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东华大学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介绍及学院联系方式

东华大学 /2014-12-05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介绍及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

代码

学院名称

领域

代码

领域名称

专业基础考试科目

及科目代码

联系人

联系方式

001

纺织

085520

纺织工程

(纺织、服装)

1011纺织材料学

郭老师

电话:67792628

Emailguoss@dhu.edu.cn

网址:http://www3.dhu.edu.cn/
fzxy/login.asp

003

材料

085204

材料工程

1031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

1032 无机材料加工原理

沈老师

电话:67792912

Emailwxyz@dhu.edu.cn

网址:http://cmse.dhu.edu.cn/

004

化生

085220

纺织工程(染整)

1041染整工艺原理

老师

电话:67792608*802

Emailxuying@dhu.edu.cn

网址:http://cceb.dhu.edu.cn/

085216

化学工程

1042化工原理

005

机械

085201

机械工程

1051机械设计基础

老师

电话:6237332262373316

Emailjhli@dhu.edu.cn

网址:http://meccol.dhu.edu.cn/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1052工业设计基础理论

007

管理

085236

工业工程

1071管理学原理

顾老师

电话:62379083

Emailgll@dhu.edu.cn

网址:http://glxy.dhu.edu.cn

085239

项目管理

085240

物流工程

009

信息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1092电路原理

老师

电话:62373325

手机:13801799503

Emailshijh@dhu.edu.cn

网址:http://cist.dhu.edu.cn/

085210

控制工程

010

环境

085229

环境工程

1101环境工程专业综合

老师

电话:67792159*103

Emailzhulh@dhu.edu.cn

网址:http://env.dhu.edu.cn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1102传热学

1103暖通空调

085206

动力工程

1102传热学

015

计算机

085211

计算机技术

1151数据结构与C语言程序设计

寿老师

电话:62378851

Emailjsjxygct@dhu.edu.cn

网址:http://cst.dhu.edu.cn/

085212

软件工程

               

备注:点击领域名称的链接可查看该领域介绍。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介绍

纺织工程领域(纺织、服装)

一、领域介绍

纺织学院是具有雄厚学科基础并体现东华大学传统纺织特色的主体院系,是学校最早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学院,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设岗学院,也是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学院。

近年来学院承担多项国家攻关、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后军需所、省部级科技攻关、国家技术创新等项目。获国家及省、部、市一、二、三等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近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一、二等奖1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以上。7篇博士论文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特别是学院依托学科的 SCI EI ISTP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已经名列国际同类学科第一, 成功举办已有百余年历史被誉为“世界纺织界的奥运会”的世界纺织大会, 学术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学科的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特聘和兼职特聘教授 5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2 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 10 余名中青年教授兼任着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以及重要学术刊物的主编和编委; 19 位教师拥有海外博士学位博士后经历。学院教职工118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96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 28名,副高职称教师4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0%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0%以上。

学院拥有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纺织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计量标准认证的“纺织检测中心”,以及学院级纺织中心实验室、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和生物医用纺织品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基地。基地拥有仪器设备 2100 多台套,价值近 3800 万,其中大精仪器设备近 60 台套。松江校区基地面积为 11000 平方米

学院与美、英、法、葡、捷和澳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 10 余所高校建立有密切的多种形式的合作科研及人才培养联系。现有 10 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和近 30 余位中外合作培养的研究生。近七年,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保持 100 %。

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批准设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纺织学院是全国纺织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经过十多年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纺织领域工程硕士较为完整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纺织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纺织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和“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等系列文件。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近年来为全国大中型纺织企业培养了200余名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这些人大多已成为所在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并为所在企业和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1名工程硕士毕业生被“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工程硕士称号(全国纺织工程领域唯一的一名)。一名教师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二、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各类纺织材料及其纺织制品的设计、生产加工、检测与控制及应用等方面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现代纺织材料和纺织制品的设计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纺织加工理论(包括工艺与设备等)、现代控制理论及方法、试验技术与产品性能分析,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生产过程与设备管理和革新能力。不但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事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和文献。

三、领域范围

由于工程硕士直接为工厂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行业特征比较突出,行业的覆盖面归纳起来可分为:棉纺加工工艺与设备、毛纺加工工艺与设备、麻纺加工工艺与设备、绢纺与丝绸加工工艺与设备、织造加工工艺与设备、针织加工工艺与设备、非织造加工工艺与设备、纺织品设计及性能与开发。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纺织原料的选配、测试与性能分析及初加工;纺纱、织造、针织、非织造加工过程的技术方案制定,质量与设备管理;纺织产品的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纺织品服用性能测试分析与改进。

四、课程设置

基础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数理统计、计算方法、计算机技术应用、知识产权法。

技术基础课:纺织最优化设计与应用、纺织材料检测技术、纺织应用化学、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现代企业制度、环保概论。

