格致出版社。
会议论文:
1、韩晓燕(2010):《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上海的经验》‚在上海举行的“沪港青少年正面成长”研讨会上宣读
2、韩晓燕(2008):2008年9月10-12日‚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在上海合办的“家庭: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与责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回去?还是留下?――上海移民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应对模式”的学术报告
3、韩晓燕(2008):2008年12月12-13日‚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主办的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DevelopmentandtheEnvironment:AdvancesinQualityofLifeStudies”‚并在会上作了题为“TheImpactofSocialExclusionandStructuralBarriersonTheWell-beingofShanghaiMigrantChildren”的学术报告
4、韩晓燕(2007):2007年5月11-15日:访问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合办、国际社会学34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协办的“内地、香港、澳门青年研究圆桌会议上作学术发言‚题目是《来沪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5、韩晓燕(2002):《香港单亲家庭服务模式探索》(AProbeintothePatternsofServiceforSingle-parentFamiliesinHongKong)‚在法国Montpellier举行的社会工作国际协会会议上宣读
研究课题:
1、韩晓燕(2009):《上海青少年正面成长课题》‚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课题‚项目编号:48602100
2、韩晓燕(2009):《“家校互动助成长”系列活动项目研究》‚上海团市委委托项目‚项目编号:48602620
3、韩晓燕(2009):《特困农民工家庭子女助学金暨新公民园丁奖项目》‚北京朝阳区蒲公英培训中心委托‚项目编号:48602940
4、韩晓燕(2008):闵行区预防办委托项目:《联校社工项目――青少年服务项目》‚项目编号:48600310
5、韩晓燕(2008):闵行区青年事务局委托:《闵行区来沪第二代移民城市适应状况调查研究课题》‚项目编号:4805A570
6、韩晓燕(2008):闵行区青年事务局委托:《平安闵行法制安全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4805D720
7、韩晓燕(2007):《双城记:沪港青少年正面成长分享录》‚项目编号:48600320
8、韩晓燕(2007):上海团市委委托项目:《青年政策的制定研究》‚项目编号:4805A560
9、韩晓燕(2007):闵行区古美街道委托项目:《古美路社区购买服务项目研究》‚项目编号:4805B630
10、韩晓燕(2006):闵行团区委委托项目:《关于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4805B620
11、韩晓燕(2006):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委托项目:《青少年家庭生活状况和社会服务需要研究》‚项目编号:48057580
研究报告:
1、韩晓燕(2009):《上海中职都江堰学生调查报告》‚上海市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合作项目
2、韩晓燕(2009):《上海中职都江堰学生案例分析》‚上海市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合作项目
3、韩晓燕(2009):《青春世博和谐家庭——12355“家校互助助成长”系列活动调研报告》‚上海团市委项目
4、韩晓燕(2008):《关于闵行区来沪第二代移民城市适应状况调研报告》‚闵行区青年事务局采纳
5、韩晓燕(2008):《平安闵行、法制课程》‚闵行区青年事务局采纳

相关话题/社会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