专业课:纺纱工艺理论与新产品开发、织造工艺理论与新产品开发、现代纺织加工技术、服装人体工学、纺织品检验理论与实践、纺织品舒适性与功能服装、纺织品设计与CAD应用技术、消费者行为学、新型纺织服装材料、纺织品功能结构设计、纺织品视觉艺术设计等,以及培养单位和合作企业共同商定的课程。

上述课程可定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培养对象进行组合或增设。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五、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文献阅读、选题调研及其报告撰写、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改造与开发等)以及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结果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可为新的纺织品研究、设计和开发,研究成果必须介绍研究方案、思路、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结果以及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设计成果必须给出设计方案、比较、评估、设计计算说明书、完整图纸;产品开发成果必须提供产品特性分析试验报告、产业化途径和生产工艺方案、市场前景推测等;论文亦可为纺织产品生产设备或工艺过程的技术改造和革新成果,应该具有对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及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特别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提高程度分析。对于纺织品质量控制、检测和试验成果,必须给出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试验结果评价和分析;对于纺织品生产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益分析,并给出创新的管理信息系统。

六、研究方向

纺织工程是研究纤维及其制品性能、纺和织的加工工艺、纺织制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纺织设备及其自动化以及纺织品生产与管理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各类纺织品的设计、生产加工、性能检测与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数字化纺织工程、中国古代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生物材料与技术、纺织复合材料。

返回

材料工程领域

摘要:东华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主要覆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工程领域,并已延伸到生物医学材料、信息材料、交通能源及航天航空等相关学科与工程领域。本工程领域与高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实施的关键部分。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方法、数理统计、材料成型与加工、材料的测试与表征、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高分子合成与改性、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材料科技新进展、无机装饰材料、现代功能陶瓷和环境进化、功能无机涂层和新能源无机材料等。

一、领域介绍

东华大学材料工程领域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生物及仿生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等8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及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材料加工工程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我校材料工程领域设有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复合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系、功能材料、中心实验室等教学机构,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充裕的研究经费、先进的仪器设备、系统的研究成果和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本工程领域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研究生导师9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40余名。本工程领域与许多大型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承担了大量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相关专业中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材料工程领域的导师组,从而为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

本工程领域旨在培养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侧重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重点在新型纤维、高分子材料、先进玻璃领域及新能源材料等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材料工程技术领域的坚实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分析技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能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材料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和写作能力。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够获取专业信息。

三、研究方向

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无机非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4、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

5、生物及仿生材料

6、能源材料

四、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能运用现代工程方法解决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或工程问题。课题从应用类研究课题、企业技术开发或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中选取,问题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相应知识领域的特点。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报告)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论文可以是技术研究、工程设计或市场调研和开发等多种形式,模式可以参照《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试行)》。

五、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或无机材料加工原理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纺织工程(染整)

摘要:纺织工程(染整)是研究纺织品染整加工工艺、质量检测及控制、染整设备及其自动化以及染整生产与管理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染整工艺设计、生产加工、成品性能检测与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数理统计、计算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表面活性剂及化学、有机化学、染整工艺理论、功能整理、生物染整技术、现代染整技术及设备、染整生产管理等。

一、领域介绍

染整工程领域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纺织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单位之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211工程和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
  经过几代人的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勇攀高峰,染整工程领域获得了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的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染整工程领域拥有正副教授17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7名。设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染整分部)。拥有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最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与国际上许多大学和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980年以来,染整工程领域承担了百余项科研项目,其中60余项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级奖励,这些奖励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1项、上海市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中国纺织工程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纺织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上海市星火二等奖2项等。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激光对纤维表面的改性作用研究” “超临界流体对纺织品的染色和功能整理” “清洁染整加工技术” “纳米技术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常压等离子体染整技术” “导电纺织品的研究” “生物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有机硅衍生物的合成及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特种固相印花技术研究” “含氟固色剂的合成和应用” “纺织品测色与配色技术等。
  染整工程领域为研究型的教学科研单位,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服务、奉献精神的培育。染整工程领域每年以轻化工程专业在全国招收70名左右本科生,以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业招收硕士生90余名,博士生近20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已培养了养本科生280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工程硕士近20名,博士生55名。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享有在英联邦国家免试开业的资格。

本工程领域是旨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从我国染整学科的实际出发,结合我校的优势,本领域包括了纺织品印染工艺与技术、纺织品功能整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印染工业与环境、新型纺织化学品、生物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纺织化学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等研究方向。

本工程领域在培养本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与丰富的经验。以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如染整工艺原理、有机结构化学、表面活性剂等)为指导,与染整加工工艺流程及工程实际相结合,实现纤维制品、染整工艺、染化料助剂、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产品性能测试和评价一体化与开发。

本工程领域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有着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要求。为了加强染整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相关专业中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染整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侧重染整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工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重点在新型染整工艺、染整生产管理、染化料助剂、功能整理等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染整工程技术领域的坚实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分析技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能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染整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和写作能力。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够获取专业信息。

三、研究方向

1纺织品印染工艺与技术
2
、纺织品功能整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印染工业与环境

4、新型纺织化学品

5、生物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6、纺织化学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四、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能运用现代工程方法解决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或工程问题。课题从应用类研究课题、企业技术开放或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中选取,问题具有代表性,解决问题能反映相应知识领域的特点。成果要求实际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报告)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

五、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染整工艺原理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化学工程领域

摘要:东华大学化学工程领域是以应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为主的工程类学科,主要包括精细化学品、功能高分子、药物化学以及绿色化学等四个方向,并已延伸到生物化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信息、电子微电子、舰船等工程领域。本工程领域与高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密切,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实施的关键部分。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工程数学、工业化学反应工程、近现代分析技术、化工过程与设备、分离工程等。

一、领域介绍

东华大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78年,具有工学硕士二级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建成一个注重应用研究并与化学工程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点,学校在基础设施,科研环境,硬件软件设备等方面也进行了巨大的改善。该学科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向: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制药、农药等行业相关的精细化学品;功能高分子及其单体等的合成、分离及应用;药物化学及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开发;绿色化学及生物酶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50多项,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300项,技术成果转让经费达100多万元,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达300多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能在化工生产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熟悉精细化学品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分析测试及鉴别方法,电子化学品与电气绝缘材料的开发应用,绿色化学及生物酶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天然及合成药物的开发应用。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较高的会话和写作能力。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够熟练地获取专业前沿信息。

三、研究方向

1. 精细化学品——精细有机化学品的合成、分离及应用。主要从事染料、颜料、各种印染助剂、特种纺织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有机硅化合物、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工艺研究开发;

2. 功能高分子——主要以导电胶粘剂、高分子微胶囊、聚电解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耐高温电气绝缘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基体树脂、功能性粘合剂、涂料等为研究对象,并开发相应的生产与应用工艺;

3. 药物化学——主要研究医药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天然药物分离、提取及应用、新药(合成药、天然药物、多肽药物)合成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4. 绿色化学——主要从事生物酶化学、酶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绿色和清洁合成工艺等的研究开发,并对于生物技术应用于纺织领域,如清洁染色、前处理、抗菌,防霉等方面进一步开拓新的方向。

四、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能运用现代工程方法解决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或工程问题。课题从应用类研究课题、企业技术开放或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中选取,问题具有代表性,解决问题能反映相应知识领域的特点。成果要求实际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报告)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

五、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化工原理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生物工程领域

摘要:

生物工程专业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改造环境的应用技术体系。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管理与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分子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物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反应工程、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新药研发学、有机合成化学、酶学与酶工程、发酵工艺学等。

一、概述

生物工程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型学科之一,被世界各国视为一项高新技术,它对于提高国力,迎接人类所面临的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问题的挑战至关重要。生物工程专业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改造环境的应用技术体系。近年来,各发达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生物工程的开发,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发展,使得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各国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也已将生物医药行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我国成立的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将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其中需要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国家急需从事生物制药产品开发、生物工程产品研制开发、生物加工过程的检测与控制、相关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经管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工程领域与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制药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密切相关。

二、培养目标

培养生物医药、生物、轻工、食品、农业、生态、环保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相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工程领域的培养重点为造就一批既懂得生物工程基本原理以及生物制药基本原理、又掌握工艺实施过程中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应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本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工程领域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生物工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与应用等能力。

三、领域范围

本领域主要覆盖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医用生物工程和生物工程企业管理。

四、课程设置

基础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数理统计、计算方法、计算机技术应用。

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子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物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反应工程、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新药研发学、有机合成化学、酶学与酶工程、发酵工艺学等以及培养单位和合作企业共同商定的课程。

上述课程可定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培养对象进行组合或增设。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

五、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文献阅读、选题调研及其报告撰写、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改造与开发等)以及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技术改造提出的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在企业技术改造、革新和引进等技术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其研究课题可以是生物工程相关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或技术改造,如生物技术制药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深度和先进性。论文应有解决生物工程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能力。具有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且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和产品研制报告,也可以是研究论文。

六、研究方向

01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研究开发

02工业生物技术

03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04纳米生物科技

七、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与企业合作实践经验的著名教授,这些教授都有国外学习或工作背景,专业涵盖药物化学、药理毒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药物分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用材料学等领域。这些教师大多数都亲自担任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同时,学院还聘请具有前沿研究课题的资深教授和企业高水平的专家开设学术讲座。

生物工程领域个研究方向指导教授:

01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研究开发方向:陈志龙教授、邵志宇副教授、李洪启副教授

02工业生物技术:洪枫教授、朱利民教授、孟清教授、肖君华教授

03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莫秀梅教授、张彦中教授、何创龙副教授

04纳米生物科技:史向阳教授、周兴平副教授、陈志龙教授

八、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共三门: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全国统考。

专业考试(笔试):由我校自行组织考试。

具体考试科目为:生物技术,参考书籍:《生物工程概论》 廖湘萍 科学出版社

综合测试(面试):学校自行组织。

返回

机械工程领域

一、概述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自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 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院还设有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5人。

学科依托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东华大学地毯研究中心、虚拟设计实验室、关键零件成型制造与强化研究室、精密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设计与过程监控研究中心等基地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机械工程领域的学科方向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械电子工程为主体,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检测技术、材料科学等相互交叉渗透,反映了现代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中形成了若干稳定的,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科研方向,并同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力求既能反映现代机械工程先进技术的最新发展又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多年来教学效果良好,深受企业和学员的欢迎。学校从各相关学科选择了一批既具有长期从事研究生教学经验,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工程硕士导师,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二、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机电控制的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三、领域范围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机械设备的制造及管理,机械设备的控制与检测,生产设备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

四、课程设置

总学分必须修满32学分以上。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如下:

公共学位棵 :(英语3学分、其余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

政治理论、知识产权法、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

专业学位课 :(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

现代机械设计、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测试控制技术、现代制造工程、机械专业英语

选修课 :(11学分以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为3学分,其余课程均为2学分)

          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数控技术及其研究、人机工程学、新型纺织机械、管理学、现代科技与创新讲座、环保概论等。

     集团办班的专业课程可根据培养单位需求开设。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有明显的工程背景,应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对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成果,论文应该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对于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应该具有对原设备与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及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试验的成果,必须有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对于生产设备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果分析,并给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等。

六、研究方向

1.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2.现代集成制造技术与系统

3.零件成型制造与强化

4.工业工程与管理

5.机电控制与特种机器人

6.新型纺织机械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7.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

8.机械动力学及机构学

9.机电一体化集成控制技术

10.智能检测与控制

11.机电液控制技术

七、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机械设计基础

3.综合测试(面试)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

一、概述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是,既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又具有相当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侧重于工业设计系统整合和工业设计应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主要是为政府管理部门、经济建设部门、制造业及延伸相关产业培养应用研究型、复合型设计管理人才和高层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其它艺术设计应用研究人才。

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工业设计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方法,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和设计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具有在组织、协调、整合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并能具备工业设计推广、工程技术改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近年来,除招收个别学员外,本学位点还与有关企业、学校联合举办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二、培养目标

培养在工业设计工程领域能胜任科学艺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新技术推广、培训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且能紧密联系设计工程实际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作品创作和课题研究,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成为具有系统的工业设计和艺术理论,具有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创作技能和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和表现力,能够胜任工业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与应用(包括管理)的能力。

三、领域范围

适用电子、轻纺、传播、建筑、建材、机电、医疗、环境、园林、规划、交通工具等行业 。

四、课程设置

总学分必须修满32学分以上。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如下:

公共学位棵 :(英语3学分、其余均为2学分)

英语、政治理论、知识产权

专业学位课 :(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

产品设计导论、人机工程学应用研究、设计策划、设计管理、设计与文化、专业英语、现代设计方法(工业设计方向)

选修课  (11学分以上, 除文献检索1学分外,其余课程均为2学分)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设计表现技法研究、设计流程研究、设计心理学、国外产品设计理念与趋势、产品开发设计实务、设计政策研究、设计语意研究、相关学科前沿讲座、文献检索                        

五、学位论文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体可分为:工业设计工程与实施,工业设计工程创新系统以及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业设计工程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国外先进工业设计工程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某一完整的工业设计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实施与研究,工业设计工程与艺术设计创新理论探讨,创新设计工程及其系统理论研究,工业设计工程与艺术设计个性化、风格化、特色化的再创造,具有工业设计工程背景或工程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性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等。

    论文撰写应充分反映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工业设计工程与实施,新设计、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课题,论文应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报告书、完整的图纸,准确的数据或有设计的实施结果报告;对于重大技术改造与革新,论文应该具有对原有系统的评价,新方案的评述、结果及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对于国外先进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应用项目,论文应该有引进项目特点的完整介绍,以及引进工程中改进与成功运行的完整分析;对于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可持续发展的创立,建筑或环境工程技术项目或设计管理项目的规划性研究,论文应该有工程项目的全面介绍与评述、项目管理采用的管理策略与数学模型、规划的结果与模型分析结果,并给出创新管理系统;对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论文应该反映课题的工程背景或应用前景,给出方法或流程图,给出设计数据及其理论分析结果。

六、研究方向

1.产品创新设计

2.人机工程

3.环境艺术设计

4.装饰设计工程

5.设计产业

6.产品文化

7.设计管理

8.集成产品设计与开发

七、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工业设计基础理论

3.综合测试(面试)

返回

项目管理领域

一、领域介绍

项目管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科,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划管理手段和方法,将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一门专门学科。项目管理也是项目操作流程标准和团队工作语言,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从根本上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明确责任、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各类风险的目的。

随着项目组织取代专业化分工的职能组织成为一种基本趋势,项目管理的思想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项目管理广泛用于建筑、工程、电子、通讯、计算机、金融、投资、教育、制造、咨询、服务以及国防等诸多领域,成为涉及领域最广泛的专业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各类项目在数量、规模、投资额度、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复杂性都大大超过以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项目管理人才需要量激增。然而,根据人事部和劳动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项目管理人才的匮乏就成为各大企业的共有话题,项目管理人才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政府争相追逐的对象。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旨在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能够对项目决策、计划、实施、控制、评价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开创型、复合型、高层次项目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1、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2、项目投融资管理

3、研发项目管理

4IT项目管理

5、项目采购管理

三、指导教师

姚卫新、宋福根、汤兵勇、郑建国、王素芬、张科静、周力、刘峰涛、王扶东、王维红、马彪、王文杰、陈梅梅、郑斐峰

四、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管理学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物流工程领域

一、领域介绍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从事现代物流的专业技术与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却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业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我校将在物流工程领域继续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高级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具体地,本领域所培养的工程硕士主要为以下三方面的物流工程高级人才:

1、服务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等工作;

2、服务于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解决方案设计、物流项目管理、运输战略规划、库存战略规划、国际物流管理等工作;

3、服务于生产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采购与供应的物流战略规划、企业物流的管理、企业物流规划设计与布局、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区域与国际物流规划、设计与管理

2、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3、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

4、供应链管理

5、物流发展与物流创新战略研究

三、指导教师

孙明贵、徐琪、姚卫新、张科静、周建亨、王文杰、王晓峰、王志宏、沈月林、戴韬、王长军、贾永基

四、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管理学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工业工程领域

一、领域介绍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领域,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优化系统。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工程领域。但又不同于一般工程领域,它还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以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主要解决系统的管理问题。因此,工业工程也具有明显的管理特征。

工业工程领域的特点是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因此,工业工程领域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系统科学、现代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人因工程等。

二、研究方向

1、人因工程

2、现代经营工程

3、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

4、工业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

5、服务运作管理

三、指导教师

姚卫新、汤兵勇、郑建国、张科静、杨东、王素芬、周力、刘峰涛、王扶东、王维红、马彪、王文杰、陈梅梅、魏红芹、马玉芳

四、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管理学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控制工程领域

东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成立较早,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注重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东华大学控制工程领域现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20余人,其中6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授25名(包括博士导师16名)。本学科方向于1990年批准成立博士点。本学科中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及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本硕士点主要围绕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智能信息检测加工与通信工程、新型电气传动与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仿真建模与控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努力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及时跟踪国际最新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特别注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并处于国内领先或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领域:(1)以智能控制理论为基础,应用集成CAD/CAM、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的智能自动化。研究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自组织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神经控制,和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等);新型智能控制算法(遗传算法、进化算法、DNA计算、基于细胞生长机理的算法等)等课题;(2)以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力觉、工业数据测取、传输、处理和显示相关的智能信息检测、加工与传输。研制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系统及智能化通信仪器、设备,研究软测量技术及工业过程数据的智能传输、变换、存储和处理,计算机视觉体系结构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3)融微电子、功率电子、传感器、信息传输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于一体,为提高纺织等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水平的新型电力传动与纺织机械自动化。研究工业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生产集成系统、电气设备经济运行等应用科学课题;(4) 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微型计算机和工业通信为手段,密切联系生产工艺的生产过程建模、仿真与控制。研究自动化仪表、高级过程控制、数字控制系统、预测控制器、自适应和自整定控制器的工业应用以及纺织、化纤工艺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⑸ 在信息学科中以最前沿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网络计算模型理论、各类网络计算软件、网络工具软件、基于网络与数据库的网络应用软件、数据库及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分析与数据挖掘等的理论和应用。在这些研究方向上,完成及承担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委托开发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

一、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设备制造及生产,工程施工,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的设计、研发、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现代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开发设计能力、工艺设计和实施能力及使用维护等能力。更重要的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能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

二、领域范围

由于工程硕士是直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行业特征比较突出,行业的覆盖面归纳起来可分为:设备制造及生产系统的控制,工程施工及生产系统的控制,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管理,航空、航天、化工、交通等专用生产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控制。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生产与制造,控制工程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护,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等。

三、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3学分,课程设置总框架如下安排:

1)学位课(必修)(至少21学分)

①政治理论 2学分

②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 3学分

③基础理论类课程 4学分

④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12学分

2)选修课 (至少12学分)

•控制工程应用类课程6学分

•经济、管理、法律和环境保护类课程6学分

3)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选题调研及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工程实践

四、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工程硕士生通过工程实践在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控制工程的分析、设计、开发等工作的能力方面受到较全面训练,培养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选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在考虑课题的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同时,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选题可以来自工程硕士生所在单位的工程项目,也可选自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题要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

2)选题时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和进行实际调查,注意控制工程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对控制工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写好文献综述,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写好开题报告(应在500字以上),并在开题报告会后认真填写论文选题报告书。

3)在开题报告会上工程硕士生应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技术途径和进度计划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3名以上专家们的审议,开题未获通过的工程硕士生应在一个月内重新开题,二次开题未通过者给予警告,三次开题未通过者取消工程硕士培养资格。

2、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论文水平的基本标准:

1)工程硕士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用于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2)工程硕士论文的内容对工程技术领域中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应有创新和见解,对国民经济建设或在技术创新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3)工程硕士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东华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摘要的统一要求》规定要求。

4)工程硕士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审请与授予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方法》和《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级答辩工作的要求》和《东华大学关于授予硕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进行。

五、研究方向

1、 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

2、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3、先进控制系统

4、工业测控网络与系统集成

5、智能化测控装置与系统

6、嵌入式系统与控制

7、新型电力电子系统与装置技术

8、新型电能变换理论与技术

六、指导教师

丁永生教授、方建安教授、卢文科教授、周武能教授、赵曙光教授、郝矿荣教授、王直杰教授、任正云教授、等30多名正、副教授

七、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电路原理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领域,是现代科学的前沿专业之一。东华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领域有通信、电子、信号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测试计量技术、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装置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从事电子设备、智能控制设备、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共有教授10名、副教授20名。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多个博士/硕士点支撑,承担许多部委、国防和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装备先进,实验设施优良。本专业有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现代通信原理与系统综合实验室,高频和射频实验室,System View通信系统仿真实验室,DSP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有集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主流技术的现代网络通信实验室,还有EDA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本领域的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面向社会招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获得宽广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一、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学科,从事光纤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从事管理、研究、设计运营、维修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领域范围

由于工程硕士是直接为企业培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行业来看覆盖面为:通信系统与通信网及其设备,广播电视系统与设备,电子仪器仪表,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系统,电子、光子及光电子元器件,电真空器件,家用电器,微波器件、设备与系统,电子材料与纳米材料等。

从工程技术角度来看,本领域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安全技术,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宽带通信与宽带通信网,多媒体通信,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其应用,通信与测量系统的电路技术,微波技术及其应用,微波传输、辐射及散射,微波电路,微波元器件,微波工程,光电子学与光纤通信工程,信息光电子工程,电子束、离子束及显示工程,真空电子工程,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制备,纳米材料与技术。

三、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3学分,课程设置总框架如下安排:

1)学位课(必修)(至少19学分)

①政治理论 2学分

②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 3学分

③基础理论类课程 4学分

④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 10学分

2)选修课 (至少14学分)

•电子与通信应用类课程 8学分

•经济、管理、法律和环境保护类课程 6学分

3)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选题调研及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工程实践

四、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工程硕士生通过工程实践在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通信与电子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等工作的能力方面受到较全面训练,培养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选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在考虑课题的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同时,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选题可以来自工程硕士生所在单位的工程项目,也可选自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题要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

2)选题时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和进行实际调查,注意通信与电子工程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对通信与电子工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写好文献综述,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写好开题报告(应在500字以上),并在开题报告会后认真填写论文选题报告书。

3)在开题报告会上工程硕士生应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技术途径和进度计划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3名以上专家们的审议,开题未获通过的工程硕士生应在一个月内重新开题,二次开题未通过者给予警告,三次开题未通过者取消工程硕士培养资格。

2、通信与电子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论文水平的基本标准:

1)工程硕士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用于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2)工程硕士论文的内容对工程技术领域中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应有创新和见解,对国民经济建设或在技术创新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3)工程硕士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东华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摘要的统一要求》规定要求。

4)工程硕士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审请与授予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方法》和《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级答辩工作的要求》和《东华大学关于授予硕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进行。

五、研究方向

1、无线宽带通信与应用

2、信息论与信息安全

3、数据通信与网络安全

4、图形与图像处理

5、多媒体通信

6、网络信息协同与智能处理

7、移动决策支持系统及应用

六、指导教师

陈光教授、陈镜超教授、李德敏教授、仇润鹤教授等20多名正、副教授

七、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电路原理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环境工程

摘要:环境工程涉及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生态工程等工程技术领域。本专业培养从事水污染控制与净水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环境管理与规划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工程数学、环境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物理性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生态工程、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清洁生产与环境材料等。

一、概述:

环境工程学科始于20世纪中期,初创时期以防治局部污染和末端治理为特征。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广。20世纪末期,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整体化和高度分化两大趋势外,还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也是环境工程学科与其它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新世纪里,环境工程学科作为环保科技发展的核心和源泉,对“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过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工程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它对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领域涉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设计、制造、材料、检测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等工程领域密切相关。

二、培养目标

培养环境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能紧密联系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程实际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三、领域范围

该领域涉及的范围有:水污染控制与净水技术及工程,大气污染控制与废气净化技术与工程,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物理性污染(含噪声、电磁波、光、放射性等)控制和防治技术。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该领域范围分为: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改造,环境污染监测及质量评价,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及设备研究和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及生态恢复技术

四、学位论文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体分为:环境工程设计与实施,包括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与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或危险废物)的治理与管理、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土壤修复工程、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等;环境工程处理系统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环境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环境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与研究;具有工程背景或工程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

论文应充分反映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先进水平。对于工程设计与实施,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课题,论文应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投资和效益分析,完整的图纸,或有设计的实施结果报告;对于重大技术改造与革新,论文应该具有对原技术系统工艺与设备的评价,新方案的评述、结果及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应用,论文应该有引进项目工艺、设备、技术特点的完整介绍,以及引进过程中调试、改进与成功运行的完整数据与数据分析;对于环境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性研究,论文应该有工程项目的全面介绍与评述、项目管理采用的管理策略与数学模型、规划的结果与模型分析结果,并给出创新管理系统;对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论文应该反映课题的工程背景或应用前景,给出实验方法或试验流程图,给出实验数据及其理论分析结果,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出建议。

五、研究方向

01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02 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03 环境监测

04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05 环境生态修复

六、指导教师

柳建设、李登新、陈泉源、陈亮、薛罡、刘建允、陈东辉、刘振鸿、马承愚、王军、杨波 、 刘亚男、 田晴、李方、许士洪、黄满红、王兆慧

七、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环境综合考试

3、专业综合(面试)

返回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摘要:建筑与土木工程(暖通空调)是培养具备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从事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研究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英语、工程数学、知识产权、信息检索、高等传热学、高等流体力学、暖通空调技术进展、专门化文献阅读、暖通空调工程技术、环境气溶胶与微粒控制、流体流动与传热测试技术、数值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空气洁净技术、热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热泵技术。由于本领域涉及工业暖通空调、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及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三个学科,课程可视培养对象设置。

一、概述

建筑与土木工程(暖通空调)是建设工程类的重要领域,是服务于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需求的环境工程设施高级技术人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暖通空调),本校该工程学科主要涉及工业暖通空调、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等。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较为扎实和系统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暖通空调)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设计、安装、施工、调试和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领域范围

1、工业暖通空调

研究纺织、电力、机械、冶金、建材、电子等工业领域暖通空调应用技术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研究开发节能空调装置技术,通风除尘与技术,纤维过滤材料技术、蒸发冷却降温技术,高效热交换技术等,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工程应用效果。

2、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

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与设备相关的室内通风设备性能的应用研究。

针对各类空气净化设备在建筑环境中的大型化和性能优化应用技术需求,对排风热回收、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净化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等诸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

对气溶胶输运和沉积机制以及气溶胶动力学演化特性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城市典型环境空气污染物空间与时间变化关系亦进行了深入研究。

3、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

进行纺织、印染、碳纤维等工艺生产过程中大量低品位热源(废气与废水)的有效利用与节能技术问题。

重点研究低品位热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建筑环境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技术、以及能耗测试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等。

四、课程设置:

必修公共课: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数学。

必修专业课:高等传热学、高等流体力学、暖通空调技术进展、专门化文献阅读。

选修专业课:暖通空调工程技术、环境气溶胶与微粒控制、流体流动与传热测试技术、数值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空气洁净技术、热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热泵技术。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学位论文内容可以是:

A 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实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B 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课题。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会应公开进行,鼓励在产学研联合基地进行。

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论文1篇及其以上。

返回

动力工程领域

摘要: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利用理论、技术和设备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能源转换技术、热工设备、动力机械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及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工程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工程数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理论、热工自动控制、传热设备及技术、热工系统与设备、热工测量与控制、热力设备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能源系统工程、工业生态学、计算机技术基础及现代管理学基础等。

一、概述

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属于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信息、材料三大前沿领域之一。蒸汽机的发明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开端,也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对动力的需求不断提高,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对热能传输和控制的迫切要求以及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动力工程理论和技术工作者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必将在能源高效利用、洁净燃烧、远程节能和自动控制以及热能传输控制等诸多方面出现新的突破,并会对今后的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本领域涉及动力工程及热工装置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试验研究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研究方法。所有的研究内容都离不开动力或能量的传递,现代动力工程也广泛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控制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动力工程相关的学科领域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包括电厂热能动力、冶金热能工程、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等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包括内燃机、汽轮机、锅炉与换热设备等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控制技术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动力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紧密联系能源转换、传输与利用、工艺工程节能和污染物质排放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当在本学科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能够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掌握热工设备、能源转换和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对生产工艺、过程热工和设备进行检测与控制的原理及方法,能够对热工和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

三、领域范围

适用的行业领域包括:热力发电、冶金、发动机制造、锅炉及换热设备制造、工业炉窑制造、材料工程、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

覆盖的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

四、课程设置

基础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工程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

技术基础课: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理论、热工自动控制等。

专业课程:传热设备与技术、热力系统和设备、热工量测与控制、热力设备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能源系统工程、工业生态学

以及针对行业、选题或其它要求的选修课程。

上述课程可定位为学位课或非学位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组合和设置。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五、学位论文

论文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如新产品开发、设计,设备技术改造与革新,产品质量检测分析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等。

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对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的成果,论文应该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对于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应该具有对原设备与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及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试验成果,必须有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对于生产设备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果分析,并给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等。

六、研究方向

1、燃烧污染与控制;
2
、节能设备与技术;
3
、新能源利用;
4
、多相流理论与应用;

七、指导老师

刁永发 苏亚欣 周亚素 顾平道 黄跃武 赵敬德 沈恒根 钟珂 刘刚 付海明 邹钺 杨洪海

八、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传热学

3、专业综合(口试)

返回

计算机技术领域

一、招生背景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首批获准招收和培养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单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的应用和管理,以在职方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致力于为各类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培养能够独立从事计算机技术项目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设计、网络设计与开发、维护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备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二、领域简介

“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与其它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技术;②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技术。具体包含的技术内容如下:

1)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系统设计,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技术,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系统,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算法设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图象处理与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专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外部设备技术等。

2)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技术包括: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办公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管理,计算机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实现、应用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各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各领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面向市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三、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各类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培养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具有解决计算机领域工程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2)培养独立从事计算机技术项目的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设计、网络设计与开发、维护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

3)培养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成果,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系统的高级信息化工程应用人才。

4)培养具有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掌握关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关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的项目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设计、网络设计与开发方法;具有运用新技术、新知识从事计算机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能熟练阅读本工程领域的外文文献及科技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课程设置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33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得少于19学分。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位课

公共

学位课

综合英语

3

政治理论

2

数理统计

2

计算方法

2

专业

学位课

数据库结构与设计

2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2

嵌入式系统

2

计算机网络安全和信息加密

2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

选修课

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

2

知识产权

2

环保概论

2

管理学

2

轻量级企业开发框架

2

云计算技术

2

软件项目管理

2

电子商务技术概论

2

计算机网络

2

物联网

2

移动计算技术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进展

2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工程实践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结合研究生所在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来展开,选题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与应用价值,能够解决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部分论文内容也可以选择计算机技术当前的前沿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作者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选题,调研(含文献查阅),开题,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运行,论文撰写与答辩。

六、研究方向

① 计算机应用工程

② 信息安全技术

③ 数据库技术

④ 网络工程

⑤ 嵌入式系统

移动计算

七、指导教师

参与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师资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包括正教授9名,副教授25名。

八、学位授予

对修满规定学分、课程考试合格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并经过东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软件工程领域

一、招生背景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首批获准招收和培养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单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的应用和管理,以在职方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领域致力于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为软件企业培养软件设计、开发、制作、检测和质量控制、软件应用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备软件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二、领域简介

“软件工程”专业领域主要研究采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内容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软件工程领域涉及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各行各业。

从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可分为:软件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工具与平台等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的制作、测试和质量控制;软件的工程应用;加密和安全技术管理等。学科内容包括:软件架构、软件设计方法、软件领域建模、软件工程决策支持、软件测试技术、自动化的软件设计和合成、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编程语言和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信息与通信安全、计算机图形学与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与识别、嵌入式软件与应用、自动控制、分布式计算与网格计算、云计算技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研究等。

三、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 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具有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工程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2)培养能独立从事某些工程领域软件设计和开发、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制作和应用、经营和管理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

3)培养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成果,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系统的高级信息化工程应用人才。

4)培养具有软件工程项目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掌握关于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运用新技术、新知识从事软件工程领域工作的能力;了解当代信息管理技术发展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熟练阅读本工程领域的外文文献及科技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解决信息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管理或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33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得少于19学分。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位课

公共

学位课

综合英语

3

政治理论

2

数理统计

2

计算方法

2

专业

学位课

数据库结构与设计

2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2

软件项目管理

2

计算机网络安全和信息加密

2

轻量级企业开发框架

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

选修课

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

2

管理学

2

知识产权

2

环保概论

2

电子商务技术概论

2

嵌入式系统

2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进展

2

移动计算技术

2

物联网

2

云计算技术

2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工程实践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结合研究生所在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来展开,选题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与应用价值,能够解决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部分论文内容也可以选择计算机技术当前的前沿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作者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选题,调研(含文献查阅),开题,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运行,论文撰写与答辩。

六、研究方向

① 计算机软件工程

②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③ 信息工程

④ 软件项目管理

⑤ 多媒体技

云计算

七、指导教师

参与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师资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包括正教授9名,副教授25名。

八、学位授予

对修满规定学分、课程考试合格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并经过东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相关话题/工程硕士